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元代砖石结构建筑开封玉皇阁的整体顶升保护工程的关键性施工技术包括本体预加固、深层搅拌桩止水帷幕、矩形顶管技术、坑式静压钢管桩托换与预压、整体顶升与纠偏等。工程的成功为解决大量因地基承载力不足或支撑不对称等引起的砖石结构病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合理运用手掘式顶管施工不单可以对设计及施工,顶管顶若干问题入手,还使其得到改善,达到工程的效果,还降低了成本,节省工期.本文根据手掘式顶管施工技术,以工程为例,介绍了手掘式顶管技术的应用.顶管施工是继盾构施工之后而发展起来的地下管道方法,它不需要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地面物体、地及各种地下管线等.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手掘式顶管施工的优点及适用范围,阐述了手掘式顶管法的施工工艺及技术要点,通过分析砂砾土中手掘式顶管施工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顶管过程中的纠偏调整措施,指出手掘式顶管法施工技术实用经济,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开封玉皇阁整体顶升保护工程为例,介绍了一种新颖的基础托换技术,其基本思路为:采用手掘式顶管技术缓慢将预制混凝土箱梁顶入建筑物下,逐步使上部结构坐落在一系列箱梁上,随后浇筑芯梁和联系梁,最终使建筑物坐落在一个整体性良好的"托盘"上。此外,给出了关键构件箱梁的设计原则、顶进系统的设计及相关计算方法,为砖石古建保护提供了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5.
胡露  黄冲  郭莹征 《居业》2021,(5):102-103
城市污水管道施工一直是城市建设重要的一部分,而由于部分城市管道结构较为复杂,很多时候皆是采用人工手掘式顶管施工方法进行相关工作.作为人工手掘式顶管中一种重要的施工方法,坑砖混倒挂支护井施工因其安全可靠与经济性受到相关从业者的欢迎.文章就人工手掘式顶管工作坑砖混倒挂支护井施工原理、人工手掘式顶管工作坑砖混倒挂支护井施工方法展开论述与探究.  相似文献   

6.
石海青 《建筑工人》2009,(10):32-34
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等原因,常使砖墙产生一些不同性质的裂缝。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化引起的一般性裂缝(除严重开裂以外)不危及结构安全和使用.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致使这类裂缝屡有发生,形成隐患,当在地震或其他荷载作用下,容易引起提前破坏,故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对于因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必须高度重视,一旦裂缝出现,有可能导致墙体的倒塌破坏,后果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7.
通过在柱间设置连续承台梁,并用锚杆静压桩对基础进行加固,使加固基础形成桩-承台梁托换结构;用断柱顶升法对上部结构进行整体纠偏,使建筑物回复垂直。因地基承载力不足而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产生整体倾斜时,采用该综合纠偏技术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刘锦洲  霍少磊  葛云峰 《山西建筑》2010,36(10):123-124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手掘式顶管在强风化岩中的顶力计算进行了理论分析,工程实践证明手掘式顶管在各类稳定地质情况下均可顺利施工,以使手掘式顶管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陈晓强  罗杰  夏克佳 《山西建筑》2009,35(25):164-166
结合手掘式顶管施工技术的原理,以重庆长寿化工园区污水管网工程为例,针对现场地质条件,介绍了顶管施工中有关参数的计算方法,并简单阐述了手掘式顶管的施工方法,指出该技术施工条件简单,能降低成本,节省工期,很适合重庆地区。  相似文献   

10.
在工程实践中,特别是在高填方情况下,为了使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涵洞基底的地基处理,这种做法是不经济的。高路堤下的涵洞,填土相当于使涵洞基础具有埋深效应,可以显著提高地基承载力,深刻认识埋深效应有助于指导高填方涵洞的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如果对地基承载力修正认识不足,过分强调修正效果,会导致结构物因地基承载力不足,基底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过大,甚至引起结构物或路面开裂,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因此,合理确定高填方路堤土压力分布状态、准确对地基承载力进行修正,成为高填路堤下构筑物设计和施工中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桩式托换柱基纠偏与顶升工程实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陕西省西北橡胶厂露天跨柱基,采用桩式托换进行地基加固、柱基纠偏与顶升施工方法和效果。通过84根预压桩、14根柱基纠偏和15根柱基顶升成果分析表明:基础受力性能好、加固效果可靠,柱基纠偏与顶升是成功的。据试桩资料分析,提出确定预压桩单桩容许承载力方法,并进行了探讨。文中最后根据对比试验给出压桩阻力与间歇时间及桩顶向上反力与回弹经验关系,这对地基加固后增加安全储备和控制建筑物不产生新的沉降,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现行JGJ 79-201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和分析,指出对独立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存在的问题,给出其相对合理的计算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合理检验要求,为广大的结构设计工程师提供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考虑桩土变形协调的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按照规范设计,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桩间土的承载力往往被过高使用,其设计承载力对应的沉降大于复合地基沉降,而实际中是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桩间土承载力并不能按照设计发挥,主要原因是没有考虑桩、土变形协调的关系。为揭示桩、土变形协调的内在本质以及软土承载力被过高使用的问题,采用双曲线切线模量法,分别计算桩、土的p-s曲线,然后叠加成复合地基的p-s曲线,建立桩、土变形协调关系,以此分析桩、土荷载分担的情况。分析后发现,按照规范方法设计时,通常软土的承载力使用过高和桩的承载力设计偏低,如单桩承载力或其强度不足,易导致桩及复合地基破坏。针对规范方法的不足,提出合理的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应考虑桩、土变形协调的关系,应根据其p-s曲线按照相应沉降量所对应的荷载确定桩间土承载力,建立的考虑桩、土变形协调的软土刚性桩复合地基设计计算方法,可为今后设计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牛继香 《山西建筑》2014,(22):42-43
对由于拆模过早导致后浇带一侧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梁开裂和下挠情况进行了检测,评价了裂缝对构件的影响程度,并对顶升处理时的框架梁承载力和裂缝进行了验算,为顶升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建筑桩基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目前建筑桩基设计中的下述问题提出探讨 :a)关于人工挖孔灌注桩与机械成孔灌注桩实际承载能力的比较 ;b)关于桩长与桩端持力层的选择 ;c)关于岩层桩端承载力的确定方法 ;这些问题的解决 ,有利于正确评价桩基的承载能力 ,有利于桩基础设计的优化  相似文献   

16.
冻融作用是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快速冻融试验后试验梁的纯弯试验,研究了梁截面混凝土应变、挠度开展情况及承载力的变化规律。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相同荷载下梁的挠度也明显增大,梁的刚度逐渐减小。结合快速冻融试验结果,基于已有冻融循环作用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分析,选择了合理的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分析,试验值与计算值基本吻合,为多因素影响下梁承载力损伤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采用有限元通用梁单元模拟杆件无法准确计算网壳结构塑性变形的发展情况,提出采用分段纤维模型模拟结构杆件以准确计算网壳结构的极限承载力。通过参数化分析,同时考虑计算效率与精度,确定了截面纤维与杆件积分段的合理划分数量。分别采用分段纤维模型与有限元软件通用梁单元模拟杆件计算网壳结构的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分段纤维模型可计算塑性变形的分布位置与发展程度,且可模拟杆件失稳,采用有限元软件通用梁单元建立计算模型将高估网壳结构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刘力 《特种结构》2014,(1):83-87
对于北京地区采用"PBA"工法修建的暗挖地铁车站,当顶板覆土厚度达到10m甚至更大,且中柱和边桩下条基处于粉土和粉质粘土中时,根据北京地基规范~([3])对深埋中条基、边条基采用不同的地基承载力修正计算方法,此时往往面临条基地基承载力不足的难题。本文通过数值计算方法的深埋条基地基承载力结果与规范公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了规范对深埋中条基、边条基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计算方法的不足。从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机理出发,数值计算结果表明,"PBA"工法中条基、边条基由于相邻条基上荷载作用,对条基地基承载力有明显的提高作用,而规范公式中并未体现该规律,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现有规范对"PBA"工法中条基、边条基地基承载力的修正计算方法需要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9.
某倾斜建筑物的顶升纠倾计算及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小别墅发生了严重的不均匀沉降,向西北倾斜,倾斜度为21‰,严重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地基土主要压缩层是厚度不等的饱和软黏土,根据地基土情况,采用钢管混凝土后压桩法对地基进行加固。根据建筑物结构特点,确定建筑物上下顶离处标高在室内地坪下500 mm,顶升点36个,最大顶升量为326 mm,最大下沉量16mm。采用墙梁计算模式计算上托换梁,采用分段凿除、分段浇筑方法制作托换梁。采用多点不同步位移顶升法将建筑物纠倾至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