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人居环境包括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城市人居环境包括建筑、道路、绿化等物质环境和政治、经济、文化等非物质环境。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居住条件经历了从树居、穴居,再到刻意建造的简易居所,继而在房前屋后开辟农田、花园,开始了从生产到美化环境的过程。墨子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可以看出,人类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这是生存的第一需要。只有具备了基本的居住条件,人类才有可能去考虑美化环境。社会发展到现在,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已经从"居者有其屋"  相似文献   

2.
共尽园林设计师的天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兆祯 《中国园林》2003,19(4):77-77
园林设计师的天职,在于以园林设计为手段,不断满足人民因脱离自然而对自然环境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综合要求。Landscape指地球景观,属自然范畴。Achitecture是营造、建筑,LandscapeAchitecture就是人造自然,恩格斯讲的第二自然,中国人称为园林设计。城市是人类聚居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早先,在发展城市社会物质生产的同时,破坏了自然环境,现阶段的城市建设进入了生态环境建设阶段,园林而今成了热门,反映以人造自然弥补城市原真自然环境的不足,日益为人们所认识。为人类保护大自然环境和以人造自然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便是…  相似文献   

3.
姚静 《建材与装饰》2009,(8):121-122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的一部分.城市建设的目的就在于为人类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其中包括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国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变化时期。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一切变化及历史发展即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狭义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 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作为城市精神与物质的载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来推动城市发展的,在城市化全球化发展迅速的今天,城市面貌日渐趋同,城市文化底蕴逐渐丧失.本文以苏州为例,在讨论城市文化与城市空间互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塑造苏州城市空间特色及提升苏州城市文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更新,是一种城市自我调节机制,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筑设计行业当下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城市与建筑的有机更新需要对现有建成环境、非物质遗产、文化多样性、社会经济和环境要素等进行整合考量,基于城市未来的生活方式,通过空间新陈代谢和场所重置,主动适应,融入自然与社会、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6.
建设的生态方法"相生的城市"--介绍韩国实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泰昊 《中国园林》2004,20(9):29-33
人类从古到今都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城市建设.但人类对城市的需求将不仅局限在物质上,还会对城市的环境提出更多层面的要求.因此,现在城市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恢复因城市发展而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环境的最佳方法是建设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即人与自然相协调发展的可持续的城市.相生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希望通过韩国的实践经验--小生态系栖息地和生态河流、生态通道等实例来寻求人类和自然相利共生的城市建设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依托自然,集中政治、经济、化、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中心;并且记录过去,立足现在,迎接未来。在城市的环境物质要素中,唯有建筑最有灵性。建筑处在城市整体环境之中,不但能满足实用功能需要,尤其能寄托历史,突出个性特色。如果说历史化名城是历史大舞台,或说是看得见的“历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危机"已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城市发展向生态化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是走出"城市生态危机"困境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城市是一个复合系统,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自然、生活环境与治安环境统筹兼顾,对能量、物质、信息高效利用,体现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以保证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发展三者高度和谐统一。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  相似文献   

9.
0引言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统一于时间和空间中。城市形态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亦统一于历史时空中,即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了城市形态演化的历史时空成因。历史时空成因有两层含义:时间作为描述城市发展的社会属性参数,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子界定其变迁过程;空间作为限定城市扩张的自然属性参数,通过地貌、山形和水系等自然因子界定其拓展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一、生态城市建构的基本理念 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社会为满足自身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而创造的天人合一的人工文化环境.生态城市的本质包括了人和自然两个基本要素,人和自然不可分割,正如马克思所说,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出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生态住区:人、建筑与环境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住区作为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的城市人类居住地 ,应该注重住区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 ,以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商业场所是人们消费、交往、生活的城市物质空间,不仅需要一些物质空间设计方面的手法,而且需要深入了解诸如商业、金融、社会等非物质空间方面的原理、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叶青  杨豪中  王伟 《华中建筑》2020,38(2):99-103
以青城古镇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处的整体空间环境,用量化、质化的方法解析历史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物质空间中的活跃度及密切度,探寻适应青城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传承空间环境的整体性保护策略,包括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相关信息的叠加与整合,以及古镇经济发展,人与文化、空间、社会之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4.
孟兆祯 《规划师》2005,21(1):76-78
人类因兴建城镇与建筑而脱离了自然,却又因需求自然而逐渐产生了园林。城市化应使城市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并在城市原有基础上重新建立城市人工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建设是物质明和精神明的综合建设,综合性的城市总体规划在创造人居环境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植物造景必须依托于人居环境的地形塑造,强调生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
《规划师》2016,(6)
正0引言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统一于时间和空间中。城市形态作为人类活动的载体,亦统一于历史时空中,即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了城市形态演化的历史时空成因。历史时空成因有两层含义:时间作为描述城市发展的社会属性参数,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因子界定其变迁过程;空间作为限定城市扩张的自然属性参数,通过地貌、山形和水系等自然因子界定其拓展范围。因此,历史时空成因作  相似文献   

16.
冯敏 《小城镇建设》2005,(12):72-74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波及到每个国家,人类文化的趋同性、单调性、重复性的特质也日益突出,那些自然、文化的遗产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特别是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部分,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国际社会普遍遵循的文化多样性价值观的认同,以及社会和经济的急剧变迁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的加剧,政府也有意识、有计划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了保护。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的范畴中,主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也有称有形和…  相似文献   

17.
旧城改造项目风险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和物质实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机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必然出现建筑物的自然老化、城市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衰退、城市内部组织及布局需要重新调整.因此,对旧城的改造是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8.
建筑的膨胀在当今的城市物质和精神环境下已经产生了巨大的负担.建筑需要在物质和社会认知层面进行消融.开放城市空间,弱化其对人和自然的压迫。  相似文献   

19.
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设计探讨与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虞金龙 《园林》2002,(1):19-19
人类渴望自然 居住、生存、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元主题.人类与自然界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上都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能否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主要取决于这个地方的环境条件是否满足人们的三大需要即生存需要、安全需要和精神需要.  相似文献   

20.
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内涵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是一个新概念,它不同于以前比较常用的"完善城市功能"一词,它比"完善城市功能"更全面、更直接、更科学.从宏观角度上看,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自然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如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的城市功能承载能力,如城市吸纳力、包容力、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等.从微观角度上看,它是指城市的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城市人口及经济社会活动的承载能力,即整个城市能容纳多少人口,能提供多少就业岗位,能提供多少良好的生活质量等,它是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的结合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