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武汉老工业城市更新发展的规划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武汉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正探索一条契合当前发展阶段并具有武汉特色的老工业区更新改造路径。本文总结了武汉以都市工业园为代表的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的发展模式,并从城市整体发展战略角度提出对城市老工业区改造和城市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各地城市都面临着老工业区改造更新的问题。传统的物质形态规划对老工业区改造更新后的商业业态选择、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塑造、改造更新实施政策的研究不够深入,难以指导老工业区的改造更新。通过国内外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分析,探寻城市老工业区更新改造策略的研究重点。为传统改造更新规划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城市职能与产业结构也开始发生转变,出现了规模性的城市老旧工业区的改造与更新问题。城市有机更新更加注重对各种生态环境、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游憩环境等的改造与延续,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推动城市老工业区空间合理布局及产业转型升级、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同时也是提高城市老工业区土地利用率、优化空间形态和改善宜居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对老旧工业区进行科学有机更新,使它既能满足城市发展再生的需要,又能够保护城市工业文明的遗产,延续城市文脉,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意义。首钢作为北京市中心城最大的老工业区,分析其在功能重组、空间优化、交通设施、景观营造等多方面的有机更新策略,探索老工业区经济社会环境全面转型的生态发展路径。重点从空间与功能系统、文化系统、交通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等五大子系统出发,对示范区建设中运用的有机更新策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6,(8)
本文主要论述长春市老工业区住区现状调查及改善措施,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一是长春市老工业区住区的现状调查,二是我国老工业区住区更新模式分析,从老工业区住区更新的动力机制分析和老工业区住区更新的规划因素两个方面。三是长春市老工业区住区的改善措施,从明确长春市老工业区住区的发展之路、加强长春市老工业区住区的保护更新、借鉴其他工业区改造的经验启示和完善老工业区住区的生态化改造策略四个方面来阐述。希望通过本文的简单分析,能够对长春市老工业区住区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孟兆国 《山西建筑》2008,34(18):18-20
介绍了国外老工业区改造的成功模式,通过对国外老工业区改造成功经验的分析和借鉴,得出:多层次的规划研究是确保老工业区改造效益的重要前提,各级政府的积极干预是老工业区改造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4,(8)
中国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老工业区的发展滞后和土地浪费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老工业区内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从香港对荃湾等老工业区"活化"的实践中看出,政府的积极参与是改造的必要条件,此外,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也符合中国现状。"改造",或者说"活化",不应只是改变老工业区本来的外貌和功能,更应该赋予它新的活力,让人们参与其中、乐享其中。  相似文献   

7.
《门窗》2014,(10)
中国现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老工业区的发展滞后和土地浪费严重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老工业区内的各种弊端也逐渐暴露。从香港对荃湾等老工业区"活化"的实践中看出,政府的积极参与是改造的必要条件,此外,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也符合中国现状。"改造",或者说"活化",不应只是改变老工业区本来的外貌和功能,更应该赋予它新的活力,让人们参与其中、乐享其中。  相似文献   

8.
《安徽建筑》2019,(11):83-84
在国家七五计划期间,大批工业区迅猛发展,为我国的工业化做出突出贡献,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这些老工业区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废旧的厂房在风雨中飘摇,有些地方滞后成为城中村,严重阻碍城市发展,这些老工业区亟待改善。合肥瑶海电机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研究与调研,文章试图将该电机厂改造为老年社区,不仅解决的了该厂区下岗老工人的安置问题,又解决了由于私自占用形成的城中村的脏乱差的环境问题,希望通过设计保留这些宝贵的工业遗产,唤起工人们的集体记忆,为这片老工业区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针对当前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老工业区被大面积拆除、工业遗产整体性价值被忽视等问题,探讨了文化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对老工业区保护与更新的现实意义,提出以文化规划为指导进行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的主张,并以重庆钢铁厂老工业区城市设计为例,从文化资源评估、文化规划内容纲要和文化规划空间实践三个方面提供老工业区文化规划的实施方向,希望为解决我国城市老工业区改造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
随着当今辽宁老工业区振兴战略的紧密实施,老工业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也成为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沈阳工业重镇铁西区的老工业基地和阜新海州矿山公园为例,通过对辽宁老工业基地特色文化、特征元素的提炼分析,重点探讨主题公共艺术项目建设所带动的辽宁地域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正>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12月30日上午,株洲冶炼集团在湖南株洲市清水塘地区的最后一座冶炼炉正式熄火关停,这标志着清水塘老工业区的产能全面关停退出,整体搬迁改造取得关键性进展。清水塘老工业区是我国"一五""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聚集了261家冶炼、化工等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高"模式也积累了沉重的污染,清水塘老工业区于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和区域关系的和谐。文章基于对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城镇化发展问题及需求的分析,以云南易门商贸物流产业区为例,对山地城镇化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提出四条"新型"发展路径:产业城镇化路径、上山城镇化路径、集约城镇化路径和人本城镇化路径。通过打造特色低碳产业区,探索四化同步城乡空间协调发展,为今后我国推行山地城镇化具有典范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四川建材》2016,(1):89-90
以吉林省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为例,对山水城市中的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进行探讨。在面临城市记忆丢失问题的今天,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展开的同时,力求对城区老工业区改造中的自然环境的利用提供不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区既有住区建筑及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建筑现状的分析研究,探求在东北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下运用生态策略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的可能性,在改造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建筑风格以及使用需求等,在此基础上,从住宅平面布局、围护结构构造、设备系统、绿色建材、废弃物处理及太阳能利用等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适于东北老工业区条件的住宅生态化改造策略,以期探讨老工业区既有建筑的生态化改造途径,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5,(8)
以吉林市哈达湾老工业区为例,对城区老工业区改造中的山水因素进行探讨。在面临城市记忆丢失问题的今天,在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展开的同时,力求为对城区老工业区的自然环境的利用提供不同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开平市赤坎旧镇的发展便是始于棚户区改造工作。研究以赤坎镇的发展过程为例,期望通过分析曾经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城镇发展案例,针对我国棚户区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借鉴策略,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棚户区改造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工业化进程总结了后工业化社会城市老工业区转型与更新的主要趋向,重点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老工业区更新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与存在问题。在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归纳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尚不足以满足正在成为我国城市更新热点的城市老工业区更新再发展的社会需求,急需通过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带动实践的进一步提高。最后从基础理论、类型模式、综合评价体系以及规划编制方法等方面,围绕今后如何开展城市老工业区转型与更新再发展研究工作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面临的城市化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却相对落后,严重地阻滞了其城市化进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殊区情,决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要面临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大中城市老工业区旧城改造、产业集群和大都市空间重组、乡村城镇化、城市生态环境整治五大城市化瓶颈.文章在较全面地分析了五大瓶颈后,提出了突破五大瓶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云露阳  刘子萌 《城市住宅》2021,28(7):133-134
以辽宁省沈阳市高压开关厂为例,引入"生态都市主义"理论指导城市棕地改造复兴,从功能、空间、景观等方面分析闲置老工业区在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功能植入、空间形态协调重构、修复区域肌理,丰富空间层次,形成"城市绿洲"的都市农场,为城市棕地改造复兴提供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20.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工业厂区逐渐被荒废,如何发掘和重新利用这些老工业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对于提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德国北杜伊斯堡公园为例,概括性地介绍德国鲁尔工业区改造的成功经验,希望能给我国老工业区改造带来一点启示。在改造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经济、文化、环境、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合理利用资源,从而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