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32年前唐山大地震,时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所长的徐正忠是地震当日进入唐山的建筑抗震专家之一。5·12汶川大地震,再次让这位主编过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老专家“震”痛。据不完全统计,这次大地震已导致超过3000万平方米建筑倒塌,1.2亿多平方米房屋受损,500多万人无家可归。巨灾袭来,本是人类庇护所的建筑群刻间变成一座座活坟墓,由此引发社会各界对建筑的抗震能力和质量安全的普遍质疑。对此,本刊记者对徐老进行了独家访问。  相似文献   

2.
《城市与减灾》2008,(3):I0001
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的震波,让整个中国乃至半个亚洲为之颤动,至今,已有6万余同胞不幸遇难,这是唐山大地震32年之后,又一场罕见的自然灾难。  相似文献   

3.
李国彦 《建筑》2008,(15):18-20
5·12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全国人的心,更揪痛了天津人的心。震区五百多万灾民无家可归,天津人心急如焚。因为,天津人没有忘记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他们带来的苦痛,更不曾忘记当时全国人民包括川甘灾区人民对天津的无私帮助。  相似文献   

4.
编者的话     
《城市防震减灾》2009,(3):F0002-F000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它夺走了近8万人的生命,使青山绿水茵的百里川西顷刻之间成为废墟。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在我国大地上发生的灾情最为惨烈,伤亡最为巨大,社会经济影响最为重大的一次地震。汶川大地震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方面,都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编者的话     
《城市与减灾》2009,(3):F0002-F000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举世震惊。它夺走了近8万人的生命,使青山绿水的百里川西顷刻之问成为废墟。这是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在我国大地上发生的灾情最为惨烈,  相似文献   

6.
写在唐山“7.28”大地震二十周年的思考金磊在纪念唐山“7.28”大地震20周年之际,每一位有良知的国人都应认真思索,为了使悲剧不再重演,为了减少人为事故与灾害,我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呢?前不久,笔者专程赴唐山考察,获得了一些新资料,作为城市建设科技工...  相似文献   

7.
阪神大地震现场调查以及与唐山大地震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阪神大地震现场调查以及与唐山大地震的比较郝宪生(日本大成建设技术研究所)前言日本兵库县南部地震造成了死亡5000多人,负伤35000多人,房屋毁坏10万栋以上,有28万人员避难,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以上,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的最大的自然...  相似文献   

8.
风霜雪雨二十载姹紫嫣红新唐山——记唐山市震后园林事业的发展唐山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唐凤岗1976年7月28日,一场7.8级大地震,使唐山这座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瞬间夷为废墟,破坏面积达22万平方公里、24万人死亡,市区地面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几乎全部震毁,园...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级地震,成都、德阳、绵阳、广元、阿坝自治州等市(州)所辖的多个县、乡、镇受到重创,死亡近7万人,失踪近2万人,伤及30多万人,成为继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又一次特大地震灾难。  相似文献   

10.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玛拉雅两大地震带之间,是世界上内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遭受地震损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就20世纪而言,我国内陆地区发生7级以上地震占全球大陆地震次数的35%,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人,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经济损失也十分惨重。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的唐山7.8级大地震,就是发生在城市及周边村镇的一次破坏性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了24万人,轻重伤人数达43万人,其中重伤16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唐山城区几乎成为一片废墟。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灾害与灾区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2008年5月12日14:28四川省西部龙门山山区发生Ms = 8.0级强震。地震是由龙门山中央断裂逆冲兼走滑产生的,沿300 km长的断裂带造成大量的山体崩塌、滑坡,城镇与村庄房屋坍塌不计其数,厂矿与交通设施严重毁损,并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截至7月11日12时,地震已造成69 197人遇难、18 341人失踪、374 176人受伤。基于震后灾区的第一手调查资料,在简介龙门山地质条件与断裂构造格局的基础上,从工程角度对地震产生的震害类型和分布,及其与断裂构造的关系等进行初步的总结和归纳,提出灾区重建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岩土工程问题,以期为灾后重建和相关科研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周希冉 《时代建筑》2014,(4):196-197
2014年5月28日,《时代建筑》杂志"旅游度假酒店"高峰论坛之"老宅——古城与古镇的前世今生"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红楼钟庭举行。论坛通过乌镇西栅、杭州湖边部、天津庆王府、贵州以及苏州老宅的案例演绎,就古镇、老宅的历史保护与开发、改造与更新、文化传承、运营管理等议题展开了互动和交流。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截至26日、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5080人遇难、360058人受伤、23150人失踪,无数房屋垮塌。灾难带来的损失可以用数字统计,然而,在灾难中涌现出的人间温情与世界大爱却无法用数字和语言来描述。正如歌曲所唱:我们同欢乐,我们同忍受,我们怀着同样的期待;我们共风雨,我们共追求,我们珍存同一样的爱。  相似文献   

14.
Garden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ity of Lucknow in the last quarter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first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n a period of eight decades from 1775, when it became the court of Avadh province, the city experienced a period of efflorescence in art, architecture, and garden design unmatched in its later history. This era was abruptly terminated by the mutiny or first war of independence in 1857, bringing colonial rule in its wake. Gardens in this brief period can be seen as settings of decadence, theatres of mourning, and arenas of rebelli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se three themes interwoven in the landscape narrative.  相似文献   

15.
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它也暴露出我国在防灾救灾及灾后重建方面存在的漏洞,涉及到制度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建设等多方面,迫使国人必须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凯 《时代建筑》2014,(2):142-147
20世纪初的中国建筑学经历了剧烈的变化,不同于传统建筑行业的新的建筑学科从此诞生,其中公共媒体和专业媒体的参与,使新的建筑行业具有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属性。以往近代建筑史研究中以建成实物为核心,有关公共媒体的讨论往往将其作为“证史”的材料,而没有对媒体“言说”行为本身的价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做出充分的专门讨论。文章从媒介研究和建筑史的交叉视角入手,以报刊史料为基础讨论“建筑师”这一现代职业社会身份的建立与媒体运作之间的关系。讨论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媒体对建筑师职业的传播与普及,建筑师通过介入媒体运作建立社会身份认同,建筑师言论背后体现出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7.
2008年2月28日,阿根廷南部丘布特省埃斯克尔附近发生森林火灾,迅速蔓延的大火已造成途700多公顷的森林被烧毁;3月2日,智利第五大区瓦尔帕莱索市附近发生森林火灾,已导致3313公顷森林被毁……近期世界各地的森林火灾不禁使人联想到4月4日—中国传统节日“清明”,防火护林的警钟再次于耳畔敲响。  相似文献   

18.
“式样”与“中国风格”的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 《建筑师》2011,(3):89-94
关于20世纪中国建筑“民族风格”产生的原因,以往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一般归结为中国建筑师受到的学院派教育和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本文则试图从中国本土建筑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深层原因,将“式样”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在近代建筑话语中的含义转变作为观察的切入点和论述的枢纽,指出通过“式样”,建筑的装饰、外...  相似文献   

19.
上海演艺场馆空间布局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演艺场馆的空间分布经历了5个阶段:一是近代以来,作为工商业城市,集聚于市中心;二是1980-2000年代,作为上海开发开放的侧面,形成东西呼应发展;三是世纪之交,呈现辐射型,向边缘地区拓展;四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场馆的数量的增加,出现新的供求矛盾;五是面向2020年,注重组团型,形成联动开发和集约分布。上海演艺场馆的空间布局折射出上海城市功能的深刻转型,成为向国际文化大都市迈进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董黎  杨文滢 《华中建筑》2005,23(4):160-162
该文概述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的演变过程,分析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形态生成的社会背景,并进而提出了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建筑是探索中国民族形式建筑风格趋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尝试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开端,因此,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中,这一建筑形式具有特殊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