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现象学以及建筑现象学的学习与思考,探索与尝试建筑现象学的设计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如建筑设计相关主题中环境与场所空间还原、体型与立面的几何还原等。并用现象学的方法进一步思考地域与民族建筑中"民族元素"的先验性存在,得出建筑要素的具体语汇应该先于场地甚至文化而存的推断。探讨和总结建筑设计创作中现象学设计方法运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基于建筑现象学及其他时间哲学,从时间与各要素的主体间性关系角度,将改造建筑的时间性最终看作是关乎建筑改造之本质的时间性精神共鸣。试图重新审视改造建筑的时间意义,并借助关系本身将此精神共鸣分为人与含时间性的环境要素同一的关系——生命感、人与建筑中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关系——历史感、人在特定叙事中与人类的认同关系——故事感。基于此,结合案例利用现象学的方法从建筑形式、质料、结构、细部等方面统和出借由时间关系划分的设计策略,表现时间性在改造建筑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重回城市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栋 《中外建筑》2004,(5):17-20
二十世纪是个数字的世纪,城市空间亦成了更纯自然科学的产物,众多现代建筑理论对城市中具体的生活环境及其意义忽视或冷漠,从而不能从精神的高度把握城市的本质意义.本文通过对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概念的探讨,试图将场所精神结合到现代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去,展现给人们一个本真的好的城市空间的可能:城市就是"场所"的创造与组合.  相似文献   

4.
建筑现象学自理论诞生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建筑师的认可,这种以人的存在为立场的建筑思考方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尽管当代许多建筑大师没有旗帜鲜明的表明其建筑现象学立场,但是他们的作品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建筑现象学的本质。我们常用轻盈、纤薄、"暧昧"等词形容妹岛作品的现代与前卫,而本文从另一种角度——建筑现象学出发来观察她的作品,同时也间接印证了建筑现象学在当今建筑学界的影响力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当前城市中,建筑空间、城市空间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源自于我们对自身身体的忽略。身体是人在空间体验中重要的媒介和载体:人在空间中的活动有赖于身体的运动机能,同时又通过身体的感官了解和感受建筑空间。现象学的出现,让建筑师重新思考身体和空间体验的关系。纽约的高线公园是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改造案例,原本机械主义、功能主义代表的高架铁路转变为深受市民喜爱的多功能城市活力场所,笔者试图从身体的维度出发,借鉴施密茨的新现象学相关理论,探究身体的体验、记忆和建筑、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被主体体验或第一手经验到的意识体(经)验,现象学的建筑创作方法目的在于重拾建筑最基本使命,通过研究人对建筑的意识(体验)活动,得出建筑创作与人类生活的内在联系,从而指导理性的建筑创作。建筑性格也只有符合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才称得上真正的可持续建筑。  相似文献   

7.
刘星 《建筑师》2009,(6):91-95
短文主人公帕拉斯玛是芬兰一位著作等身、实践及建筑活动都颇为丰富的著名建筑师。在他几乎倾其一生的思考创作中.绘画或其他艺术形式对建筑的影响都始终是其关注与探讨的话题。《相遇:尤哈尼·帕拉斯玛-建筑论文集》是大师用他的生活体验与人世“相遇”而引发的一系列有关建筑存在的思考。本文试图分析该书中帕拉斯玛在其身体现象学观念下,解读绘画中的建筑的独特方式,从而揭示他与艺术“相遇”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哲学中的现象学是一种方法和思维态度.建筑现象学,就是要去探求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意义.建筑设计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相结合,即,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过程.建筑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场所意识,深入发掘环境的场所精神,在创作中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最终达到建筑与生活环境的完美融合.建筑现象学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观点,一种作为建筑师应该具有的“场所意识”,能够帮助我们对人、建筑、场所之间关系有一种本质把握,在创作中树立基于发现的整体观念.本文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进行了对现象学与建筑现象学的理论阐述: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及其他的现象学及存在主义现象学原理;从现代建筑中的建筑现象学式的探索到诺伯格·舒尔茨和斯蒂文·霍尔等的建筑现象学理论.在第二部分,本文试图从自然场所、人为场所、特性与空间这几个方面,通过探讨分析,阐述如何运用建筑现象学的原理实现在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生活的舞台     
<正>建筑源于生活。本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场地、环境、背景着手,自行合理设定人物、生活内容及使用功能,再从具体的人和生活出发,来逐步生成一个如同"生活的舞台"的建筑设计。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时刻意识到人、具体的生活和情感与建筑、自然的密切关联。同时通过书写文字、绘制草图、制作模型等表达方式,强调建筑设计过程中对"心一脑一手"合一的尝试和训练、对建筑尺度、建筑营造的体验和把握、以及建筑教育中"师带徒"方式意会言传的独特性。并且采用了团队式的组织、讨论、分享与个人独立工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建筑师职业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江南古典园林形成宏观上受江南地域影响,微观上与园主的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互动变换,具有历时性和个人性。舒尔茨建筑现象学的核心观点场所精神描述自然和人类建造活动的关系,其前辈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讨论个人存于世的方式。两者在这从宏观自然到微观上都与园林的形成呼应。因此文章试图通过两者的现象学解释江南古典园林本体论层面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李秀秀 《建筑师》2019,(5):14-18
以"功能"一词的使用而不是词义为线索,梳理其自1930年代进入中国建筑语境到1950年代,从传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现代观念的一个重要概念,到脱离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中国建筑观念讨论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功能"的实用性属性,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比较,试图对其局限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建筑设计只有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中才有具体的物性,因此建筑的上下文在实践中至关重要,而建筑"语言"也不再可有可无了。当代日本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高度综合的社会一工艺环境的产物,而它的方法论表述起来却显得是普适的和没有时间特征的。日本建筑的经验产出之丰富恰和它的理论之抽象互为映照。本文试图将建筑言说划分为3种不同性质的"批评",同时以当代和历史的例证对日本建筑写作做一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建筑空间体验的过程就是认知主体对建筑空间的知觉、认知和评判过程,这一过程以肉身化的身体为基础,内在于现象身体,发生于现象空间,并程伴随着意义的产生。文章基于梅洛庞蒂的理论成果对具身化的建筑空间体验进行分析,试图运用现象学的理论来理解人对建筑空间体验的发生机制,揭示出建筑空间体验和认知的具身性。建筑师应该"具身"地思考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4.
思想·方法·对话——2008苏州"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介绍了中国内地第一次举行的建筑现象学会议——2008苏州"现象学与建筑研讨会"的由起,组织和乇要内容,从现象学和建筑(学)的关系,现象和建筑的反思,关于海德格尔<筑·居·思>(Dwelling,Building and Thought)的讨论,体验·记忆·空间·场所:建筑中的现象学思考等45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会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回顾了现象学家和建筑师现场对话的交锋和回应;并在一系列国际建筑现象学会议和相关出版活动的背景中讨论了建筑现象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昊  冯四清 《安徽建筑》2012,19(2):8-9,11
文章主要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发展历程,着眼于诺伯格·舒尔茨建筑现象学中的核心概念———"场所",通过对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分析了其核心概念和研究方法,进而以徽州古村落为例,以建筑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现实意义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建筑现象学初议——从胡塞尔和梅罗·庞蒂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现象学中的理论问题很多,讨论建筑现象学需要在整体上对现象学哲学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现象学所要解决的问题,现象学的方法,现象学的研究对象,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现象学发展过程中主要人物的理论及其分歧,尤其是胡塞尔、海德格尔、梅罗·庞蒂的主要思想。当然,讨论建筑现象学并不是研究现象学哲学。建筑现象学是处理人与建筑的关系的,因此有其特定的出发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建筑现象学讨论的问题比现象哲学更具体、更形象、  相似文献   

17.
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成功地将现象学思想运用到建筑领域。他在建筑理论和创作实践中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该文试图探讨霍尔是如何从场所与现象、纠结的经验、光与空间、以及材料和细部四个方面探寻人与建筑之间本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赵秋阳  梅洪元  王征 《华中建筑》2010,28(11):17-19
在当前建筑设计蓬勃发展和全球化的背景下,过分关注形式与技术的建筑日益凸显其弊端。传统精神文化丧失,情感世界的空虚愈加严重。博览建筑的创作实践也普遍存在浮躁的心理。博览建筑不仅跳出了兼顾城市肌理的"桎梏",更成为了景象化的标志性建筑。该文试图阐释现象学方法与博览建筑设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现象学方法得以介入博览建筑设计,使其摆脱形式和技术至上理念的影响,真正地创造出关注使用者感受,反映建筑功能、兼顾城市空间形态的博览建筑。  相似文献   

19.
陈莉 《四川建材》2016,(4):130-131,138
哲学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之后被建筑学领域所吸收应用,成为建筑现象学。本文从哲学现象学、感知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对感知现象学的应用和继承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已有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进行发掘、分析,从而表明了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手段能够使人在知觉体验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空间感受,使建筑设计中融入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文章简要分析了文化概念的历史沿革,以哲学的视角探讨人类文化的逻辑根据,并试图建立起城市文化的逻辑结构。以结构的观念来分析,建筑与城市可以从实用、文化、艺术3个层面进行研究,与此相应,从具体到抽象,建筑与城市可视为"器物(实用)、符号(文化)与意象(审美)"。文章着重讨论了建筑的文化表意性,以及相关的城市形态和城市生活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