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potential of Village Design Statements and other initiatives to achieve their stated objectives without a comparison between several villages is questioned. The basic premise is, therefore, that local decision making should be informed by analyses which show which features are common and which are confined to particular areas. The TWINSPAN (two-way in dicator species analysis) program is used to identify a number of village types within part of north-west England and these classes are shown to have historical and environmental meaning. It is, however, recognized that such analyses do not assign value, that such a step remains for the local community or the professional.  相似文献   

2.
在古村落保护和旅游中,由于国家级和省级的农村建房、村落保护和土地使用政策存在一些争论条例和“模糊地带”,这些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的矛盾都集中于市县级政府。市县级政府面对各种矛盾的调解与利益的得失,结合当地实际和自身利益,施行不同的市县级政策和管理,这对指导村民和开发商如何修建和保护房屋起到了关键作用,并最终影响到村落形象和村落旅游。  相似文献   

3.
撤村并点中保留村庄选择的新思路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有川  尹宏玲  孙博 《规划师》2009,25(9):102-105
在当前的撤村并点中,保留村庄的选择通常是以定性分析为主,采用以人口规模、设施配套、经济实力和耕作半径为主导因素的选择思路,导致保留村庄的选择过于迁就现状和规划村庄布局模式基本雷同的弊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保留村庄的选择应采用由村庄城市化能力、搬迁成本和布局模式三项指标组成的内外影响因素兼顾、理性分析与布局模式呼应,定性定量结合的新思路,避免"规模决定论"和"耕作半径论"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陈晶 《华中建筑》2005,23(3):121-123
“旅游度假村”是指依托和利用良好的自然景物条件,创造具有人性化特征的休憩环境和服务设施,为度假者提供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休闲娱乐活动的综合场所。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曾崇尚避开世事,隐居山林。与古代隐土不同,现代人并非真的要“远离尘世”,只不过想把“归隐处”当作第二住所,用以适当调节生活的节拍,近距离触摸久违的大自然。旅游度假村的景观设计就是要把握游客的需求,充分利用这些当地的自然元素营造诗化般的风景。然而,设计师应该如何去做呢?笔者希望通过对黄山奇墅湖国际旅游度假村的景观设计探索获得答案。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重庆传统山地居住建筑特色为切入点,联系重庆国奥村住区项目,对住宅建筑的意向构思和设计方法进行深入解析。对山地建筑如何立足于地方,把地方传统建筑文化以另一种形式再现在建筑中,使建筑具有可读性,使建筑成为能感动人的建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赵之枫  高洁  陈喆 《华中建筑》2008,26(6):96-100
该文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为例,从村庄产业发展、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分析这类村庄的变迁和转型。同时。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通过村庄原有的果品种植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村庄经济的复兴;通过整合道路系统优化村庄空间结构;通过整治村落环境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旅游开发与形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车震宇  保继刚 《规划师》2006,22(6):45-60
近十余年来,传统村落旅游持续升温,建筑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对村落旅游开发与村落形态变化的研究却相对匮乏,在开展传统村落旅游研究中需弥补这一空白.根据旅游开发过程中村落形态的变化,把直接参与旅游的村落划分为渐变型、稳定型、突变型和恢复型4类.针对4种类型的村落,各选其一,从村落区域、边界、节点、标志物、民居、整体风貌等构成要素出发,探讨各类型村落的形态变化特征,构建村落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模型,指出村落的形态变化受到市县级政策与管理措施、开发商与规划师、村民收入与村落人口、传统建筑材料与建筑技术8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认知已日益科学、细致和客观,然而对"使用者主观感受"方面的调查尚有所忽视。本研究基于"集体记忆"和"城市意象"理论,选取黔中地区的鲍家屯村和高荡村作为研究对象,对传统聚落中原住民和外来者的空间集体记忆特征及成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两村原住民和外来者的集体记忆均呈现出多样性,但原住民的意象要素数量普遍高于外来者。相对而言,旅游开发程度较低、保留原始生活方式较多的鲍家屯村的意象要素丰富度显著高于高荡村。上述研究发现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黔中传统聚落中的"文化-空间"互动关系,对其可持续性发展和规划设计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玉林高山村是广西区内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古村落之一,该村结合自然环境而建,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桂东南地区丘陵型传统聚落的代表。本文将从高山村的聚落与建筑特征入手,侧重于该村的选址特点、总体布局方式、建筑特色等方面的分析,从而归纳出该聚落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文化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徽州村落的形态构成和景观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琍 《华中建筑》2004,22(1):103-106
分析了徽州村落组群方式和规律、村落形态构成。指出,徽州村落的形态构成基于一种内在的自然秩序,它以节奏、韵律、生气等启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分析了徽州村落景观的要素、组织、意象。  相似文献   

11.
集结多民族建筑文化的原生态建筑 撒拉族篱笆楼在民居构造方面极具特色,但 近年来遗存数量逐渐减少。本文基于循化县 现存篱笆楼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发展变迁 与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从 篱笆楼的承重体系、围护结构和装饰装修三 方面入手,考查撒拉族篱笆楼的构造特征,以 期为循化撒拉族篱笆楼民居的全面研究和更 新保护提供基础性数据。  相似文献   

12.
白马人聚居地是长江上游流域海拔较高的人类居住地带,也是我国西部生物、文化多样性两者兼得以保持完好的典型区域.以四川省平武县白马乡若干白马人村落为典型案例,从村落环境选址、村落与大自然山水景观的融合以及乡土民居建筑风格等方面,阐述白马人村落人居环境的地理特色.  相似文献   

13.
龚恺 《华中建筑》2004,22(B07):A0100-A0102
渔梁是徽州地区著名的古村落之一。这座因商业交通发展起来的古镇与当地农业型村落在组成要素,构成形式上形成了差异。其亦商宅的住屋虽少华丽的雕饰,但为传统的中国民居注入了新的内容,为我们研究地域建筑文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据遭受超强台风袭击时,村镇民房建筑大量破坏的调查资料,对村镇民房建筑的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予以分析探讨,并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抗震构造措施、加强农民建筑知识培训以及加强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这类建筑的工程质量与抗灾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晓琳  苗琨  吕锐 《华中建筑》2011,29(2):158-160
古村落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众多社会、历史信息.然而现存的古村落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该文以河南省郏县临沣寨为例,结合其保护及开发现状,研究探讨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从而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分类(搬 迁撤并、城郊融合、集聚提升和特色保护) 的要求,以典型的山地县域重庆市巫溪县为 例,从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和历史人文等指 标体系中筛选12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多 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快速精准识别村分 类。以通过评审的村布局方案中随机选取 170个村作为实验样本,以特色保护类为参照 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高达0.911。利用模 型对剩余的119个村类型进行预测,搬迁撤 并、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四种分类的正确率分别为90.57%、86.36%、88.89%、82.35%,对预测概率较低(<75%)的个别样本加 以人工判断,可得到较理想的分类结果。该方法可以对村进行快速初分类,为人工判别与调整 提供了初始分类方案,提高了村分类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弥补了当前村分类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是一类独特的知识体 系,承载着村落景观特有信息,表达的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 地方的根本所在。为保护传统村落景观,避免“万村同貌”, 以国家级传统村落袁家村为研究对象,借助地方性知识理论, 阐释袁家村传统村落景观中的地方性知识提取路径、知识类别 及构成体系,构建地方性知识多元价值评估模型,对其价值进 行评价。基于此,提出袁家村传统村落景观的地方性知识保护 与传承策略,为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中,产业发展是关键,它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城乡统筹的实现,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村庄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最基本的单元,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它与城市在信息、能量、能源等方面有多维的交流互动。上海村庄产业逐渐呈现多种经营,多种产业共同发展的趋势,需遵循一产转型、二产引导、三产联动的发展原则,采取依托区域、产业统筹;市场导向,左右联动;差异发展,因地制宜;尊重文脉,持续发展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健全完善顶层设计,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村庄产业发展模式和新型村庄发展道路。按产业形态将上海村庄分为农业发展模式、休闲产业发展模式、工商产业发展模式和综合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从“废品村”看城乡结合部的灰色空间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结合部往往是非正式就业的集聚地带,提供了底层外来人口进入城市的社会经济桥梁。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城乡结合部两个不同时期形成的“废品村”——八家和东小口——的实地考察和对比,力图从空间生产的角度揭示这种城市灰色空间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在描述和记录实体空间变迁过程的基础上,阐释资本运动下不同主体对“废品村”的空间表征产生的影响,以及为空间改善所做的努力,从而构建这一灰色空间的多层次空间意义以及社会一空间相互塑造的机制。结论指出,“垃圾村”是城乡二元割裂的发展方式在城市边缘的一种景观呈现,重塑空间需要重视真正的空间使用者的需要,并从公共服务市场建构八手,改变城市废物管理的资本逻辑。  相似文献   

20.
胡纹  何虹熳 《室内设计》2014,(2):106-111
迁村并点规划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迁村并点规划的实施导致耕作半径出现了变化,这对于农民的出行耕作产生了影响.而在山地条件下,耕作半径的变化对农民出行影响更加显著.本文以重庆市綦江区太公山(万兴)绿色农业休闲园区规划作为实例,首先推演出它的合理耕作半径为1000m;然后采用合理耕作半径对现有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并对优化产生的差异进行讨论;最后探讨如何完善耕作半径在农村居民点布局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