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镇江市在2015年成为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利用绿色、灰色和蓝色雨水基础设施组合优化,在区域的源头-中端-末端分别采取适宜的控制措施,来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目标。智慧监管系统起着重要的作用,按照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范要求和建设规划,镇江市综合运用地理信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在线监测、自动化控制、数据库、计算机模型等手段建设了智慧化的监管系统。建成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数字化平台,为各级管理层提供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施优化、实施效果评估以及实时监控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结合镇江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对海绵城市系统性顶层设计框架与路径进行了探究与分析,从海绵城市多目标需求衍生出主要管控指标,提出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最后,以镇江市试点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提出了包括源头、过程、末端的"最优海绵组合工程包",以期为其他城市或片区海绵城市系统性顶层设计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结合镇江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从全生命周期、空间尺度等维度对海绵城市内涵体系进行了梳理总结。基于海绵城市多目标需求、多空间尺度,探讨了镇江海绵城市系统性治理技术的应用研究情况,提出了源头LID绿色设施、过程灰色手段和末端处理技术的工具箱类型和应用思路,为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水生态、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及水安全保障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层面,海绵城市规划不仅仅是简单的决策和计算,从源头、过程到末端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在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需要一个顶层设计来连接总体规划目标到落地项目,以顺利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镇江市开展了基于多目标的海绵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研究,为规划及后续设计、污染治理技术和工程实施提供了依据。介绍了镇江市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顶层设计,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双流县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划师》2017,(9)
近年来,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受到了规划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部分是值得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文章以成都市双流县城市拓展区为例,从编制流程、编制内容两方面梳理和总结出一套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海绵城市的方法,最终形成"量化海绵城市规划目标—构建海绵生态格局—规划灰色、绿色雨水传输廊道—引导灰色、绿色海绵基础设施及产流用地布局—构建海绵城市控制指标体系"的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流程,并从规划目标、土地使用控制、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综合交通及竖向控制规划、绿地水系景观体系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和海绵城市专章等方面完善及优化了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内容,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镇江海绵城市试点区的建设目标、技术手段、主要工程内容以及PPP投融资模式。通过分析试点区的建设目标,采用源头LID控制、管网过程控制,以及末端集中处理等综合技术手段,系统性地解决试点区内涝问题,达到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以及水体环境的目标,在技术上具有系统性和可实施性。经济上,采用PPP融资模式,整体打包进行海绵城市建设,具有统筹协调性。在技术经济双重管控下建设海绵试点,为其他城市海绵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上海市城镇雨水排水规划(2020—2035年)》要求主城区(含中心城区)的排水系统设计重现期达到5年一遇。为此,以上海市中心城区某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排水系统内的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定量化分析了源头绿色海绵设施和灰色调蓄设施对雨水排水系统提标的效果。结果显示,灰色调蓄设施可有效提高系统的排水能力,而相同调蓄容积的源头绿色海绵设施的提标效果较差,并与其服务面积比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可通过源头绿色海绵设施对径流系数的影响,定量化计算其对排水系统提标调蓄容积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在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注重生态效益和自然环境,海绵城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方式,在国际中被誉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它能实现城市低效能生态化发展,同时可以统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平衡,实现水循环。重点介绍了海绵城市中绿色设施和灰色设施的建设,以期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1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我国面临着日趋严峻的城市雨洪问题。绿色雨水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载体,是控制地表径流的有效工具。文章在阐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特征及其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作用的基础上,明确了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提出了"目标设定—雨洪模拟—设施比选—初步方案—反馈调整—优化方案"的规划思路;初步构建了三种情景的雨洪模型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比选体系,形成了一套基于雨洪模拟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布局方法。最后,以实例说明如何通过具有地域适宜性的规划方法来实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对雨水径流的高效控制,以期为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宁波市于2016年4月成功入选第二批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作为滨海临江的平原河网城市,城市内涝、雨水径流污染等水问题一直是困扰宁波城市品质提升的重大问题。重点讨论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宁波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适应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整体性、系统性的"源-汇"系统概念模型,以期能对其他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和实施方案编写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海绵城市的研究和建设,然而由于我国城市建设一直以来多采用粗放型的建设模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以传统灰色基础设施为主,面对海绵城市这一新型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各地普遍反映没有实际的案例可以参考,在建设过程中面临很多困惑。宁波市2004年在慈城新区的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已全面采用与海绵城市理念相一致的水敏感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海绵城市系统设施设计方法单一、集水排水性能评价方法缺失的问题,依托上海市虹口区市政道路配套大修工程项目,基于BIM技术平台,设计优化了海绵城市系统设施三维模型,构建了三维族库;运用编程语言对BIM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对建立的改良道路三维模型进行降雨模拟,评估改良道路设施的集水排水能力;并提出了基于BIM平台开发的海绵城市应急调控系统,对上海虹口区城市易涝程度进行了模拟评价。研究表明:BIM平台可通过三维族库指导海绵城市系统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二次开发的BIM平台可对海绵城市系统设施的排水能力进行可视化模拟呈现,并统计分析排水效果;基于BIM技术的应急调控系统可评估城市易涝风险,系统解决海绵城市雨洪控制、内涝风险等问题,实现海绵城市绿色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13.
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建设中采用的LID技术以及相关的设施,分析了绿色屋顶技术、海绵城市的地面径流水循环模型,谈及了海绵城市建设中应用的透水铺装材料。  相似文献   

14.
居住建筑景观建设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微观层面,需要切实发挥其"海绵功能"。对"海绵城市"的相关理论和绿色建筑理论进行了分析,针对LID引导的海绵城市建设、居住建筑的海绵功效设施展开研究,探讨出海绵城市理论落实到居住建筑景观设计层面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推进项目。作者采用项目所在地的气象水文资料,利用海绵城市建设研究最新成果,对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绿色海绵校园的建设体系进行了设计,该建设体系设计对于绿色海绵校园建设具有引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生物滞留带作为一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道路-生物滞留带组合系统不仅能够有效减少路面径流外排总量,还能降低峰值流量、有效控制雨水径流污染。城市道路路缘石豁口作为连接道路与生物滞留带的关键设施,其水力特征和截流效率计算至关重要。总结了国外城市常见的道路豁口设计计算方法,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不同设计方法的特点,以期对海绵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豁口设计计算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源头径流控制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含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低影响开发设施及其组合,对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雨水径流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等的作用不可或缺。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设施运行维护规程还不成熟,缺少相应的运行维护体系。为此对源头径流控制设施维护过程中关于责任分配、维护人员要求、维护要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海绵城市源头径流控制设施的健康长久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海绵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技术本土化的问题,以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为例,探析其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本土化策略、方法和初步成果。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基于降水分布不均、水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敏感、土壤类型复杂等现状问题,从技术手段组合、建设区域划分、设施本土化设计到乡土植物配置等四方面进行探索性实践研究;重点梳理渗透铺装、下沉绿地、雨水花园、生态滤沟四种设施的本土化设计成果;并以典型强降雨条件下的试点区雨水消纳的实际情况来验证建设的成效。相关海绵城市本土化建设思路、方法、成果,较好地适应了地域环境,为类似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参照的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19.
"绿色街道"是生态化雨洪设施在街道层面的应用,针对绿色街道提出基于SWMM的绩效模拟与设计优化过程。具体过程包括:确定初始降雨与生态化雨洪设施参数,确定设计目标,根据场地条件和经验值初步设计生态化雨洪设施的组合方案,并通过SWMM模拟场地综合径流系数、场地污染物浓度,不断调整生态化雨洪设施的规模与组合,直至设计方案达到设计确定的初始目标。  相似文献   

20.
厦门市实施了大量建筑小区的海绵城市建设,但许多建筑小区存在景观效果不佳、海绵设施功能发挥不理想等问题。根据现状调研情况,分析了建筑小区海绵城市理念落实不足、与景观设计相冲突、海绵设施设计不合理等现象及原因。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与景观融合原则和管控流程,强调从方案设计进行把控,全过程指导并监管项目施工。在海绵设施层面,对生物滞留设施、屋顶绿化、透水铺装、辅助调蓄设施、植物选型提出了优化思路,并提供优秀的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与景观融合案例,以期为其他建筑小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