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岳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诚 《规划师》2000,16(5):60-61
作者阐述了山岳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工作注意的几个问题,从规划的选址、建筑方案的审查、临时设施管理及建立健全管理法规、依法治山等方面介绍了黄山风景名胜区在规划管理工作上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曹如姬 《山西建筑》2007,33(36):25-26
通过对五台山风景区寺庙建筑的调研,探讨了山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建筑设计指导思想,并总结了山地风景区旅游建筑组织的三个要点,为山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质量,促进其在旅游大环境中的个性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文章在分析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以灵通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例,从现场调研、规划定位、分区布局、项目设置、数据指导、精品化发展建议等方面探讨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特色规划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地域文化资源的构成,结合三晋地域文化视角下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特征,以山西太原崛围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了地域文化资源特色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实践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回顾自然度概念产生与国内外自然度评价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立足风景名胜区系统内部特征及外部干扰,进行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指标评级的确定,采用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的确定。最终给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等级的划分及内涵,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自然度划分为自然、较自然、半自然、人工四种类型。本文旨在通过构建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来进一步实现风景名胜区自然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入手,对其地形、地貌、分类、道路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基本特征及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得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可持续游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从阐述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出发,评析国内外风景区生态敏感性研究现状;以典型山岳型风景区——武汉市木兰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构建适用于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的生态敏感性评价体系;从人文、自然多角度测定生态敏感性;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和叠置分析模块,采用空间多成分综合分析方法,进行单因子评价和多因子综合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分为五个等级;进而匹配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分区、分级保护对策;探索了山岳型风景名胜区科学评价与规划对策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许可 《规划师》2024,(2):153-160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作为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保护地,其规划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展开研究有利于探索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提升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水平。因此,以罗田大别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从风景资源评价、现状分析,以及空间布局规划、资源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其规划实践展开详细的论述,以期为相似地区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研究与实践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已成为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性技术工作,是提高风景资源保护利用科学性的有效手段。在梳理生态敏感性评价内涵及对象的基础上,结合山岳型和湖泊型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案例和应用实践,探索归纳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方法,包括评价目标确立、评价方法和步骤、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等;总结分析了风景名胜区生态敏感性评价现状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数字风景名胜区总体框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数字地球与信息社会发展、分析风景名胜区事业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数字风景名胜区的基本概念;提出了数字风景名胜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内容,并从风景名胜区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基础设施、信息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等几个方面重点探讨数字风景名胜区的内容组成;最后提出了数字风景名胜区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一句俗谚:“天下名山僧占多”,这说明了我国佛教(也包括道教)与山岳、山岳风景的密切关系。就国内风景名胜区的现况看来,以山岳的自然景观之美而兼具佛、道宗教人文景观之胜的为数不少。它们  相似文献   

12.
《建筑与文化》2009,(4):88-93
五莲山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市区东北与东丰县交接处,距202国道1公里,距市区中心9公里。是集仿清代皇家庙宇建筑群落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1994年10月向社会开放。  相似文献   

13.
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洪 《中国园林》1994,10(1):57-61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山湖壮丽。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丰富多彩,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世界驰名。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约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因而山岳名胜区在风景区中占很重要的位置。此外,还有河湖风景名胜区、岩溶风景名胜区、滨海风景名胜区等。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又是一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统一国家,存留了极为丰富的珍贵文物古迹,又形成了一些以文物古迹为特点的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14.
风景名胜区的建筑设计需要遵循现场的地形特征,满足景观要求,符合生态特色。文章对铜仁九龙洞风景名胜区升级改造工程的规划及建筑设计手法进行分析,从总体布局、功能设置和建筑形态等方面论述,进而对风景名胜区的建筑如何做到与环境共融共生展开探讨,以期能够为同类型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西湖风景名胜区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双重头衔,对其进行景观整体提升应慎之又慎。呈现怎样一个让世人接受的"新"西湖景观?如何协调景观改造与风貌保留之间的关系?针对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自身心得,提出"小笔晕染"的设计理念。试图从植物景观提升、建筑风貌改造及标准化设计几个方面对上述疑问进行解答,期望总结出适合风景名胜区道路景观提升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6.
山岳风景名胜区建筑设计体现了我国古代以自然系统为基底,和谐共融的营建智慧。以嵩山为研究对象,截取清代为时间截面,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和分析、实地调研、地形空间建模的研究方法,将自然系统划分为地形、水文、气象、土壤、生物5个基本要素,整理出清代嵩山内的37处建筑,并将其划分为礼制、宗教、住宅和教育建筑4种类型。分别探究在各自然要素影响下的建筑整体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各类型建筑的空间分布差异,能够加深对传统山岳开发模式的理解,为我国风景名胜区之定位及国家公园体系的本土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通过研究发现嵩山的建筑很好地适应并利用自然系统,体现出顺应自然,因势利导,依据精神追求相地择址,并最终达到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平衡状态的营建智慧。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1989,(3):49-50
<正> 千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辽宁省中部,西距鞍山市中心25公里,北至辽阳市30公里,规划面积为72平方公里。该风景区是以自然景观、寺庙建筑为特色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 据史料记载:早在1300年前,千山就有了寺庙建筑,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渐形成了以号称“九宫八观十二茅庵五大禅林”为主体的寺庙建筑群,成为辽东风景名胜之首,素有“无峰不奇、无石不峭、无寺不古”之誉。 千山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保护其自然景  相似文献   

18.
展开名胜景区观特征的研究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实现自然景观和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赣州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数量较多,针对此类风景名胜区景观特征进行具体研究,符合当下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和利用的实际要求,研究成果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萌 《福建建筑》2010,(5):10-13
结合福建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分析了福建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从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经营保障、各部门协调四大方面着手,讨论福建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构建内容,以确保福建省风景名胜区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并从中探索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风景名胜区中避难场所缺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将风景名胜区中的村落改造为避难场所的观点,以清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中村水流坑为例,从防灾角度对村落的区位、空间、建筑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避难场所提出了可行的优化办法,希望对风景名胜区中村落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