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敦鹏  喻乐军 《规划师》2008,24(10):30-33
作为快速城市化进程的伴生品,国内许多城市存在城中村问题。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作为促进、协调城中村改造的综合平台,兼具社会组织改良与物质环境综合改造、多方主体利益协调、村城环境融合以及法定控制与操作实施等多重属性。深圳市坭岗村改造专项规划在总结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如何统筹协调政府、业主和改造主体三者之间利益关系,既有效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同时严格控制城中村改造可能产生的各种负面影响,为解决类似的城中村问题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多方关联主体共同参与的利益博弈出发,以"利益博弈关系—城中村改造模式—核心经济平衡—城中村改造难易度—城中村改造方向与策略"为理论脉络,凝练出经济平衡为核心的城中村改造方向和策略选择的理论模型,以引导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决策;并结合城中村改造规划的实际要求,将理论脉络发展为以经济平衡为核心驱动机制的"一核心、两主线"的城中村改造的规划决策框架,以期对涉及城中村改造问题的规划决策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波 《山西建筑》2009,35(22):17-18
指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发展不和谐的现象。通过对“城中村”改造中的三大利益主体进行博弈分析,提出了只有解决好它们的利益矛盾关系,使其达到和谐共赢,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中村”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晋城市城中村的基本情况与改造模式,并以晋城市兰花路片区城中村改造规划为例,分析了该片区规划改造的利益主体,并提出了其规划改造设计思路与方案,指出以利益协调机制的构建推进城中村改造,是未来城市解决城中村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向乡村蔓延过程中出现的普遍地理现象和城乡矛盾激化的一个缩影。城中村改造的过程是城市政府、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主体对土地收益和城市功能的博弈过程,城中村的改造也只有在保证三方的利益得到合理保障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以"襄阳市王寨社区城中村改造方案"为基础,探讨城中村改造的规划方案中如何体现政府管理、城市发展要求和原村民三方利益的共赢,提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城中村改造思路,为襄阳市其他城中村改造提供借鉴的坐标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6.
袁媛  栾春凤 《山西建筑》2009,35(17):10-11
提出要转变原有一元主导的城中村改造思路,通过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和市场作用,从而提高公众自主参与意识,协调市场环境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以探求一种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多元利益平衡下的城中村改造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着重针对亟待进行改造的城中村进行实证调查,探讨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产生的背景和形成机制,剖析我国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提出不同的改造方案。本文以青岛市李沧区的两个社区的改造为例,展开研究。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政策和策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8.
城中村改造要遵循规划控制,均衡好政府、村集体和地产商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采用整体搬迁改造模式,也可以采用滚动开发改造模式。但由于城中村改造的复杂性,改造难度较大,需要强调改造方案从编制到实施过程中鼓励村民参与,消除村民困惑,为主动融入城市奠定一定的基础。本文将以河南省为例,对如何将城中村的改造与小区域的生态打造及整个生态城市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考虑规划,并且如何协调地方政府、开发商、村民各主体利益关系,统筹制订城中村改造方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不同利益相关者围绕自身诉求展开复杂的博弈,城市设计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往往决定了城市设计运作的最终成效。目前我国的城市设计存在法定地位缺失、与现行管理体系脱节等问题,其运作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研究以广州番禺万博商务区为例,探索在城市设计实施过程中,如何将城市设计作为目标和手段来协调多方利益,并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完善的法规体系,加强城市设计在管理中的地位,从而最终实现政府、公众与开发商等多方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城中村”改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任何一个城市在发展经济、扩张面积、加快城市化进程中绕不开的难题,是城乡矛盾的焦聚点。“城中村”改造是缓解城乡矛盾的突破口,是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的试验区,也是贯彻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实践场所。但“城中村”改造涉及到多方利益,是一个复杂的、多方利益搏弈的过程,如何创造各方共赢的合理安排,事关社会稳定、和谐社会建立和城中村改造的成败。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都市村庄”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农民工"的聚集地——"都市村庄"的基本状况出发,关注社会变迁时期这一特殊的社会身份集团,对其产生原因及所带来的种种弊端进行分析与思考,以期引起社会和规划界的重视;并就应对措施提出一些建议,以便有效的控制与管理,促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下对拥有独特文化旅游资源的村庄,在规划编制的思路上应该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安居乐业""维续文化""环境宜人""设施齐备"等六方面进行统筹性分析思考。以村庄产业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作为两大抓手,以旅游业结合农业形成产业联动作为村庄产业规划的落脚点,以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功能结构、文化资源保护、景观风貌保护等内容作为村庄建设规划的核心,全方位地对文化旅游型村庄进行规划和建设。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浙江松阳县界首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访谈、观察,总结了界首村在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方面的概况和资源,对村落空间结构和建筑质量、产权、价值等做出了评估并阐述了界首村在古村落保护和发展方面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植入产业、发展经济”的思想,借以实现对村落的“新介入”和“再守护”。基于产业植入的基础又着重探讨了多产业混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针对界首村的调研报告和发展策略对当下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更多可借鉴的资料和值得推广的经验,是对学界现有的中国古村落研究和保护策略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以陕西佳县泥河沟村为例,探讨其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的资源优势下遗产构成和价值,剖析保护发展的困境、挑战和机遇,并探讨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村落山西平顺岳家寨是岳姓祖先为避战乱而选择和营造的居住场所。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本文分析了在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制约下该村为居住安全、生产生活便利和舒适而选择山腰部位的山脊阳坡建村的选址特征,沿等高线分层建房以适应地形的格局特点和以当地石材为主要材料的建筑特点。在揭示该村深受自然环境和资源制约这一特质的基础上,提炼了其主要价值特色,并进一步探讨了其资源保护和环境容量限定等要点,为资源制约型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将参数化技术引入村落空间肌理分析,构建了村落空间肌理的参数化解析与重构体系,并以贵州某传统村落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针对道路、地块、建筑3类地物要素,分别进行了参数化解析,得到了能够表征地物特征的参数值,然后将这些参数值代入CGA生成规则进行参数化重构,得到计算机模拟的新的空间方案。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本文所述参数化解析与重构体系能够较准确地提取和反演原始村落的空间肌理特征,为村落空间肌理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龙彬  万祥益  童丹 《规划师》2015,(3):34-39
中小城市边缘区村落价值的重构对于新型城镇化空间实践具有重要作用。重庆市秀山县在以开发区为导向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县城边缘区村落价值衰微表现为空间结构缺失、空间类型混乱和空间形态分散等。据此,研究从功能性及系统性方面提出中小城市边缘区村落价值的重构新思路,即秀山县边缘区村落价值的重构应建构新村落空间"生活+生产"需求体系及"区域—城镇—村落"的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8.
裘知  张子琪  王竹 《建筑与文化》2016,(10):105-107
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针对目前广泛提出的在宅养老模式,追溯"在地养老"发展历史,对"在地养老"的概念、理念与目标进行再解读,将"在地养老"模式分为原生住宅型、社区内迁移型、退休社区型以及多要素结合的退休社区型四种模式,对各类型的发展沿革、要素与特点、运行模式、发展方向与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以期对我国在地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徽州园林常被形容为中国乡土园林景观的杰作,区别于徽派建筑直观的外形,植物造景却以抽象、隐晦的方式反映徽州地域特征、诉说徽州历史文脉。造景手法多体现"师法自然"的特点,以"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以徽文化内涵为基本内容,又受到地理山水条件的制约。通过查阅古徽州地区典型古村落中植物配置与造景的文献资料,结合徽州地区自然与历史文化,以宏村为例,从宏村的公共园林与私园两个角度探究植物造景的地域特征与人文气质。试图从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的角度来理解徽州古村落树种选择、造景手法以及植物配置方式等内容,而这个讨论主题的确定来源于笔者自身的学习经历以及相关的思考,希望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中树种选择、植物造景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20.
干露  徐雷 《建筑与文化》2016,(8):142-143
深圳大芬油画村被认为是城中村改良的一个成功案例,然而既有对其经验的总结常疏忽了对大芬村中不同人群需求的关注,同时大芬村至今历时26年持续不断的改良进程使得从其复杂的历史积累中提取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具有一定难度。本文借用文学批评领域中原型批评理论的“原型”和“原型置换”概念,通过考察“原型置换”过程中“原型”运动方向与深层结构运动方向的关系,解读大芬油画村的改良进程,并尝试提取具有普遍价值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