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为当代老年居民日常休闲、社交活动的主要载体——住区公共活动空间,现已成为当下城市适老更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天津市为例,在对既有住区使用现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探究既有住区公共活动空间适老化使用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老年居民的户外活动需求及特征,为天津既有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提出适老化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2.
论文界定城市既有住区住宅适老化改造范围为住宅套内空间和住宅公共空间;依据相关设计规范,结合文献计量研究方法,从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功能性角度,构建住宅适老化设计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内涵进行详细描述;通过对南京市既有住区调研,验证指标选取的合理性,分析了既有住宅适老化设计存在的问题,调查了居民对选取指标改造的需求度,构建了基于居民需求度的多层次既有住区住宅适老化改造设计指标,分为基础性指标、发展性指标、辅助性指标,旨在为既有住宅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老旧住区的外部公共空间逐渐衰退,不能满足当代居民的居住需求。交通、休憩、娱乐、停留等各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居民的生活上出现各种不便利的情况,居民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文章主要以老旧住区的外部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居民需求,总结老旧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建筑学的角度研究适合老旧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有的控规指标对住区户外空间缺乏严格管控,忽视了不同类型的户外空间对居民活动影响的差别。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南京市17个高层住区进行实地调研,以室外活动场地、开放绿地、水域等户外空间为研究对象,根据调研数据并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起不同户外空间特征与居民活动情况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设定不同类型户外空间的准入标准提供依据,同时针对数据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的户外空间提出了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周婕  陈小芳  谢波 《华中建筑》2009,27(9):131-133
该文根据对武汉市主城区内具有代表性的33个低收入阶层住区进行的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的调查,应用SPSS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武汉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并分析其影响作用,从而获得对居住环境和居住需求的进一步认识,为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是住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笔者对哈尔滨市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现状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找出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并提出提高住区环境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 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 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 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 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 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 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 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 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 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 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 的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8.
住区小气候的舒适程度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在2017年8月对南宁3个典型住区的室外公共空间进行调查,测试全遮荫和全日照2种环境下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风速4种小气候相关参数,同时进行居民行为注记观察,根据实测数据计算UTCI值,结合居民行为进行小气候评价;研究发现,居民在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的活动人数、活动场所、活动群体均受小气候影响,太阳辐射显著影响了住区居民的行为活动,遮荫良好是夏季居民选择住区室外公共空间活动的关键因素;可从增大遮荫面积、优化建筑布局、合理设计活动空间等方面对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9.
徐苗  杨雪梅 《室内设计》2023,38(6):89-97
城镇化进程蚕食乡村地区所引发的传统 居住空间变迁,使城市边缘区的农转非社区面临 社会空间重构。这类社区的公共空间完全按照 城市居住景观来修建,但居民延续了很多农村原 有的生活习惯与社区文化,与周边城市在空间上 的同质化和社区居民与“城里人”的异质性导致 按城市住区景观设计的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与 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的不适配。因此,本文首先回 顾了我国农转非社区的形成、社会异质性与空间 同质化特征,并梳理了国内外异质社区公共空间 适配性的相关研究;其次,基于对重庆市嘉和社 区的田野调研,从公共空间属性与使用两个层 面,分析了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特征与公 共空间的运行机制,评析了各项公共空间资源配 置与利用率、聚集性以及活动类型之间的适配 关系,探讨了影响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配置与设 计与居民日常活动需求失衡的原因,为国内农转 非社区更新,尤其是农转非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依据"社会凝聚力"理论,通过对两个具有一定活力的住区——上海创智坊和曹杨一村主要公共空间户外性活动的类型和强度进行考察,分析住区公共空间特性与住区公共空间吸引力之间的关联性,进而提出具有社会凝聚力导向的住区公共空间理论模型,即住区公共空间的可达性越高、满足日常性生活需求的功能配置越综合、环境品质越好、场所的氛围越具有特质,住区公共空间的社会凝聚力导向就越强  相似文献   

11.
“健康中国”背景下,老工业区绿地存在同质化、数量缺乏等先天劣势,居住街坊绿地难以满足居民运动健康需求。以哈尔滨三大动力老工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主动健身型和休闲娱乐型两类运动类型差异,识别影响运动供给能力的居住街坊绿地空间特征,基于Kano模型聚类量化居民运动需求完成权重赋值,建立运动健康视角下老工业区居住街坊绿地评价模型。应用评价模型叠加绿地实际运动使用,量化识别运动供需断点和关键调配区域,确定居住街坊绿地更新优先级,并提出具体优化和增补的更新策略。将有利于主动式健康干预的老工业区居住街坊绿地有机更新。  相似文献   

12.
Vietnam recently started to recognise the multiple benefits brought by open and green spaces to urban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we analyse the provision of open and green spaces (parks, public gardens and lakeshores) in Hanoi. Using a model proposed by Talen (2010), we examine 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these spaces between 2000 and 2010, their level of proximity to residential unit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ir distribution matches social needs (defined in terms of population density). We find that while the absolute number and surface area of parks and public garden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Hanoi, these new public spaces are mainly built on the city’s newly urbanised periphery. As a result, in 2010, only 15% of Hanoi’s residential blocks had access to a park or public garden within a reasonable walking (1000m) or biking distance (2500m). Moreover, the city’s densest residential areas have only access to relatively small gardens and parks, resulting in overcrowding. Lakeshores, however, represent an opportunity to enhance access to open and green spaces in Hanoi due to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We conclude by advocating for the integration of spatial measures of proximity and needs into Hanoi’s public space planning policy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3.
叶宇  张塨  韩赟 《风景园林》2022,29(9):55-61
近年来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的涌现,使得基于大、小数据相结合的精准建成环境审计正逐渐成为可能。以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针对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品质、场所活力、城市可意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创新性地建构了以人为本的系统性技术框架,从访客画像、行为活动及空间感知3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域的建成环境审计:基于位置服务(LBS)、公交刷卡、兴趣点(POI)及美团数据,开展访客特征与功能需求研判;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和空间句法分析,了解人群如何使用场所空间;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与可穿戴传感器,对人体生理信息进行动态监控,最终从功能要素、空间形态要素、人本尺度景观要素3个方面提出新城更新的设计介入策略。这一技术框架有望为建成环境品质的精准提升与设计导控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老年群体使用最频繁的绿地。研究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特征对 老年群体社交行为的影响,对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选取上海虹口区的3个居住区绿地进行问卷 调查,结合SPSS统计与贝叶斯网络模型,来综合探索植物景 观的观赏特征与老年群体社会交往行为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在居住区绿地中,植物景观的植物色彩是对老年人社交活动影 响最大的因子,而植物体量因子对其影响次之。以期为居住区 绿化的服务功能研究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Urban public green spaces significantly impact public health level, where physical, social, and recreational outdoor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peopl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this paper, a total of 35 samples of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were selected, and the data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and healthy activities of each sample were collocted through ArcGIS analysis, field survey, and mapping. This paper then analyzes the impact of built environment factors on public healthy activities from a planning and design perspective by establishing a ridge regression model, which adopts location factors and functional / spatial factors in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the frequency density of healthy activities as dependent variables.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To location factors, the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located near dense residential areas have a much greater impact on promoting public health activities than the ones sitting in dense mixed land use areas; To functional / spatial factors, facilities are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positively impacts users’ healthy activities, particularly the seating density; Reasonably designed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or the ones with more open interfaces can effectively encourage people’s healthy activities, while which would b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en the green space rate or the path density is excessively high. 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suggestions o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mall public green spaces.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当代中国新城建设中高层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的公共空间质与量两方面的缺失提出批判,从20世纪50-80年代多层住宅小区充满生气的社区生活中汲取变革的动力和养分,提出"空中多层公寓"这一新的住宅建筑原型,尝试把多层小区在公共空间上的优点移植到高层小区,从而在保持高容积率的同时,大幅提高"公共空间率",在每个城市人的家门口营造触手可及的、容量充足的、尺度宜人的、多元化的空中公共空间,为未来高密度居住模式的公共生活提供建筑学的回应。  相似文献   

17.
Neighborhood parks are recognized as key urban public spaces that serve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needs of adjacent neighborhoods. However, relevant studies primarily focus on the contribution of neighborhood parks as discrete spaces, instead of neighborhood parks as built spaces within an urban context. This research provid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urban form measures and an alternative way of constructing public space typology based on the surrounding urban form. The research employs factor and cluster analysis to develop a typology of 150 neighborhood park contexts in the City of Chicago, Illinois. 150-neighborhood park surroundings are classified into six categories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urban form elements; however, the Chicago Park District currently classifies them into one broad category. The study also provides guidelines for urban design and physical planning strategies for neighborhood park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8.
曹玮  薛白  王晓春  胡立辉 《风景园林》2018,25(6):118-123
何园是最具代表性的扬州园林之一,以复道回廊、宅园互渗等空间布局特色最负盛名。基于空间句法理论的视域分析法,选取整合度、连接度、平均深度等参数从可行与可视层面量化描述与分析何园的空间组织特色与发展变化。研究表明:1)宅园互渗的何园在其私园及公园时期主要住宅空间和主要园林空间在可达性与可视性上均符合不同功能要求,何园公园化后各出入口位置与功能的调整相对合理;2)定量分析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与布局特色和在现代园林的功能要求、空间配置中的融合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居住型口袋公园与公众日常交流、互动和联系程度最为紧密,能为开展环境教育提供良好场所,实现“家门口的环境教育”。诸多学者对于在居住型口袋公园中开展环境教育展开了一些定性方面的探讨,而对其环境教育需求的定量研究较为缺乏。根据相关研究总结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利用Kano模型对临平区9个居住型口袋公园展开需求类型调查、重要度排序,并基于人群信息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型口袋公园使用者在4类一级需求中最注重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包含植物景观、专题展览活动等需求;解说服务与维护管理方面注重解说牌、环境教育监管机制等需求;在不同人群信息条件下,年龄、学历对于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上的环境教育需求存在差异。该成果可为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上海市新一轮单元规划要求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重点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采用步行指数方法,试图揭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新一轮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可步行性较高的街坊主要分布在老西门街道和半淞园路街道;单元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并可为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