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选取3个具有烟台地质特点的典型工程,利用静压桩能够显示压桩力的特点,分别测试记录3个工程的静压桩在不同深度的沉桩阻力,并绘制沉桩阻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对烟台地区的静压桩的沉桩阻力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压桩力在普通第四系土层中随深度的增大呈逐渐增大的态势,到达硬质持力层后压桩力迅速增大,承载力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静压管桩的沉桩机理,概述了国内不同地区沉桩阻力的估算方法,并且给出松花江漫滩地区实际工程静压管桩沉桩阻力与入土深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总结出了沉桩阻力与入土深度之间的变化规律,为今后松花江漫滩地区静压管桩理论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3.
静压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计算是桩机选型的关键,而目前对沉桩阻力计算方法尚未统一,且沉桩过程中引起的桩周侧压应力分布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模拟砂土地基中静压沉桩,研究沉桩速率和桩长对静压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沉桩端阻力、桩周侧压应力和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桩阻力、沉桩端阻力、桩周侧压应力和桩体极限承载力主要与桩长有关,沉桩端阻力与沉桩阻力之比随着沉桩深度增加而减小,但在沉桩深度为12倍桩径位置的沉桩端阻力占沉桩阻力的比例仍高达75%;桩周侧压应力随着埋深增加逐渐趋近于被动土压力,其主要与沉桩对土体挤密作用有关,且增加桩长和降低沉桩速率均可改善沉桩挤密作用;桩周侧压应力存在显著的“退化”现象,并与沉桩过程和桩体回弹有关。此外,基于太沙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建立了沉桩阻力拟合计算式,并结合朗肯被动土压力理论,提出了桩周侧压应力计算的朗肯被动土压力修正计算公式,可用于静压桩沉桩完成后的桩周侧压应力计算。  相似文献   

4.
为准确分离黏性土中静压沉桩阻力中桩端阻力和桩侧阻力,通过在模型桩桩端安装轮辐式压力传感器,对沉桩过程中桩端阻力进行了精确测量。试验结果表明:桩端阻力随沉桩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沉桩过程中桩端破土产生桩端阻力,桩端阻力最终为2.054kN;黏性土中的静力压桩结束时,桩端阻力承担了62.3%的荷载。总桩侧摩阻力随沉桩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桩周土的侧压力逐渐增大,从而使桩侧摩阻力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桩基础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软土地区静压桩施工技术.软土中沉桩时产生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导致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明显下降,而压桩力并不是桩的极限承载力,因此软土地区的静压桩配重系数应根据具体土层情况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6.
贺卫红 《山西建筑》2006,32(20):127-128
讨论了静力触探的原理及与静力压桩的异同,建立了沉桩阻力模拟计算的调节系数法,对有关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应用于某实际工程的沉桩阻力模拟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沉管灌注桩单桩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福州地区最常见的粘土(Ⅱ)和中砂层两种持力层上,沉管灌注桩单桩竖向静载试验的实测资料分析及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在试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说明目前沉管灌注桩承载力应用情况.分析表明打桩施工对桩周土和桩端土层的挤密作用,提高了桩侧摩阻力及单桩承载力.建议利用扩大桩端面积来提高桩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8.
上海地区的软土地基已广泛采用压桩施工工艺,该工艺具有无震动、无噪音、低成本和满足某些特殊施工条件等优点,但因没有对压桩的沉桩阻力进行大量的试验和研究,往往按照相似地质条件的工程,粗估沉桩阻  相似文献   

9.
为了通过单桥静力触探指标比贯入阻力来模拟计算静压桩沉桩阻力,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中由比贯入阻力计算的单桩承载力与现场压桩试验所得到的压桩力进行比较,提出了考虑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综合修正系数α、β来估算静压桩沉桩阻力的计算方法,给出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计算公式;针对不同土层,给出了不同综合修正系数建议值;基于自行编制的Visual Basic可视化程序,以曲线的形式将计算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实际工程的模拟计算和压桩力的实测结果进一步表明采用综合修正系数计算沉桩阻力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建立了黄土地区静压桩沉桩计算模型,并求解了弹塑性解析解。该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湿陷性黄土地区静压桩沉桩机理,为静压桩的分析与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结合实际工程进行了现场试验,测试了桩土摩阻力,桩及桩周土位移在静压时的分布变化规律。将理论计算结果和试验进行了对比,吻合比较好。通过分析及工程实践发现静压桩在湿陷性黄土地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一些有益的结论可为这些地区类似工程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预应力混凝土桩基沉桩施工会造起挤土效应,引起周边地表和建筑物发生隆起变形,严重的会造成建筑物破坏,影响正常使用。结合台州S1线温岭16工区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复合地基沉桩工程,对现场建筑物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滨海软黏土地区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沉桩施工时,对桩周土体扰动程度较管桩偏大;离沉桩位置越近的建筑物隆起变形越大,桩长对变形影响明显;沉桩距离超过桩长3倍时,对建筑物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沉桩距离在桩长3倍以内时,通过合理控制沉桩顺序和施工速度,做好建筑物沉降监测,可以有效降低对建筑物的影响。同时提出,围绕多因素耦合作用进行沉桩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史建锋 《山西建筑》2014,(28):46-47
介绍了静压桩的沉桩机理,分析了静压桩的挤土效应及其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针对静压桩施工中的挤土问题探讨了其防治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静压桩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乐小横 《山西建筑》2008,34(1):235-236
对沉管灌注桩的沉桩工艺进行了简单介绍,结合监理工作的实践,分别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阐述了沉管灌注桩施工质量监理控制要点,以达到预期的质量控制目标,从而为上部结构的施工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杨旭鑫  程远帆 《山西建筑》2008,34(13):115-116
在研究沉桩过程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形成及消散规律的基础上,研究了桩周地基土再固结沉降的变化规律;从桩土相互作用的原理出发,建立了均质地基土粘弹性中单桩弹性微分方程,由此求得单桩弹性微分方程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15.
李五库 《山西建筑》2007,33(36):119-120
介绍了静压桩在软土中的沉桩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静力触探试验和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工程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在相近地质条件下试桩沉降预估采取的回归方式。  相似文献   

16.
饱和软土地层静压沉桩阻力理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空间滑动面(SMP)屈服准则改进的修正剑桥模型,考虑土体超固结比及土体强度的三维力学特性,在不排水条件下采用应力空间转换方法推导了圆孔扩张问题的弹塑性解答。在此基础上,根据饱和软土地层静压沉桩机理,考虑桩端阻力影响范围和土体分层情况,分别采用柱孔扩张和球孔扩张模拟桩身和桩端应力状态,得出了软土饱和地层静压沉桩阻力的计算方法。通过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分析了沉桩阻力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采用的本构模型充分考虑了土体强度的三维力学特性,因而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软土地层静压沉桩阻力;与桩端阻力相比,沉桩过程中桩侧阻力较小,软土地层静压沉桩阻力主要为桩端阻力,其影响范围取决于桩径和土体特性;桩径、土体超固结比对桩身阻力和桩端阻力影响显著,土体有效内摩擦角对沉桩阻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管桩在沉桩过程中产生的挤土效应,会使周围土体发生一定量的变形,并使土体内的孔隙水压力增加,从而对施工周边环境造成影响,甚至发生重大事故。针对此问题,结合京沪高速铁路正线路基PHC管桩沉桩过程的监测成果,分析了管桩在沉桩过程中周围土体变形和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并得出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某工程预制桩试桩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锋 《山西建筑》2006,32(7):123-124
介绍了静压桩在软土中的沉桩机理,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静载荷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在同类工程中勘察应注意的问题和沉降预估应采取的回归方式。  相似文献   

19.
鲁俊平  王浩 《山西建筑》2007,33(26):167-169
探讨了沉桩施工对孔压及土体强度的影响,并对沉桩施工对后续基坑开挖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减小对基坑开挖影响的措施,以做到基坑工程的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20.
饱和黏性土地基中桩土界面的受力特性会对静压桩沉桩效应及长期承载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通过黏性土地基中桩身表面嵌入式安装硅压阻式传感器的静压桩模型试验,分别对开口和闭口静压桩沉桩和加载过程的桩土界面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径向应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沉桩过程中,桩土界面超静孔隙水压力及有效径向应力随入土深度逐渐增加,沉桩结束时增量幅值随着h/D(h为传感器距桩端距离,D为桩径)增大而减小,同一h/D位置处闭口桩的增量幅值大于开口桩的;同一入土深度处,桩身不同h/D位置处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存在退化现象,且随着h/D和入土深度的增加退化越明显。在加载过程中,h/D=1和h/D=5位置处桩土界面超静孔隙水压力相比沉桩结束时减小,且随着h/D增大,减小幅度也增大;同一h/D位置处,桩土界面有效径向应力增量幅值随着桩顶施加荷载值增加而增大。沉桩过程和加载过程桩土界面超静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径向应力均随着h/D的增加而减小,不同h/D位置处桩土间的有效径向应力变化是沉桩和加载过程桩土界面受力机理不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