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环境地质调查成果的转化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MapGIS利用地质环境要素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方法。首先通过专家打分法选择合适的评价因子,利用地质环境调查成果,按各因子的地质环境条件对研究区进行分区,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数,最后通过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各因子的分区图按因子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分区图,实现可视化,并作出适宜性评价,实现成果转化。并以南宁市西津幅的环境地质调查成果为例,通过所列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对研究区进行了评价,其成果可为南宁城市规划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整体规划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以城市地下街为例的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分析,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并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对地下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针对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改善地下空间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浅谈城市地下空间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城市地下综合体开发及设计的研究,从地价、环境、安全等方面阐述了建造坡地地下城市的优点,介绍了上海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现状及主要地下设施,从而建立完整的地下空间秩序,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经济改革中,日趋活跃。许多城市都兴建和改建了一些地下公共建筑,如地下商场,地下游乐中心,地下旅馆等。地下交通,如地下人行道,公路隧道,正在发展的地铁等。同时,对于内部空间环境的处理,通风除湿、粉刷装修等方面也得到较大的改进。但对于城市地下空间的出入口设计往往重视不够或处理不当。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扩张,城市发展用地日趋紧缺,因此完善和优化现有城区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途径.城市地下空间的商业性开发已成为现有市区优化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以西安市民乐园商业区地下商业街的空间环境设计为例,把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纳入设计之中.通过将地下交通与地下商业空间整合设计,在地下商业空间中引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措施,消除传统地下空间给人的心理压抑感和封闭感,提高地下商业空间的空间品质和商业价值,进而实现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的集约化.  相似文献   

6.
地下空间环境的优劣是影响其开发利用的重要因素,也是发达国家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本文根据过去几年研究的成果,通过人在地下空间环境中生理和心理反应的测试与调查,寻出最优的环境设计,为设计者和环境设计标准的制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吴亮  陆伟 《城市建筑》2011,(5):127-128
本文从环境行为角度探讨与地下空间社会心理有关的场所性问题,提出环境、行为与设计系统之间的关联.设计通过对动线系统、意象系统和生态系统的控制,可以改善地下空间环境的可达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对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提升地下空间的场所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紧缺问题日益突出,地下空间逐渐彰显其优势.地下商业街伴随着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地面商业空间的延续,是人们日常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活动的重要场所.然而,地下商业街休憩空间却往往受到商业利益的影响而被忽视,影响了人们的购物体验,也间接影响了其商业效益,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该文以南京新街口地下商业街为例,在分析城市中心区地下商业街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地下商业街休憩空间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地面商业街休憩空间的比较,提出一些改进地下商业休憩空间布局、设计和建设的建议,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结合GIS软件对评价因子进行了分析,采用叠加法对浅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作了分区评价,评价结果可为浅层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城市现代化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在已开展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础上增加地下空间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内容,加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指标体系研究,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危险性评估工作的认识。在本文中,研究了地下空间开发对地质环境扰动影响的评价方法,构建了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危险性指数和各主要影响因子的判定方式,初步分析各因子的权重分配和危险性大小的评判划分标准。并以重庆高新区罗汉沟某小区内规划市政公路隧道工程为例,验证了本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以期对地下空间开发先期选址和空间布局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地下水浮力对地下建筑结构产生的损伤特征和机理,通过一典型工程实例的结构变形和裂缝原因分析,并结合有限元程序对结构变形和变形后刚度变化的模拟计算,对地下水浮力作用下造成的结构变形机理,混凝土梁、柱、墙裂缝特征,以及对结构安全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地下水浮力超出地下建筑自身重量,地下建筑在浮力作用下产生隆起变形和整体上移的趋势,而在周边挡墙处该上移趋势受土体约束,致使各柱、墙竖向变形不一致,导致结构构件开裂甚至局部破坏。损伤后的结构刚度大大降低。结构的总体损伤程度与平面尺寸相关,并受平面短边尺寸的控制,且结构构件损伤呈现周边大于中部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越来越拥挤的城市市内环境,使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狭小,人们向地下要空间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交通问题,如何在地下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如何规划,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是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3.
The concept of wilderness, as denned in the U.S.A. Wilderness Act of 1964, is analyzed and found to be ambiguous. This is an administrative advantage. The concept of underground wilderness is then introduced and found to be applicable under the terms of the Act. It is argued that the longest cave in the world, the Flint Ridge Cave System in Mammoth Cave National Park, Kentucky, can and should be officially declared as wilderness by Congress even though the surface above it is now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4.
具有主题的地铁地下街广场是目前处理地铁地下街的一种设计手法,规划者利用在地下不同位置设置广场空间,使原本沉闷的地铁地下街空间,产生有趣的空间变化,有效的延长人们在地下街消费的步行距离,并吸引人潮在地下街聚集,对于地铁地下街的经营有重大的帮助.透过对上海市与台北市的地铁地下街广场进行观察并进行分析,讨论主题式地下街广场对于地铁地下街经营与对消费者的影响,并归纳出目前在地铁地下街所采用的主题式广场设计手法,以期作为未来规划者在进行地铁地下街规划工作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轨道交通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军之一,1条地铁线路一般设1个停车场,停车场的占地面积较大。与城市节约用地、节约能源和资源的方针原则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轨道交通的发展。为了缓解或化解上述矛盾,将地铁停车场设置于地下,并综合开发地下商业、地下社会汽车库等功能,设置含地下地铁停车场的综合体,以达到集约利用土地的目的。但因其功能复杂,地铁相对独立系统等原因,存在空间连接、疏散设计等问题。论文结合某地铁地下停车场的地下综合体项目,对含地下地铁停车场综合体的几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地下空间的设计处理方法、疏散设计处理方法以及总结项目经验,为后续含地铁地下停车场的综合体同类型空间设计、防火疏散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地下建筑     
巴黎市区的两座地区高速铁路网(Regional Express Network)E线车站:Magenta和Haussmann Saint-Lazare地铁站,其设计并无试图掩饰的地下世界的特点,而反是强调突出它,使之独具意蕴.  相似文献   

17.
探索新的生存空间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向地下拓展空间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的讨论,提出地下空间建设会趋使城市出现另一种风貌。  相似文献   

18.
陈树青  卜钦祥 《建筑》2009,(22):10-19
上世纪中叶以来,以北京、上海、南京、广州和深圳为代表的国内大城市,为改善城市交通紧张状况,开始了以高速度、大容量为特征的地铁建设,为建筑行业各路英豪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9.
刘宏阳 《景观设计》2010,(2):J0003-J0003
JDS Architects公司设计了一项令人叹为观止的动物园规划方案,除了园内没有恐龙之外,该动物园设计与侏罗纪公园十分相似。该动物园位于韩国Dochodo岛,该岛是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旅游区域,在这里自然与建筑以平衡的方式共同存在。  相似文献   

20.
In New York, Craig Kellogg uncovers architect Beyer Blinder Belle's collaboration with production designer Klara Zieglerova and graphics firm 2×4 on a dramatic adaptive re-use.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