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传统乡村聚落根植于农业文明, 是我们民族重要的文化根基,其选址与布 局、空间组织及形态等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和地方特色,创造出了尺度宜人的空间结 构、多义的空间功能、丰富的景观序列和贴合 自然的空间变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进程中, 许多传统村落消失了,很多乡村“城市病”的 愈演愈烈,这不是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发展的 应有之义。本文从聚落形态与空间功能、聚 落肌理与空间尺度、聚落格局与景观变化等 层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空间形态进行解析,以 河北省磁县徐家沟传统村落改造规划设计为 例,从传统元素的恢复与文化重建、空间形 态与聚落肌理的构建、叙事景观的提炼与空 间延展、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结合等四个 方面对传统乡村聚落的改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地域文化特征与乡土环境特色的保持、公众过 程的参与和成果的共享等方面进行了延伸探讨,力求为传统乡村和传统文化的复兴寻找到内生 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辛鑫  路红 《城市规划》2022,46(5):56-63
藏式园林具有集自然和人文于一体的双重特点。通过对藏式园林特性的界定、分类,尝试建立等级制度下聚落“界线—领域”的空间结构和“园林景观—人居环境”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说明“教化齐同”的社会思想在景观伦理与聚落空间互动耦合中所起的作用。基于典型案例的分析,认识藏式园林的景观伦理关系,及其与聚落相结合形成的集聚与开敞、集中与分散、组团与纽带的空间组织模式。从中揭示决定园林和聚落关系的生态和文化作用机制。通过研究认识和较好地掌握藏聚落景观环境、空间层级和秩序的营建方式,为藏族和其他地区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非血缘组织聚落的规划建设与传统空间秩序脱节的问题,引入文献查阅、碑刻整理、村民访谈与口述历史等研究方法,从祭祀对象、祭祀体系、祭祀组织和基层管理4个要素着手,厘清村社组织发展与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耦合关系,发现乡土社会秩序存在着逐步建立、被打破,且伴随着聚落空间秩序不断完善与丧失的规律;揭示村社组织聚落的演化逻辑,即集基层管理和地域信仰于一体的乡土社会组织是延续聚落空间秩序的关键。研究认为可通过挖掘、传承或重构乡土社会组织内涵,培育具有精神认同的地域组织,重建传统聚落的空间秩序。  相似文献   

4.
建成区新建的城市型酒店是既有城市文脉中的一个片段。同时关注融合度和差异性。传统聚落形态连绵延续,空间组织和场所营造手法洗练,为当代城市酒店建设提供广义的启示。本文以丽江玉缘宾馆设计为例,提出借鉴传统聚落模式、融入环境的新型酒店是既有城市文脉在空间、时间乃至文化上的传承者。既契合城市空间肌理,又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实例的实地调查和测绘入手,剖析中国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传统聚落的生成内因与制约要素,对比挖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聚落形态与建筑形态的典型特征,揭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是人地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民族风俗的重要文化景观集成,是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有机共生。为中国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特别是中国东北与西南地区传统聚落在新形势下的基本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云才 《中国园林》2009,25(10):73-76
地方性是风景园林的本质特征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地方性的具体体现和载体,是认识和理解地方性的重要途径.将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分解为地方性环境、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物质空间3个方面,并以建筑与聚落、土地利用肌理、水利用方式、地方性群落文化和居住模式5个方面为解读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核心环节,在对比分析江南水乡、皖南徽州、广东平原和中原河南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构成的基础上,揭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代表性图式语言,并以江南生态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风景园林地方性设计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设计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7.
葛晖 《建筑科学》2021,37(9):后插14-后插16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是河南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带型、环型和团块型,地域文化涵盖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主要由新县、商城县、淮滨县等构成.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乡土文化景观衰落、村落环境肌理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村落景观发展管理机制、重塑文化景观肌理、选择合适村落开发模式等手段,对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整治设计.  相似文献   

8.
葛晖 《建筑科学》2021,37(9):后插14-后插16
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是河南农业文明的物态表征,也是我国传统村落的重要组成.其空间形态特征呈现带型、环型和团块型,地域文化涵盖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以及吴越文化,主要由新县、商城县、淮滨县等构成.在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顶层设计不完善、乡土文化景观衰落、村落环境肌理破坏等问题.因此,应当通过完善村落景观发展管理机制、重塑文化景观肌理、选择合适村落开发模式等手段,对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景观进行整治设计.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景观反映人们为了生产生活改造自然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景观.试从太行山地区的文化区位分析入手,探究了太行山地区地域文化与其传统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密切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街巷空间、传统民居及公共建筑等几个方面概括太行山传统聚落的形态、景观特征.  相似文献   

10.
天祝藏族自治县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浓郁的地域特色及宗教信仰,造就了特色鲜明的藏族建筑文化体系.诺布林卡藏寨风情园以展示天祝华锐藏族文化和地域风情为出发点,充分考虑藏式室外环境、藏式建筑空间、历史与民俗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天祝乡土文化在藏区"小传统"上的差异,构建出园区地域文化多姿多彩的建筑形态,使天祝藏区本土传统文化以诺布林卡园区为载体得到再现与传承.  相似文献   

11.
从微观层面对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组织模式进行研究,以牧业村尕秀村、半农半牧村俄河村、农业村梁家坝村三个典型的甘南藏区村庄为例,分析论述藏区乡村聚落中不同生产方式与内部空间组织的耦合关系,讨论地域因素语境下的生产方式及其他因素如何影响聚落空间的构建行为,试图解析不同生产方式导向下的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的内生秩序与组织规律,以期同类村庄建设规划中更好地引导空间资源的秩序化和空间组织的模式化。  相似文献   

12.
高凯  何沁遥  张宝文 《风景园林》2020,27(3):103-106
乡土聚落是国土景观的空间单元,是国土景观多样性、独特性的载体,具有重要研究意义。以云南省元阳县垭口村为例,研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土聚落。依据文化景观的研究主线,从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研究垭口村哈尼族人以农业为主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方式。最后,从乡土聚落景观格局和文化体系2个方面研究垭口村乡土聚落人文自然系统,作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结果的研究。对风景园林学科体系下的乡土聚落研究及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维持国土景观多样性和独特性、保护文化多样性等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新乡土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生产与生活功能城市化、内涵与形态回归本土的景观。文章围绕本土性传承和现代性适应展开对于新乡土景观营造的探讨。在本土性传承中,应尊重山水人居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传承乡土材料工艺。在现代性适应中,应统一乡村整体风貌、完善聚落建筑空间、重建乡村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4.
沙田是我国一种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旨在揭示沙田地区传统聚落在历史变迁中的空间类型、空间分布与演进过程,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选取珠三角沙田地区典型传统聚落为样本,根据卫星地图提供的信息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发现以空间形态作为分类标准,沙田传统聚落可划分为散布型空间、延伸型空间、片状型空间3种类型;其中,延伸型聚落分布最为广泛。此外,在政策、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沙田传统聚落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持续演进。揭示了沙田文化景观形成的 3 个推动机制,分别为史地机制、斗争机制和异化机制。  相似文献   

15.
余慧  邱建 《中国园林》2012,28(7):87-91
西南丝绸之路作为历史上蜀地与外界沟通的主要纽带之一,对四川省各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条功能性的交通线路,而且还是一条丰富的"文化走廊"。以古道这一交通线路与文化走廊为线索,对沿线聚落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典型聚落——宜宾、会理、芦山等为例,探讨古代交通方式对聚落选址、聚落分布以及聚落形态的形成等方面的作用。结果发现在西南丝绸之路上作为交通要塞的传统聚落具有特别的空间格局、景观形态与民族文化特色。通过对传统聚落发展变化的适应性分析,揭示了这些城镇村落生长与演变的内在动因和规律,为城镇的有机更新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乡土聚落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丰富了宏观的地域景观研究。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海南传统聚落中几种常见的水空间为主线,通过梳理不同类型水空间衍生公共空间的模式及其景观布局和人居活动的组织方式,剖析邻水公共空间组织的肌理、公共活力的影响规律,进而揭示了公共空间的兴衰、人居活动的内容与水空间自身特性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在海南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中对邻水公共空间的传承、创新以及在新村镇建设中利用水空间组织公共空间和引导公共活动的设计行为。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是地域特色文化和乡土建筑风貌的重要载体,其空间形态是人与地域环境长期互动交融的结果。湘西地区自然资源丰厚、民族文化多元,选取湘西地区传统村落为样本,基于ArcGIS空间分析、空间类型分析等,提炼分析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和普适性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空间层次,解析村落山、水、林、田、宅空间格局,空间结构,空间组织和建筑群体组团的空间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梳理总结湘西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在地性表达模式,构建空间形态特征图谱,深化对传统村落的认识,为传统村落在地性保护与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着眼于低碳生活景观在城市与乡村的差异性,深入剖析了低碳型景观在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和传统性问题进行了思想、历史、技术、材料及居民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性与传统性呈现显著相关,因此科学保护与正确引导西南传统乡土聚落中的低碳型景观,可以作为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传统文化景观保护的有效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是一个多功能、复杂的空间系统,城市化社区在农村的简单复制破坏了其原有的多样性、自发性和创造性,使之趋于同质化,引起农村聚落空间结构性危机。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地区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松山镇的传统聚落与规划聚落为例,运用多种指标对比考察了规划聚落与传统聚落的空间形态、庭院空间、公共空间,以及单体庭院分布秩序性等方面的异同,并进一步讨论了两类聚落的空间组织规律。最后,本文提出在乡村聚落规划建设时,可借鉴当地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组织形式和庭院组合形式,适当地在自上而下的规划过程与结果中引入自下而上的村民自建行为。本文完善和丰富了传统乡村与规划乡村的研究内容与范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蔚  梁蕤 《风景园林》2021,28(2):109-115
民族聚居区"圣–俗"文化景观是历史上长时段层叠累积、相互融合的宗教形态和宗教文化心理以及神圣空间生产方式的外化,是民族集体身份认同感最完整的视觉表达。以藏彝走廊氐羌族群"纳–槃木系"及其分支的聚居地为研究对象,从因人口迁徙、生存空间差异、历史政治和宗教文化植入等因素干扰所导致的聚落与建筑文化景观形态差异现象入手,指出不同族群通过对"神山—聚落"关系、"神圣景观—聚落"关系的建构以及对神圣路径的演绎行为建立自身的族群身份与边界,并在建筑空间中以"中柱通天,火塘驻祖"的观念再现聚落中的"圣–俗"观念。归纳出"神圣中心""人—署分界"和"多元融合"等"圣–俗"文化景观模式,深化对藏彝走廊多民族聚居区文化景观"同源—异形"发展历史与演化规律的认识以及民族之间"和而不同"文化景观多样性和生态文明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