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罗皓  张崴  刘磊 《中国园林》2019,35(2):133
用历史地图空间解译法先梳理了清光绪至20世纪80年代崇州城市水系的演变,再结合罨画池相关文献,复原了清康熙、道光、光绪时期罨画池水体形态与体系的演变过程图,并从城市水系与园林兴衰、园林的功能使用、水体形态的系统性三方面归纳总结水系演变特点:1)崇州城市水系促成罨画池的形成,也决定其衰败;2)罨画池从以游赏为主的衙署园林最终变为以纪念为主的公共园林;3)罨画池水体系统性的形成深受园林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3.
Vacant land located in deteriorating neighborhoods collects physical detritus and social malaise; overt signifiers of urban blight, these spaces often become gathering places for garbage instead of people, illicit activity instead of civility. This essay deconstructs what happens when community activists appropriate, develop, and continually manage vacant land in manners that align with and express their community’s culture. Moreover, it deconstructs the metamorphosis of vacant land into public space. Part of a larger research project exploring the roles public space plays in neighborhood change, this ethnography centers in Sunnyside, a gentrifying neighborhood in Denver, Colorado. Combining ethnographic and archival methods, I explore how the physical, regulatory, and cultural facets interrelate to form something rather remarkable—public space on private property. The “Troy” Chavez Memorial Peace Garden is at once a community garden, a pedagogical space, and a memorial to the 108 youths who died in Denver’s 1993 “summer of violence”. Twenty years later it is still cherished as a garden and a memorial, as a living artifact of Aztec culture, and as a publicly accessible space that contributes to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neighborhood old-timers and newcomers. Turning scholarly discourse of the privatization of public space on its head, I unpack the processes contributing to the publicizing private space.  相似文献   

4.
北魏西林(西游)园营造于洛阳宫城之内,改变了以往皇家园林在宫外设置的传统,具有转折意义。但城市的兴废使园林名称与沿革存在争议,位置的改变又使其景观营造与服务功能较以往有所变化,故在此探究。园林名称上,该园属"名异实同"的情况,西林园是正称,西游园是别称或临时称谓。园林沿革上,该园建于北魏迁都洛阳时,在前代台殿、池沼遗迹上营造而成。景观营造上,该园利用台观打破宫城空间限制,并与宫殿、池沼组合形成优美景观,还开创性的融儒、道、释三家观念于同一园林中。服务功能上,该园营造的目的是游憩,但帝后在园中的施政行为又赋予其一定的政治功能,巧妙的理水方式还使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
针对明末江南第一名园——弇山园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始名园实体消逝的问题,通过王世贞的《弇山园记》还原了弇山园的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深入剖析了弇山园的精湛的造园艺术,洞悉弇山园的造园精髓。  相似文献   

6.
自得园原为雍正皇帝赐给十七弟“果郡王”允礼的皇家私园,赐名“自得园”。关于西郊此处园子的文字记载较少,后世学者对于此园的历史位置的解读说法不一,一直未有清晰有力的考证。文章根据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中发现的七幅有关自得园的图档记录,以水系变化为线索,通过梳理自得园相关样式雷图档的绘制顺序,大致梳理出自得园在清代的历史演变分期。此外,结合现有卫星图片中,依照水系遗存的形态比较,进一步证实自得园的历史位置即为现今国家行政学院(党校南院)所在。  相似文献   

7.
初唐驿站园林--新都桂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嵘 《中国园林》2004,20(2):65-65
系统考证了新都桂湖从蜀汉时的卫湖,到唐代的南亭,至两宋时的新都驿,再到明清以后的桂湖和今天杨升庵祠的历史沿革,分析桂湖从初唐时的驿站园林到今天的桂湖公园的逐渐发展过程及其造园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8.
王文丽 《园林》2020,(3):46-51
天一阁藏书楼筑造于明朝中期,历经清代、民国,逐步形成现在南北园的园林格局。本文从选石、筑山、叠石、理水、点石五个方面,对天一阁南北园石景的建造手法进行了分析,以探究造园的独特匠心。天一阁南北园的石景艺术与地方自然环境和文化特质高度结合,在造型意境、色彩取舍、环境营造、人文底蕴上存在独特内涵,既体现了道法自然和小中见大的传统,又围绕藏书功能,体现了"形式服从功能"的思想,是艺术与实用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9.
我国园林博览会发展迅速,园林博览会的选址,直接影响展会情况和后续利用水平。以我国主要园林博览会选址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分析,将我国园林博览会选址类型分为四类,分别是:基于原有公共空间提升、基于旧城更新、基于新区建设和基于风景林地开发的园林博览会选址,并从距城距离、常见规模、兼具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筛选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发展水平、体现城市规划需求、表达场地特征的重要选址指标要素,初步构建基于城市发展目标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指标体系,为实现不同城市发展目标下的园林博览会选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流水系、交通网络与城镇聚落的发展、演化的相关性是区域系统韧性研究中的重要切入点。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扮演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角色,带动并影响了沿线城市的发展。通过历史文献分析,利用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等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对清中后期以来不同时期运河沿线城市聚落及南北水陆交通网络空间分布特征、演化过程、耦合关系及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探究。随着区域自然环境、行政区划等要素的演化以及现代高速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大运河与沿线交通网络及城市聚落之间的演化过程表现出双向选择、协同发展的动态关系。由此,将运河沿线城市归纳为5种类型:相互促进型、自身优势型、交通驱动型、运河依赖型和新兴交通型。在演化过程中,韧性成为运河沿线城市顺利优化转型并融入新的区域发展体系、重塑城市新生的关键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