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脂肪酸分子合金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癸酸/肉豆蔻酸分子合金为例,研究了脂肪酸分子合金作为相变材料的热稳定性.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技术(DSC)测定了经过56,112,200,400,710次热循环后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热.加速热循环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热循环次数的增加,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热的变化很小,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分析了利用脂肪酸类相变材料制作空调储能装置的应用效果,发现该装置在储、放能过程中,可使室内温度基本稳定在20℃左右,从而节约能源,减少用户电费支出,并显著降低建筑物室内温度波动,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热环境.  相似文献   

2.
用于墙体和地板的相变材料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了分别由48#石蜡和液态石蜡、癸酸和硬脂酸组成的2种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并选取其中6种试样进行5 000次热循环试验,旨在寻找适合于建筑围护结构中使用的相变储能材料.结果表明:2种二元混合物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随配制比例的不同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它们的热稳定性均较好,且脂肪酸混合物的热稳定性优于石蜡混合物.同时给出了适用于被动式相变墙体和主动式相变供暖地板或墙板中使用的相变材料混合物配比.  相似文献   

3.
蓄能地板供暖用相变材料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用于蓄能地板供暖的相变材料及其封装技术,对水合盐类相变材料(TH29)进行了循环熔冻及热稳定性实验.实验采用恒温水浴箱的热水加热,强制、自然冷却相变材料的方式.相变材料TH29的相变温度为26~29 ℃,在若干次循环熔冻后可以保持热特性的稳定,相变温度变化不明显,可满足人体热舒适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2wt%十二水磷酸氢二钠(DSP)为成核剂、2 wt%羟乙基纤维素(HEC)为增稠剂、1wt%纳米二氧化硅为稳定剂,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含10 wt%额外水的三水醋酸钠复合相变材料。利用水热法并对材料的蓄热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熔融—固化循环与步冷曲线,系统性地研究了三水醋酸钠相变复合材料在循环过程中的相变结晶稳定性。实验表明,复合材料的相变潜热高达232.91 k J/kg,材料在200次循环过程中过冷度始终保持在1.68~6.75℃,相变平台温度保持在56.07~57.94℃。同时,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循环实验结束后样品中未出现三水醋酸钠的相分离产物(无水醋酸钠),该材料的循环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以膨胀蛭石为支撑材料,石蜡为相变材料,采用真空吸附法制备复合相变颗粒,然后通过压模法制备被动式围护结构相变板材。对复合相变颗粒进行了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长周期热循环性测试,并对相变板材的导热系数及其蓄热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石蜡在膨胀蛭石多孔结构中被充分吸收,制备的复合相变颗粒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复合相变颗粒的熔化和冷冻潜热值分别为69.81 J/g和68.36 J/g,熔化和冷冻温度分别为19.80℃和29.74℃;相变板材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延迟现象,在调节温度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自行研制的蓄冷材料相变温度与相变潜热实验装置的特点,并在该实验装置上测试了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获得了较准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选用六水氯化锶作为成核剂,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悬浮剂,进行300次冷热循环实验后对相分层样品进行分层取样,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分别对各层样品进行相变潜热表征。实验表明,改性后材料相变潜热为144J/g;完成300次冻融循环后仍具备一定的储热性能,但完整性被破坏。  相似文献   

8.
《低温建筑技术》2016,(3):35-37
选取相变温度在5℃~8℃之间的有机相变材料(PCM)进行实验,分别对其进行氧化改性、酯化改性、接枝改性的实验,通过反应接入羟基、羧基、羰基等极性基团,从而使得极性基团与直链烷烃上的氢原子结合形成氢键,最后使得有机混合相变材料的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发生变化,再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傅里叶红外变化光谱分析仪(FTIR)对改性后的PCM进行了热物性的详细研究。实验显示,氧化产物中虽然接入极性基团,但由于原PCM化学键的破坏,链长的断裂,导致相变潜热降低。因此,在保证链长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接枝改性,导入极性基团,增大分子间作用力,使得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相变材料     
《辽宁建材》2009,(1):37-37
相变材料是指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形态并能提供潜热的物质。相变材料由固态变为液态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称为相变过程,这时相变材料将吸收或释放大量的潜热。相变材料具有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改变其物理状态的能力。以固一液相变为例,在加热到熔化温度时,就产生从固态到液态的相变,熔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唐小梅  于航 《建筑节能》2012,(3):50-54,65
针对有机相变材料(PCM)导热系数较低的缺点,通过实验研究了添加通孔泡沫铜金属材料增强相变材料导热系数的方法。选择脂肪酸二元低共熔混合物相变材料作为蓄热介质,通过对其进行DSC测试分析,得到其相变温度和相变潜热。对壳管式潜热蓄热系统填充介质为纯PCM与PCM/泡沫铜复合相变材料两种工况下的熔化过程进行对比实验研究。实验数据表明,与纯PCM蓄热系统相比,添加泡沫铜的蓄热系统换热性能得到增强,整个蓄热器内PCM达到相变温度的时间仅为纯PCM系统的22.5%。  相似文献   

11.
夏季针对东莞地区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调查表明,把空调温度设在26~27℃可以满足70%以上居民的舒适要求。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南方典型湿热气候区长期生活影响下,人体热期望度和适应性对室内热环境的主观评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建筑节能的考虑,在该地区适当提高室内空调设计计算温、湿度也可以满足人的热舒适要求。  相似文献   

12.
连续刚构桥的温度效应不容忽视,在T构阶段,温度变形影响立模标高的确定,能否对T构阶段进行温度效应的仿真计算与分析对桥梁建设提供参考在桥梁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文中对某连续刚构箱梁桥T构阶段,通过大型应用软件ANSYS计算了温度应力及温度变形,从结构建模、加载、求解到后处理,说明了ANSYS在连续刚构箱梁桥温度效应计算中的应用,仿真分析和计算表明,对连续刚构桥T构阶段温度效应仿真计算与分析可行。  相似文献   

13.
关于热感觉和热舒适与热适应性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地论述了人体热舒适研究的发展过程,讨论了热感觉、热舒适及热适应的定义,并分析了热感觉与热舒适的差异及与热适应性的关系,得出了人们对同一热环境有不同的热感觉及热舒适性,主要是由于人体的适应性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关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37,自引:4,他引:33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0,30(3):25-26
指出了人体热反应研究中关于热舒适的一些模糊概念及对热舒适与热感觉关系的含混认识。分析了热舒适与热感觉的不同含义、现有的不同解释及两者的稳态和动态条件下的差别。  相似文献   

15.
关于"热感觉"与"热舒适"的讨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哈尔滨市居民的热感觉与热舒适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热感觉投票值分布频率与热舒适投票值分布频率是有差异的。对新加坡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数据也表明:热感觉与热舒适是不同的,热感觉和热舒适既仔在于稳态热环境中又存在于动态热环境中。  相似文献   

16.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2007,37(12):25-31
对30名受试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均匀热环境和不均匀热环境下人体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感觉、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可接受范围涵盖了(0,1.5)的热感觉投票和"舒适"与"稍有不适"标度范围内的热舒适投票;在不均匀热环境下,全身热可接受度与热舒适密切相关,而全身热感觉与热可接受度和热舒适出现分离,热感觉不均匀度是其原因。综合考虑全身热感觉和热感觉不均匀度的影响,提出了综合评价模型。经验证,该模型适用于全身热状态为中性偏热的均匀和不均匀热环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上海地区人体热感觉和适应性热舒适现状,通过环境参数测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和探讨室内外气候条件、服装热阻、热感觉等关系。本文主要涉及自然通风建筑内人体热感觉和热中性温度随季节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应性热舒适研究中,人体中性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得到的上海地区适应性热舒适模型可为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热舒适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丁颖慧  陈滨  陈星 《暖通空调》2006,36(9):29-34
在大量热舒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模型建立的形式、研究的内容、处理问题的方法手段等,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热舒适模型的建立和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大连住宅冬季热环境及热适应现场调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1~2012年冬季对大连住宅室内热环境、居民热感觉和热适应措施进行了现场测试,并收集了36户共102份热感觉主观问卷.结果表明大连居民对热环境的接受度是93.2%,热中性温度是20.44℃,热期望温度是20.81℃,80%可接受温度区间是17.38~24.28℃.57%的受试者认为室内湿度干燥,需要采取加湿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重庆地区高校教学楼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教室室内热环境。利用问卷调查和现场测试的方法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描述了教室室内热环境状况,得出了该环境下学生可接受的热环境范围,分析了预测热感觉与实测热感觉的差异以及风速对热感觉的影响,提出了改善教室室内热环境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