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埏  李郇 《现代城市研究》2011,(3):55-61,73
自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崛起,其空间演变的特征及动力机制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利用RS与GIS技术方法,从整体角度展现和描绘了改革开放30年间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城镇空间形态由点状扩张到线状空间,再到形成密集发展带和都市建设圈层的动态演变过程,并从政策变化、城市规划调控等政府行为的角度解释该区空间发展演变的机制,以期为区域协调发展决策与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祝侃  马航  龙江 《华中建筑》2009,27(9):96-98
绿色开放空间的发展演变是城市环境漫长变迁的结果,不仅是对城镇规划本身深刻地了解,也有助于分析城市中绿色开放空间的含义.该文研究基于欧洲国家,例如英国,德国、奥地利和法国的相关研究,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西方国家绿色开放空间与绿色城市的发展与演变,对中国的公共空间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管晨熹  晏伟 《四川建筑》2011,31(4):16-17,21
将平乐城镇发展解读为三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内城镇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该阶段城镇空间演变的特征,从而解析社会、经济因素对城镇空间拓展的影响,最后探求城镇空间拓展的动力机制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4.
珠江三角洲城镇空间历史演变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演变历史和演变机制的分析,探讨珠三角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的重大基础设施投入和新区开发是未来城镇空间演变的新动力.并认为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未来城镇空间呈现出向G1obal-Region空间格局发展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城镇在区域范围内的分布与扩散是表明城镇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的重要特征。作者以南京地区城镇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生态原理从城镇群的空间分布、城镇群的空间组织西方面探讨了区域城镇整体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
城镇密集地区规划的重点命题和对策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要求,结合城镇密集地区的经济、空间、资源、人文特点等,提出编制城镇密集地区规划应重点关注的8个命题以及规划可以采取的对策思路,包括产业发展、空间整合、资源利用、交通综合、城乡统筹、生态安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等。  相似文献   

7.
伴随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东莞各城镇的新一轮总体规划均将大中心区或强中心区打造作为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与重点。本文以谢岗“大中心区”打造为例,探讨转型背景下东莞新一轮城镇中心区的发展趋势及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邹献华 《市政技术》2013,31(2):20-23,26
通过划分城镇密集地区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分析城镇空间发展特征和交通需求特征,采用区域一体化的规划方法,研究高度城市化地区过境公路与城际道路的布局形式;结合城镇空间发展态势,分区研究市域干线道路的布局形式与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政策为 川西北少数民族小城镇带来发展机遇,同时 城镇空间的地域特色面临现代化冲击,研究 小城镇的空间演变规律,对城镇空间的文脉 传承有重要意义。以川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典 型的小城镇鲜水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田 野调查、定量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重建 了城镇10 0年的演变进程。研究表明:鲜水 镇在时间上可分为茶马互市(1662年之前)、 宗教带动(1662—1910年)、立县更名时期 (1911—1949年)、和平解放(1950—1980 年)、震后重建(1981至今)五个时期;空间 上,呈现出城镇功能结构沿过境公路扩展、 街巷自然生长、城镇风貌汉藏融合的特征。 影响鲜水镇城镇聚落演变的主要因素中,“茶 马互市”和宗教传播、过境交通、地震、多民 族融合是城镇空间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0.
伴随东莞产业转型升级,东莞各城镇的新一轮总体规划均将大中心区或强中心区打造作为城镇空间发展战略的核心与重点。本文以谢岗“大中心区”打造为例,探讨转型背景下东莞新一轮城镇中心区的发展趋势及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提出长三角城镇密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思路,包括产业发展、空间整合、交通综合、生态安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城镇密集地区重点小城镇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和产业在空间集聚程度的不断提高,在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中小城市、小城镇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同步快速增长、平行发展的态势。为了更好地了解城镇密集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情况,研究组进行了调研工作。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以局部高度城镇化为特征的城镇密集地区已初步显现。这些区域的镇域经济非常活跃,小城镇、尤其是重点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一、城镇密集地区中心镇的地位和作用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镇二三产业均比较发达,产业和人口相对密集;城镇之间人流、物流、信息流交往频繁,形…  相似文献   

13.
紧凑城市与绿色交通体系构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全球能源短缺、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成为众多城市交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布局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绿色交通,应与城市空间形态相匹配。当前城镇密集地区因城市蔓延发展带来的土地粗放式发展、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紧凑城市是对城市蔓延的一种典型响应,其空间形态布局能有效促进绿色交通的实现。从紧凑城市的发展理念出发,在分析紧凑城市空间布局对绿色交通促进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与紧凑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绿色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在地域文化的视角下对城镇空间结构演变进行探索,旨在解析地域文化与城镇空间结构的互动关系,指导未来城镇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以汶川地区为案例,对其城镇空间结构演变与地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并对其灾后重建区城镇空间发展问题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镇密集地区城镇形态与综合交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镇密集地区的发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从城镇密集地区的形成与综合交通的作用入手,在分析国外发达地区城镇形态与综合交通的发展特征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发达地区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一、注重城镇空间环境的整治,重塑有序的城镇空间形态 小城镇空间环境的整治,在现有城镇空间格局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应注意将集中在珠三角密集地区的环境污染等主要问题,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进行缓解、分散和弱化,避免形成集中的“环境污染带”;应注意控制改变城镇沿交通干线蔓延伸展和城镇连片发展的现状,通过区域绿地、环城绿带和道路绿化隔离等空间政策来有效遏制;应注重城镇簇群和中心城镇的培育,完善现有城镇结构体系;应注重城镇绿色产业、现代农业、旅游业、服务业、商业和工业在功能布局上的合理分布,并充分考虑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有…  相似文献   

17.
徐强  戴慎志 《城市规划》2006,30(7):37-41,47
小城镇密集地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由上级政府组织编制跨行政区划的城镇协调发展规划成为一种有效的调控手段。温州市鳌江流域的城镇群发展战略研究和城镇密集区协调发展规划的编制,为城镇群的整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经验积累:分析了小城镇密集地区存在的问题及协调发展的难点,提出明确城镇群发展定位,整合城镇群体空间布局,调控各城镇的用地功能,统筹区域城镇支撑体系,建立良好的城镇调控机制等小城镇密集地区整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18.
谢光 《南方建筑》2014,(3):86-91
本文以西藏与四川接壤处的康区重镇——巴塘为案例,研究民族城镇空间形态的演变。文章梳理了巴塘县城老街从清朝至解放初(1640-1968年)这一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演变过程,采用历史资料分析和现场考察两种方式,通过对老街在清朝土司统治时期、清末改土归流时期、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空间形态的研究,寻找出巴塘老街在这段时期内空间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一是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二是巴塘城镇发展的需求。我们希望通过对巴塘老街演变的研究,探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密集地区发展正面临着土地资源岌岌可危、供水紧张与水体污染、大气环境不断恶化、交通问题日益严峻等突出问题,对此,要客观地分析它的积极作用及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必须转变城镇密集地区空间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首要的目标导向;研究城镇密集地区在土地、水源和环境容量上的"限度",维护其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区域性综合型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城镇空间发展在区域范围内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80年代,城镇住宅现代化加 速发展,集合住宅居住模式不断更迭,最终在 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了中国现代居住模式的基 础框架。为了究明20世纪80年代居民生活变化 对住宅空间演变的影响,本文围绕卧室、厨卫、 起居室三个代表性空间,梳理城镇集合住宅设 计方案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同时横向对比住宅 建设方面的政策、经济、观念变化,将住宅套型 设计方案演变的内在原因归为户内人均居住面 积、住宅商品化与大众居住观念三个因素。在 大众生活方式快速改变的当下,本文关于20世 纪80年代住宅套型演变过程的研究,将对中国 城镇居民居住观念及住宅居住模式发展研究具 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