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为研究植筋梁中植筋端头加设箍筋对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对3根植筋深度为20D、25D、30D(D为植筋的直径)的植筋端头未加设箍筋的植筋梁进行静载试验,对3根植筋深度为20D、25D、30D的未加设箍筋的植筋梁和3根植筋深度为20D、25D、30D的加设箍筋的植筋梁进行循环荷载试验,并用ANSYS模拟植筋深度为20D、25D、30D的植筋梁进行静力受弯力学性能的模拟分析,绘制跨中荷载挠度曲线,研究植筋随荷载的应力变化,进而反映有无加设箍筋对梁受力性能的影响,并整理了植筋端头加设箍筋的端头应变和未加设箍筋植筋端头应变的关系。循环荷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表明:在植筋端头加设箍筋可以缓解植筋端头应力集中现象,并提高植筋梁的延性、开裂荷载、极限荷载,降低了植筋应变、残余变形。  相似文献   

2.
吴继强 《山西建筑》2008,34(5):111-112
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植筋技术的原理,介绍了植筋工程中的钻孔方案,提出了植筋方案的要求,详细地阐述了植筋的具体步骤,提出了植筋的检验标准,总结了植筋工艺的优点,以推广植筋技术。  相似文献   

3.
已有研究发现植筋混凝土梁疲劳破坏时存在植筋端头处产生受剪斜裂缝,导致脆性破坏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在植筋端头设置箍筋这一构造优化措施。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了7组不同植筋深度下构造改良前后植筋梁的极限承载力、挠度、植筋应变等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植筋混凝土梁的植筋端头设立箍筋可以有效提高植筋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和极限变形能力。在保证原设计承载力和延性的基础上,实际施工中可以适当减小(2~3)d(d为植筋直径)的植筋深度使植筋端头位于原有构件箍筋处,从而减少植筋端头剪应力的产生,防止脆性破坏。  相似文献   

4.
李建伟  徐伟 《建筑施工》2006,28(6):455-457
对化学植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植筋工艺进行总结,探讨了植筋的各种破坏形式以及影响植筋锚固性能的因素;同时结合一个工程实例,对植筋的锚固能力进行了现场测试和数值计算。研究成果对化学植筋技术的工程实践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前在混凝土加固工程中,植筋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无机植筋的应用仍较少。将无机植筋胶和有机植筋胶的特点、性能进行对比分析,说明了无机植筋的几种破坏形态,并分析了影响无机植筋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此外,文章还详细说明了无机植筋的施工工艺。研究发现,无机植筋可以在今后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新旧混凝土植筋结合面剪切性能试验对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雷顺  郭进军 《工业建筑》2007,37(11):71-73
通过对加固工程中常用的膨胀水泥粘结植筋、环氧树脂粘结植筋和预埋钢筋三种不同植筋方式新旧混凝土植筋粘结试件剪切性能的试验,得出不同植筋率和不同植筋粘结剂对结合面抗剪能力的影响规律,并对不同植筋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的锚固性能,进行了8个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试件和1个单筋植筋试件的拉拔对比试验,得到不同植筋深度和不同植筋间距对双筋植筋锚固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植筋间距对双植筋锚固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植筋深度为10 d,且植筋间距大于200mm时,可以不考虑单筋锚固承载力的降低,当植筋间距在100mm~200mm时,应考虑植筋间距对双筋植筋承载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锥体-粘结复合破坏拉拔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可以作为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锥体-粘结复合破坏拉拔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8.
混凝土中植筋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混凝土中植筋的正交试验研究,得出植筋深度、混凝土强度、钢筋直径三因素在植筋中由主至次的重要性次序是:钢筋直径→植筋深度→混凝土强度;并探讨了三因素对植筋强度的影响及其不同试验条件下在拉应力作用下植筋的破坏形态;还根据试验结果分析给出植筋技术工程应用中的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有机植筋胶易老化、凝结时间长等问题,开发出一种新型碱矿渣无机植筋胶,并分析其植筋机理。通过无机胶凝材料试块的凝结时间和抗压强度试验,确定无机植筋胶的最优配合比。通过采用此无机植筋胶在混凝土基材上进行植筋拉拔试验,观察植筋试件破坏模式,研究其黏结锚固性能,并与环氧树脂有机植筋胶的黏结锚固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碱矿渣无机植筋胶高强快凝、黏结锚固性能及耐久性良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混凝土植筋构件在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本文对3根植筋深度分别为15d、20d、25d(d为植筋的直径)的混凝土植筋梁进行了静载试验,对2根植筋深度分别为15d、20d的混凝土植筋梁进行了疲劳荷载作用下的受弯试验研究。研究表明:植筋结构涉及3种材料、2个界面,由于粘结界面植筋胶的蠕变特性,更容易引发蠕变损伤对梁体造成的破坏;植筋胶粘结界面的蠕变在前10万次的循环过程中发展最快,在50万次循环之后增长量下降;增加植筋深度,可增加植筋胶、钢筋和混凝土的接触面积,使粘结界面植筋胶的蠕变变小,蠕变损伤变小。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疲劳荷载作用下植筋梁蠕变、植筋深度和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式,为植筋梁的破坏分析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不同植筋深度的钢筋混凝土梁受拉区的受力性能,采用植筋技术设计制作了3根钢筋混凝土植筋梁,植筋深度分别为15d,20d,25d(d为所植钢筋直径),并对其进行静载试验。静力试验结果表明:植筋梁的极限荷载随着植筋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在相同荷载作用下,植筋的应力随着测点到植筋端头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说明植筋端头所承担的应力较小,离端头的距离越大,钢筋所承担的应力越大。为充分发挥钢筋的强度,植筋深度应达到25d以上。  相似文献   

12.
《结构工程师》2015,(5):F0004-F0004
进行了植筋胶金属套筒法、混凝土植筋约束拉拔等试验,考察了植筋胶与钢筋、植筋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细观结构破坏特征,建立了界面黏结滑移本构关系,为进一 步的植筋锚固理论分析打下了基础。通过对植筋混凝土构件在不同基材环境、不同荷载工况下的系列试验,从宏观层面认识了混凝土植筋锚固的受力机理和破坏形态,对植筋技术的工程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工程质量》2021,39(4)
植筋是一项针对混凝土结构连接与锚固的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但植筋质量参差不齐,植筋效果不容易保障。所以有必要对影响植筋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介绍植筋施工的工艺流程试验方法,然后以植筋受力及破坏方式为切入点,结合试验结果就影响植筋质量的因素,包括锚固深度、基材和钢筋的干净程度、钢筋直径、粘结剂等进行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4.
无机植筋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鄢飞 《福建建筑》2008,(4):13-15
当前植筋技术在混凝土加固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无机植筋胶的应用仍较少。本文将无机植筋胶和有机植筋胶的特点、性能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无机植筋胶发展过程中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研究发现,无机植筋胶可以在今后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期作者 《结构工程师》2016,(5):F0004-F0004
植筋胶与混凝土界面结合性能试验简介 为了探究植筋胶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结合性能,设计的混凝土植筋挤压试验方案为在混凝土试块上钻孔、注胶、植筋后,通过在钢筋顶部施加压力将植筋胶体包裹着钢筋一起压出混凝土试块。  相似文献   

16.
结合现阶段植筋锚固研究现状及相应技术规范,分析植筋技术目前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总结了植筋锚固计算理论依据及单筋拉拔试验破坏形式,提出未来植筋发展趋势及研究方向,本文主要为了高水平的植筋技术广泛推广,也为相关技术研究提供资料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火灾中植筋连接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6个植筋连接构件的受火试验。试件设计考虑了植筋深度和保护层厚度两种影响因素。试验中先对植筋试件施加一定荷载,约为常温下常规植筋构件设计承载力的10%,且在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然后按照ISO834标准升温曲线对植筋构件进行加热升温,待构件受火90 min后,对植筋构件进行加载直至构件破坏失效。试验结果表明:植筋深度和保护层厚度对火灾中植筋连接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康洪幸 《工业建筑》2014,(8):136-139
化学植筋技术是一种基于混凝土结构的新型后锚固技术,但目前对动力荷载下的植筋受力情况研究较少。综合国内外对化学植筋在静力作用下的黏结机理,对植筋试件在低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黏结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通过4个混凝土试件的植筋在低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黏结性能试验,得到植筋的位移-荷载及应变-荷载等滞回曲线、植筋轴向应变及黏结应力曲线等并对此进行分析,得出一些植筋在动荷载作用下黏结性能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植筋应用中应考虑的锚固长度、植筋胶性能、植筋直接替代预留插筋的危害性、适用温度、新旧连接的可靠性、施工的可行性等分析,指出单纯以植筋厂家资料数据,简单化的以植筋替代所有预埋钢筋进行新旧连接设计的做法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化学植筋的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化学植筋的质量检查与验收、化学植筋锚固承载力的现场检验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化学植筋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