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径是人在园林中产生丰富视觉体验与感受的基础,研究路径空间营造特征及规律可以揭示赏景过程中节奏和韵律的本源。文章通过对谐趣园路径空间的量化研究,发现了园内通过多重游览 路径与多类型站点丰富景观意象与观景体验;在廊 - 建筑绕水路径中,游览路径形式变化节奏与段落行走步数存在数量关系;主要站点之间以角度控制和视距层次变化,产生连续观景画面与多重层次景观;通过开合多变与开阔平缓交替出现的视野开合度营造路径观景节奏。  相似文献   

2.
景观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内容,有序的景观空间可供游人观赏体验,益于身心健康。贵州省仁怀市苍龙农业公园景观空间以农业种植景观营造为主,辅之多种功能分区。园区景观空间形态丰富具有很高的观赏和使用价值。文章通过苍龙农业公园5个空间板块的多样性分析,结合空间视觉及动态研究,得出农业公园景观空间营造的三个规律和建议,以期对农业公园的景观空间建设和发展起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景观情境是景观体验时的综合形式,它将景观元素与空间融为一个整体,并将体验者带入景观空间中,成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该文针对景观空间情境体验进行研究,在相关理论基础上,总结影响景观空间情境体验的三类因素,包括:非物质元素利用、创构具身体验、从形式到空间,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促进,唤醒了体验者的感知,从而实现了人与景观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4.
生产性景观作为一种兼具农业生产功能和景观审美效应的独特景观模式,能够丰富高校校园的景观建设。文章展示了生产性景观的文化、教育、经济、生态等诸多价值,比较了生产性景观的两种形态,结合案例分析了生产性景观中的植物应用,指出了生产性景观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因时代发展而产生的美学倾向直接影响着景观在不同时期的表达意识及形态构成。本文从当代审美倾向探讨了中外历史主题景观中主体间性的美学体现,从美学意识架构梳理了中外历史景观文化延续的差异性,又从景观的美学体验中分析了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历史之间三方面的表达,试图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中,主体间性美学对于当代历史主题景观的积极影响作用与主导性。  相似文献   

6.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科学分析街巷肌理是保护传统村落街巷历史风貌,进而传承传统村落原生性景观特质的重要前提。而量化街巷肌理形态是难点。本文从人在街巷中的步行体验、视觉感受与街巷形态之间密切关系的角度出发,引入界面密度、贴线率,并创新提出正面率,作为量化街巷肌理形态的指标。以太湖西山多个典型传统村落的主要街巷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个指标对其进行肌理形态定量分析。分析所获得的数据,客观反映了传统村落街巷在空间形态上的丰富程度,从而为保护和传承街巷传统风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拙政园丰富的空间序列以及空间结构进行了梳理,归纳和总结出拙政园空间形态以及空间流线设置的规律,并且就园内空间与游客视线体验感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从而归纳出拙政园林空间营造的规律,为现代园林设计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对远香湖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剖析,阐述从大地景观尺度到游人体验尺度的一体化考量设计,并逐个解析以生态先导为设计原则的景观设计手法在远香湖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生态场景软化城市硬景,使城市与自然共融的景观形态构成远香湖的空间特质。  相似文献   

9.
植物景观空间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受制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性与植物材料的复杂性,单纯的几何形式归纳并不能描述绝大多数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景观空间形态,尤其是自然式的植物群落。通过对杭州西湖公园绿地的经典案例进行调研,创新地归纳出空间的形态的3种原型——围合型、流动型、组团型。在调查案例中,围合型空间的形态较易识别,通过控制入口大小与位置,弱化空间自身的一览无余;流动型空间具有明显的空间轴线,游览路线通常与轴线相交以获得纵深的空间体验;组团型的空间有步移景异的体验,游览路线往往呈环绕状布置。通过对3种空间原型的组合可以形成更为丰富的空间,为自然式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了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10.
魏方 《风景园林》2017,24(11):118-125
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伯利恒钢铁公司于1995年逐步停产,2003年破产。伯利恒市利用钢铁厂改造的契机,在环境污染治理的基础上,设计建设了TIF(税收增额融资)区内的高炉艺术文化园区,为游客和市民提供了纪念、参观、娱乐、休闲的空间,也为当地传统音乐节提供了新的演出场所。本文对分期建成的莱维特演艺舞台与HMT高架线性公园的景观改造方法进行研究与梳理,并对与之相关的改造方法给予理念与策略层面的分析。其中,改造后景观空间的孔窍性呈现出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娱乐与纪念以及不同文化形态之间共存互认的交融和并置关系;高炉区尤其是HMT栈桥的改造及导览方式注重游览者的身体感知与体验互动性,提供了知觉体验的序列与交错。文章的研究与分析旨在为当代后工业建筑与景观改造项目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哲  韩凝玉  韩子棹 《园林》2021,(1):56-60
在可沟通性景观艺术亟待探索的背景下,景观艺术的可供性传播研究显出其必要性。文章以公厕作为景观艺术的传播媒介分别从其可供性的3个层面:可用性传播层面、易用性传播层面和情感性传播层面,分析受众在觉察、认知公厕景观与可供物品之间实际使用的流畅性解析受众与公厕景观艺术之间存在的各种“可供性”,进而达到最佳使用体验效果,以期不断丰富可供性在景观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升其独特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仲德崑  杨军 《建筑与文化》2011,(11):126-128
建筑形态与景观之间关联性的特征开拓了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突破了建筑学本位论的束缚,景观成为一种当代城市的媒介。建筑形态与景观的同构趋向于互为图底的关系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建筑形态基于网格法的控制中,在景观中呈现出动态的自组织的网格系统,网格控制成为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地域景观特征,然而随着旅游开发的持续升温,传统村落的景观情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文章基于"景观情境-行为偏好-体验质量"的研究思路,通过对安徽宏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和江西篁岭村的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探讨了传统村落景观情境与游客行为偏好及体验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物理情境和氛围情境感知会促使游客产生积极的行为偏好,进而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既要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景观、街巷等空间要素的完整性,又要保护传统村落历史、文化、生活的真实性,以实现传统村落景观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景观是城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经济制度等都会影响到城市景观的构成,使其呈现出特色的地域文化。文章通过对近代新兴城市汕头住居形态的剖解与分析,从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探讨区域发展过程中,影响城市住居景观发展与演变的因子,并从中探索外部环境与住居形态之间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首先阐述斯里兰卡建筑师杰弗 里·巴瓦对建筑内外连续性景观体验的塑 造。在此基础上以其职业晚期的三个典型作 品中建筑与景观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建 筑师为了塑造室内外连续的景观体验,在平 面布局、空间尺度、景观边界、以及物件陈设 等四个方面展开的设计操作。进而探讨一种 突破建筑内外边界的景观营造法,创造室内 与室外、人工与自然之间的连续体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人本身作为城市景观视觉设计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与研究,梳理了寒地城市景观设计中人、城市景观与景观视觉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从视觉美学的角度,通过对人的外在形象设计和人的内在气质分析以及人的行为活动研究,提出了具有寒地城市景观视觉特征的人本景观视觉设计方法,丰富了寒地城市景观视觉设计的内容,为寒地城市景观视觉审美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藏阿里苹果小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晖 《时代建筑》2006,(4):114-119
文章分析了西藏阿里苹果小学在材料、墙体、群落、单体、色彩和景观等方面的设计策略;讨论了所运用的建筑与自然生态协调的方法,所建立的能让儿童产生丰富体验的空间关系,以及通过简单方式赋予建筑地域特征和当代性的建造手段。  相似文献   

18.
“景观优先”强调最大化地考虑景观的价值,是一种以生态可持续和景观功能为出发点、在平衡其他因素后以景观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优先设计理念引入城市设计意味着设计要结合自然山水,维持城市生态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性,同时强调注重景观体验.文章从四川汶川水磨镇灾后重建方案中解读了景观优先设计理念的具体实践,强调自然景观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借山用水”保持总体形态完整设计方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岩 《时代建筑》2010,(2):114-119
文章介绍了济南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第11届全运会主会场)的设计环境背景、建筑创作过程以及技术创新手段,从多维角度展现了建筑景观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在城市理念与技术革新的良好结合下,济南奥体中心以其柳叶的生命形态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城市标志性景观在节庆氛围中的审美趣味呈现一种焕新现象。文章采用理想类型的研究方法,对标志性景观在节庆文化中的这种焕新现象进行深入研究。试图通过对标志性景观在节庆氛围中形成的情景化、形态化以及艺术化的趣味体验分析和引例阐述,揭示当代西方城市标志性景观在节庆氛围中呈现出更迭交替、多义交织、集结交融的审美趣味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