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市政工程与轨道交通工程近距离施工、相互影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出现了基坑工程骑跨于已建地铁区间隧道之上这一新问题.由于基坑的开挖会引起坑内土体的回弹,从而引起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抬变形,如何有效控制坑底隆起、隧道上浮将成为基坑施工控制的难点.本文以杭州市某基坑工程为例,分别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在软土地层中采用门式搅拌注浆加固对基坑下方已建盾构隧道的理论保护效果,得到基坑开挖过程中盾构隧道的变形规律,为同类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哈尔滨凯盛源深大基坑上跨既有地铁区间结构工程,考虑隧道衬砌与土的相互作用,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深大基坑上跨地铁区间结构开挖支护结构变形和既有区间隧道的影响进行分析。计算分析结果表明:上跨地铁区间基坑开挖对隧道结构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基坑开挖造成坑底隆起,带动区间结构上浮;采取分区开挖方式,保持开挖面稳定对控制区间隧道变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坑施工对下方隧道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彬  吉茂杰 《建筑技术》2002,33(2):116-117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我的基坑工程骑跨于已运行地铁隧道之上。坑底土体卸荷回弹,势必引起隧道隆起变形。地铁隧道的变形要求极其严格,绝对最大位移不能超过20mm。为保护地铁的正常营运安全,准确预测及控制隧道隆起变形,研究隧道隆起变形性状规律便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基坑下方穿越隧道隆起实测分析,对隧道隆起变形规律进行详细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航 《土工基础》2019,(1):19-22
结合苏州地铁4号线北侧某建筑基坑开挖,用Midas GT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基坑施工过程进行计算模拟,分析基坑开挖对地铁4号线区间隧道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过程对地铁区间隧道影响最大,基坑回筑过程地铁区间隧道变形较小。基坑开挖过程中地铁区间隧道竖向最大沉降量为1.51 mm,隧道水平向最大位移为6.32 mm;建筑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表沉降最大值为2.5 mm,基坑坑底隆起最大值为20.3 mm,最大值发生在开挖至坑底阶段;围护结构变形和受力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某基坑支护方案对相邻地铁区间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经常会遇到基坑开挖影响地铁隧道安全的难题。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建立弹塑性土体-围护结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两个基坑方案中邻近盾构区间隧道变形、隧道内力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铁周边深基坑开挖对区间隧道影响与众多因素有关,属于较为复杂的土力学行为,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对设计方案加以比选并进行有效地分析,以减小施工过程中对隧道的影响;(2)基坑与隧道的相对距离越大,基坑开挖对隧道影响越小。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最大值并不出现在坑底,而是坑底下一定范围内;(3)靠近地铁侧基坑需加强支撑,并需在基坑与隧道之间增加测斜监测。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区紧邻地铁的深基坑围护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建筑技术》2016,(6):118-120
深基坑开挖对临近地铁区间隧道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的扰动,而软土高含水率、高压缩性、高灵敏度等工程性质又增加了深基坑变形控制的难度。本文基于上海市某下立交工程,探讨软土地区紧邻地铁的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借助有限元软件模拟基坑开挖过程,分析了基坑开挖对地铁隧道产生的影响。围护结构宜选择安全可靠、变形控制好、工期短、工程投资省的围护形式,如型钢水泥土搅拌墙。基坑坑底位于地铁侧上方时,基坑侧向变形对地铁的影响较小。由于围护桩的隔离作用,坑底产生的隆起变形对地铁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通过考虑基坑时空效应的开挖顺序,实时监控地铁结构变形并反馈指导施工参数调整,能够将地铁区间隧道的变形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后续基坑工程对临近既有地铁区间隧道造成的影响,以厦门轨道交通某线站区间基坑支护工程及配套项目上部主体结构工程为例,通过有限元结构分析软件MIDAS GTS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建立有限元模型来研究基坑二次开挖和上部结构建筑对盾构区间隧道产生的影响,验算围护结构及盾构隧道的变形位移,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探究了一种基于有限元理论有效解决基坑开挖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可靠性的分析方法,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基坑施工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的影响计算结果和实际监测结果比较接近,基坑开挖对隧道的影响符合规范沉降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8.
相对于单侧开挖,在地铁结构双侧进行基坑开挖,其影响机理十分复杂。文中以某基坑工程为背景,建立了地铁基坑双侧开挖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模拟施工步下地铁结构位移变化规律。通过研究说明,地铁结构主要发生面向基坑一侧的水平位移;车站、出入口及区间隧道三向位移均小于控制标准,结构处于安全状态;由于相对位置关系,车站、出入口受北侧地块基坑开挖影响更为明显,南侧地块基坑开挖对区间隧道影响稍大于北侧地块基坑开挖。研究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在地铁隧道附近进行施工活动,这其中就包括在已建隧道的上方进行基坑开挖。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对坑底已建隧道的影响进行分析,其中基坑为矩形,隧道轴线与基坑长边平行,通过变换隧道横截面的位置来研究开挖对坑底不同位置隧道的影响。数值分析的结果表明,处于坑底中心的隧道,其横截面在基坑开挖过程的最大直径改变发生在竖向与水平向,竖向伸长,水平向压缩。处于坑底靠近地连墙的隧道,其横截面在基坑开挖过程的变形与处于坑底中心的隧道相似,但绕垂直轴向坑内旋转了一定角度。对于同一条隧道,基坑的空间效应对隧道横截面的变形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紧邻运营地铁的基坑工程会引起区间隧道或车站的变形,进而影响地铁线路的安全和结构耐久性等问题,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采用Midas-GTSNX有限元软件,对基坑开挖方案进行模拟分析,提出合理的结论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靠近地铁一侧采用套管咬合桩,加大靠地铁一侧坑底裙边加固的宽度和深度,两基坑采用对称、分层、分部开挖的方案,区间隧道的变形和裂缝宽度均小于控制值,可保证运营隧道和车站的安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一起高架桥上BRT公交车火灾事故的详细勘察和缜密调查,分析提出制定特殊火灾事故调查应急预案的重要性,探讨如何建立重大火灾事故多部门尤其是刑侦部门协作配合机制,以及从火灾事故调查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住宅楼分户排水可基本杜绝以往管道穿楼板导致的"跑、冒、滴、漏"和随意往管道投垃圾而导致堵塞下层管道(尤其是底层排水横管)等弊病,有效解决卫生间"臭味"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王文晋  王成荟 《山西建筑》2011,37(29):75-76
基于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钢筋混凝土管桩模型,对成层土中桩身处承受水平荷载的基桩受力性状进行了计算机数值模拟,通过对桩身位移和应力变化曲线的分析,得出了水平荷载下桩身位移和应力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卢春祥 《煤气与热力》2007,27(11):36-37
分析了燃气表滑阀与滑座、输出轴、计数器对产生跳字的影响,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12):1772-1774
"辛以润之"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辛润"是"辛散"功效作用于脾、肺、肾而依次派生出的功用变易,是天地阴阳、五行五脏之间紧密联系的体现;另一方面,对"辛润"的运用不该只局限于治疗"肾苦燥",而更应将其追溯到"发越脾气"与"从阳引阴"上去,以使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更加深刻、广泛;最后,对于药物性味的合理运用与理解应该与药味之间的相互配伍、中药归经理论结合起来,使其得以互相为体为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17.
孙健  丁国忠 《山西建筑》2008,34(6):57-58
对MVRDV 的理论进行了探索,指出MVRDV 建筑事务所热衷于研究城市空间扩张与自然空间发展的关系及城市空间和建筑本身的密度实践,并通过对MVRDV 案例的分析,论述了提高建筑密度的手法和优化城市空间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19.
对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峰 《山西建筑》2014,(10):110-111
阐述了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以及混凝土裂缝自愈合的机理,并对混凝土的自愈合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对其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绪洪 《建筑科学》2006,22(1):80-85
论述了潮汕建筑石雕在艺术创造上以独特的装饰方式与装饰方法,使建筑石雕实现了质、形、意相结合的审美追求.潮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性气候,使潮汕的建筑石雕比其它地域显得特别之多;同时随着潮汕原有的土著越文化与不断南渐的汉文化及福建闽文化的逐渐融合;近代的西洋文化也对该区域的建筑石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潮汕建筑石雕文化体系;罕有象潮汕建筑石雕这样借鉴地方的戏剧、绘画以及地方民间工艺为一体的艺术形式,累赘、繁华、过分地雕琢,注重"音"、"形"、"意"方面的含义,这些交织着火热而又凝重的南国情调,铸就了鲜明地方文化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