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筑批评学     
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批评的学科 ,也就是元批评 ,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批评是对建筑以及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 ,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 ,建筑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为了建筑和人类自身的进步 ,建筑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  相似文献   

2.
<正>了解我们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是中国建筑装饰集团在上海设立的分支机构。是上海市建筑装饰行业30强企业,上海市信得过建筑装饰企业,上海市优秀建筑装饰企业。是负责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华东区域业务的载体,是授权经营、独立核算、自主发展的单位。具有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建筑幕墙工程设计双甲级资质,以及建筑装饰工程、建筑幕墙工程、  相似文献   

3.
建筑哲学是关于建筑基本的观点,它是对建筑本质的透彻分析,也是对建筑认识的一种研究。而建筑画则是一种对建筑的记录,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都有各自建筑的绘图方式。中国的建筑画是中国传统画中独立的一个绘画科目,即山水、花鸟、人物画各成一派。建筑画能反映国家当时的经济、文化背景、建筑的特征以及建造方式,以及风土人情。文章通过对古代建筑画发展的梳理,来追溯中国古代的建筑哲学。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空间设计》一书是针对当代建筑空间设计进行研究的著作,该书描述了当代建筑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涵盖了建筑空间的概念、塑造个人空间领域是建筑空间设计的基础、建筑形式与建筑空间、第四度空间:时间性、各类建筑空间设计、营造丰富有趣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教育部礼堂空间设计分析。《建筑空间设计》一书提出,建筑设计实现了建筑空间设计是当代建筑学的一大进步,如何塑造建筑空间领域是学会建筑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筑批评又称为建筑评论、建筑批判、建筑评价。建筑批评注重对一件建筑作品、一系列建筑作品或建筑的某种整体的价值和意义作出评价和判断。价值批评体现主题与客体之间关系,价值批评始终是建筑批评的核心。建筑与艺术造型的关系不仅在于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等,还在于从建筑批评的角度来看,艺术造型也是建筑批评的重要形式。建筑所涉及的面极为广泛,建筑是社会的体现,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建筑视觉造型元素包括建筑入口、墙体、门窗、屋顶、转角、阳台、柱廊等部件。其中建筑入口是建筑物最基本的元素,它是建筑内外空间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实现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也是人对建筑近观时的视觉中心。本文从建筑功能、建筑造型、建筑环境、设计立意几个方面探讨建筑入口造型设计的基本手法。  相似文献   

7.
正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流动的艺术,音高、音质、音强、音色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是视觉的艺术、凝固的艺术,结构、空间、形体、色彩是其必须的要素,两者都是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资深建筑师王亦民著的《凝动之间:建筑与音乐》一书很好地论述了音乐与建筑的联系: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作者作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和音乐爱好者,若干年来一直在思考音乐与建筑的关联,在古今中外浩瀚的音乐和无数的建筑中寻找音乐与建筑的共通性。本书尽力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音乐与建筑两者进行对话,让音乐聆听建筑,让建筑触摸音乐。  相似文献   

8.
<正>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结构形式、内外空间组织、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建筑艺术评价是一种以建筑艺术作品为主要对象的特殊的思维活动,是检验建筑艺术作品社会效果的重要途径。建筑艺术评价是比较、择优的过程,包括建筑艺术欣赏和批评两方面。它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社会的评价要求,二是内部的,即建筑专业工作者的评价。两者的评价标准有时不尽相同。评价建筑艺术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建筑艺  相似文献   

9.
刘作 《中外建筑》1998,(2):15-16
文化是个大系统,建筑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们的关系应是涵构交互的。建筑是世界中一种实体存在,环境是随同世界各元素的普遍存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交织共存的。建筑处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空间环境或人类行为生活环境中;而环境的因素切入建筑时,建筑又成为环境的元素——建筑环境;研究建筑文化不能忽视建筑文化的特质、形态、系统中的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云南建筑》2011,(3):I0001-I0001
建筑是民族的建筑、地区的建筑,也是时代的建筑。建筑的民族性、地区性和时代性三者的紧密结合,建筑的地域特征的充分表达历来是广大建筑师所特别关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建筑的实际功能是为人所用,而建筑平面不仅是建筑功能的基础与载体,也是建筑立面、建筑空间与建筑形象的基础,就此而言,建筑平面设计的构思十分重要,其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建筑的功能性、美观性与经济性。若想切实保障建筑平面设计的合理性,需要做好建筑平面设计的构思要素分析。文章在详细阐述建筑平面形态构成的基础上,分析了建筑平面设计的构思要素。  相似文献   

12.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10年,由于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潜力巨大,目前处于方兴未艾状态。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国家绿色行动主导标准体系。获得我国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无论使用功能、室内外环境舒适度、建筑美观和服务等效果均高于非标识的建筑,绿色建筑是品质较高的建筑。绿色建筑不仅是建筑创作的理念也是建筑优秀作品创作的源泉;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实效化推进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品质。  相似文献   

13.
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四节"和环保,人、建筑、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协调共生.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分析了国内外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结合国外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成果,从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和材料等方面,展望绿色建筑的发展前景,说明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筑是主体,建筑智能化系统是信息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赋予建筑"智能"。技术内容随着建筑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和相互渗透而丰富和发展。以建筑为平台,在研究绿色建筑的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与建筑环境共同组成的。绿色建筑的内涵应当包括建筑环境的生态化,以及建筑的生态化两部分。而当建筑环境和建筑本身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时,例如,自然灾害、战争、人的自身破坏等。生态系统往往发生损害,遭受破坏,这就需要对建筑环境和建筑本身进行生态化修复,使建筑环境和建筑本身满足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建筑的生态化改造是结合建筑的使用功能、室内外装修、设备的改造和更新,针对建筑不断发展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的综合建筑改造。  相似文献   

16.
正发展趋势由建筑设计上看,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适应的循环体系中,更经济地使用自然资源,使建筑转化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使自然转化为建筑的一部分。第二种是将自然纳入建筑,运用高科技技术,促进建筑生态化,人工环境趋向自然。绿色生态建筑概况绿色生态建筑,是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综合建筑型态,其中单看"生态建筑",是把建筑融汇为一个生态系统之中,使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建筑实体、能源、物质都在大的生态系统内部地循环,从而排出污染  相似文献   

17.
建筑视觉造型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色彩、材质等方面,其中,建筑的“面”是建筑视觉造型非常重要的元素,它是人最初获得建筑整体感受的来源,是建筑性格的直观表现,也是建筑内外空间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本文从类型、设计手法和设计创意几个方面探讨建筑中"面"的视觉造型设计。  相似文献   

18.
<正>建筑产业现代化,也叫建筑产业化,是指运用现代化管理模式,通过标准化的建筑设计以及模数化、工厂化的部品生产,实现建筑构部件的通用化和现场施工的裝配化、机械化。建筑产业化是指整个建筑产业链的产业化,把建筑工业化向前端的产品开发、下游的建筑材料、建筑能源甚至建筑产品的销售延伸,是整个建  相似文献   

19.
陈冰  龚克  赵广阳 《门窗》2013,(11):36-37
节能建筑是建筑业发展的趋势,节能型建筑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客观体现。在节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要创新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建筑规划、建筑通风、建筑遮阳等对节能建筑的影响,并根据制约节能建筑发展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姚兵 《城乡建设》2016,(10):11-12
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给住房城乡建设事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将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机会.绿色建筑是需求更是市场,绿色建筑是差距更是潜力,绿色建筑是机遇更是挑战,绿色建筑商机无限. 一、绿色建筑概念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基本内涵: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资源和能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做到人和建筑环境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