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1 毫秒
1.
论文通过笔者参与的规划与设计实践分析,从融入城市设计的城市规划编制、以适宜街区尺度营造宜居城市的新区规划与设计、注重多样化的已建成城市空间梳理、寻求多元共生的历史环境中的城市设计、运用城市设计手段营造场所感的建筑设计等方面,探讨城市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如何贯穿从城市规划到建筑设计的各个过程,以城市设计改善和提升城市空间质量。  相似文献   

2.
王树声 《城市规划》2019,43(1):50-57
中国具有优秀的城市规划传统,这是构建中国特色规划理论体系的历史根基,因而在现代语境中揭示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就成为关键环节。本文在挖掘中国城市规划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尝试从结合自然山水的城市规划、城市人文空间规划、城市古迹保护与文化传承、经济繁盛时期的城市规划等四个方面去认识中国城市规划传统的现代意义。中国城市规划强调城市与自然山水环境的整体关系,善于从山水之巧中建立城市秩序的基准;重视人文空间结构的设计,重视规划在"人心"凝聚、文化理想振励和历史精神传承等方面的作用;重视应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空间变革,强调新空间要秉持原本秩序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3.
正1理解城市空间认知的挑战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设计在城市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所有参与城市规划、政策制定以及城市环境治理的利益相关者都应致力于将建筑及城市空间环境向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人类居住的条件推动。尽管当前对于诸如空气质量、热环境舒适性或建筑物碳排放等物理层面上的客观测度和设计标准已相对成熟,然而我们对于人类的空间需求以及人们与建筑和城市设计特征互动能力的理解还远远不够。空间认知和行为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在这一方向上发展必要的理论和方法,并为更好的城市设计实践与准确的空间营造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
陈宇 《规划师》2015,(4):61-66
风环境影响着城市的舒适度、空气质量及建筑能耗等诸多要素,故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应注重对风环境的规划设计。包头市新都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在充分研究和分析区域自然风环境的情况下,通过建筑布局、道路转向和绿地设计等一系列风环境规划措施对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局,构建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营造舒适良好的风环境,并对设计方案进行风环境分析评价,对后续的城市建设提出引导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SBA Gmbh(德国SBA公司)是一家从事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和建筑工程咨询的专业设计机构,总部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斯图加特市,在慕尼黑和乌尔姆等地设有专业分公司。目前在北京、上海设有代表机构和设计工作室。SBA是德国可持续建筑标准(DGNB)会员以及德国标准化机构(DIN)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标准编制指导委员会成员,长期致力于资源节约型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目前,在弗劳恩霍夫的研究项目"未来城市:城市洞察力"中,SBA作为唯一的一家德国建筑和城市规划公司参与其中。在教育和研究部2007年启动的联合研究项目"未来大型都市"中,  相似文献   

6.
《城市规划》2020,(1):2-3
1.何谓“文境”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亦尤为强调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的凝炼和升华,致力于创造诗意的人居环境,重视对城市境界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境”传统。“文境”原指文章的意境、境界。王国维曾言:“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境”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及其营造。从历史实践来看,一座城市的特色与气质取决于“文境”的高下,这可谓中国规划极精妙高深之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城市拥有与西方城市不同的空间营造逻辑和规划设计方法,尤其是结合山水元素的人居环境营建理念及方法,曾指导人们创造了大量“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城市空间。本文以清涧古城历史人居环境营建为例,在古城历史城池图复原的基础上,借助 Arcgis 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自然山水中地表和河流灾害进行模拟分析,探寻城市营建择地经验,并利用空间句法分析城市历年空间结构的演化发展,总结其空间结构构架经验。与此同时,运用 Arcgis 视域分析方法对城市建筑群体肌理以及重点建筑视线关系进行剖析,以提取城市建筑布局经验。希冀通过科学定量的分析方法发掘转译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智慧,以启发当代于山水之间实现人居和谐的城市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8.
正时地建筑创立于2014年,致力于研究中国城乡建筑的源头与未来发展,挖掘当地建筑灵感与文化价值,并帮助所在地再次思考其全球化过程中的定位。时地之名,缘起当下,当下引发建筑的存在,瞬间生起了永恒,关注当下、瞬间的感受,关注时代的信息,关注场地的潜质,关注人心的感知,做出直抵人心的建筑。事务所自创立起,扎根于气候、人文、材料等具有等多样性的中国西部,基于对中国西南发展现状的深入观察,力图设计创造与当地环境性格相关联的建筑空间和文化。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一条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方式:包含前期调研、策划、定位、设计、建设、后期运营,贯穿整个项目的过程,根植于本地的地理与人文,孵化"建筑生命体",从建筑设计到空间生命态的呈现,由此来探索中国本土建筑学的新可能。  相似文献   

9.
国门建筑作为国家空间的对外窗口,在不同时期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解读。通过对"国门"这一概念渊源与建筑实体历史变化的剖析,在探寻我国国门建筑设计历史脉络的同时,基于当代文化、经济与城市空间发展的特点,总结归纳出目前我国国门建筑设计的设计要点与思路导向;并结合图们市新国门建筑设计的实际案例,具体分析了国门建筑设计中对城市空间、地域文化及经济发展的回应过程,对未来我国国门建筑的设计思路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过去几十年中,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与参与性文化和社会认知同步演进。这一趋势将更多的"人本视角"融入环境设计实践,特别是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方面。通过这一整合,当地的文化、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有望被广泛纳入城市转型项目的考量中。我们希望能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中或多或少地体现这些变化,并思考它们如何能够促进人与环境关系研究的发展。在获取新方法、新数据和新分析技术之后,我们还希望探索未来将会面临怎样的新挑战。众所周知,如今的城市需要积极应对各项复杂挑战。因此,如下的需求与日俱增:将人与环境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论述并分析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三个阶段的转变中设计理念的演变,分析了导致这3次演变的动因,并讨论了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与我国当代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Following the rhetoric of globalisation and hyper-mobility, the ideas of placelessness and detachment from place seem to be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cities. This conceals the human necessity to constantly create new senses of home and new home-making practices. Starting from ethnographic research in a multicultural condominium (called Hotel House) in Italy, the paper uses the urban experience of migrants to look at different home-making practices by analysing them as multidimensional (spatial, social and emotional) processes. Firstly, migrants living in Hotel House produce ‘home’ by imbuing domestic spaces with their own memory and meaning and creating public and collective spaces characterised by ‘homely relations’. In both cases, they produce material, emotional and symbolic resources. Second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dark side of home-making’, inasmuch as the social density of the home-making practices in Hotel House’s domestic and public spaces also favours strong forms of social control, particularly relevant for women and young people. Thirdly, the paper analyses how the sense of home sustains a collective intercultural mobilisations against Hotel House’s institutional abandonment and stigmatisation that reveal the threshold-crossing capacity of ‘home’. Home, in conclusion, is not a romanticised, fixed and bounded place to protect. It is a plural and conflictual field of action that can support social exclusion but can also open new interconnections and possibilities of peoples’ empowerment.  相似文献   

13.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take part in the debate about power relationships in contemporary cities between the agents of urban renewal and the local communities, as mediated by cultural and artistic interventions and projects. Our study proposes a new conceptual frame, focused o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wo notions of heterotopia as theoretical alternativ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cities as social and participatory spaces. The notions we consider may be traced to two key thinkers such as Michel Foucault and Henri Lefebvre, and lay the foundation for alternative analytical paradigms of the contemporary urban condition, in relation to artistic and cultural practices in the public space. We draw upon these two alternative readings of heterotopia to explo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action of artistic practices with the urban space as a contested terrain from the viewpoint of power relationships. In our analysis, we find that Foucault's notion of heterotopia is potentially conducive to top-down planning processes and to gentrification. Lefebvre's notion is instead possibly more suited to participatory practices as strategies of reactivation of the right to the city.  相似文献   

15.
随着当代城市设计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解城市空间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空间调研作为以理解城市空间为目标的专业实践,需要清晰明确的方法论指导。遵循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经典研究路线,呼应于当今城市空间研究成果,以建立城市空间的"文本观",并将"阅读文本"的思路引入,演绎形成了"描述空间形态层→评价生活效能层→阐释发展意向层"这一阅读理解城市空间的基本思路,作为指导城市空间调研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磊 《规划师》2010,26(9):115-118
文艺复兴运动使城市设计具有了精英化特征,其对19世纪早期的田园城市理想、城市美化运动和19世纪后半叶的城市更新计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理性原则指导下的现代城市设计实践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社会目标。尽管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城市设计实践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但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城市设计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及社会中上阶层偏好的影响,而呈现出"再精英化"的特征。这对处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双重进程中的我国城市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深化城市设计过程中的公共参与环节,强化中央政府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使城市设计成为满足不同社会群体意愿的共同空间表达,是城市设计领域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栾滨  孙晖 《城市建筑》2009,(2):32-34
本文分析了当代西方公共建筑形态在城市更新中统一破碎空间,衔接建筑尺度,延续地块肌理等方面的独到作用,认证了当代建筑运用新技术手段与表现形态依然具备整合与拓展城市空间的魅力,并且可以创造出传统建筑形态所无法比拟的城市空间环境魅力.  相似文献   

18.
《Journal of Urbanism》2013,6(4):352-372
Landscape urbanism is articulated against the purported failures of traditional urban design practices to conceptualize adequately the transience, adaptability, and ecological complexity demanded by contemporary urbanism. This paper engages Giambattista Nolli’s 1748 map of Rome, a seminal example of the figure ground representational method, to highlight some contradictions in landscape urbanism’s texts and projects. Whereas the figure ground is often reduced to a binary black and white image, Nolli’s map illustrates the intertwining of public and private spaces, through rendering detailed attributes of site, infrastructure, history, and architecture. Also considered is the assertive restructuring of disciplinary influence within what Linda Pollak identifies as ‘constructed ground.’ This reclamation constitutes a re-territorializ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rough re-engagement of the urban fabric, as well as the more aspirational and necessary re-territorializing of design through intentional consideration of ecological complexity in the making of public urban spaces.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设计策略方法、核心区构成模式、城市街道与交通空间设计、城市特色空间塑造等方面评析了重庆西永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应征方案的设计理念,探讨了当前我国新城城市设计倾向。  相似文献   

20.
王毅磊  金麟  阴帅可  高翅 《中国园林》2021,37(4):111-115
"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理论及实践是西方近十余年对纪念性空间的反思及改造,它反对传统纪念碑的一些特定特征,是纪念性精神活动物质化的创新与发展,也是对风景园林设计理论实践的充实。通过梳理"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的起源、演变和发展,尝试阐释这一术语的概念及其内涵,激发中国对"反纪念碑"纪念性空间的研究兴趣和对当代纪念性空间设计实践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