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以中西人文观念的差异为基础,围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理论,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生态优化理念及实践经验,从整体生态环境之优化、单体建筑之生态理念及用地与理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给当前城乡生态规划和生态建筑设计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生态优化”理念贯穿于我国古代人们生活与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传统建筑中的表现尤为显著。从建筑选址的整体生态环境优化到土地、山水和植物等自然资源的优化利用,传统建筑设计理念充分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理论,给当前城乡生态规划和生态建筑设计以启迪。  相似文献   

3.
城市水体的“水岸带”是城市水、陆两生态系统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的一个重要交互界面,具有明显的环境生态因子的交换过程和植物群落梯度,是控制陆地和水域生态平衡的关键系统。经过生态修复建设后的城市水岸带,可  相似文献   

4.
一、生态城市的由来和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产生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尤尼斯基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个理想模式。他按生态学原理试图建立起一种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协调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目前,国内外许多城市把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国外有法兰克福、华盛顿、悉尼、莫斯科等,国内有上海、天津、广州、哈尔滨、常州等。 生态城市的定义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乡发展而建立的空间布局合理,…  相似文献   

5.
探讨基于能量循环的模块化设计原则,设计满足生态要求的城市公共卫生间。在对几个城市公共卫生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公共卫生间使用中能量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公共卫生间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运行特点,结合模块化理论进行城市公共卫生间系统设计。从能量循环角度对城市公共卫生间系统进行模块化设计探索,体现在理论分析、功能属性及能量属性参数化分析方面,并通过案例阐述城市公共卫生间系统功能结构、能量循环间关系,即能量、物质、信息与其所完成的功能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模块划分,最后对模块进行布局。  相似文献   

6.
《国外城市规划》2007,22(2):118-118
随着人类对于人和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提升,建设“生态城市”(Eco-city)正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共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许多城市都在积极探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种理想模式,强调城市建设发展要充分融合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因素,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高效利用,实现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和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7.
城市景观及城市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提出城市景观具有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和景观破碎性3大特点,城市景观的斑块、廊道和本底等结构成分和组成要素,具有显著特点.城市景观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人口流和信息流等,是维持城市景观结构的主要功能流.可以从景观整体、景观结构成分和景观格局、景观功能等多个方面,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开展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城市景观异质性,在维持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和规划实践中,都应将维护和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作为焦点问题之一,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位于自然、城市和基础设施彼此相互混杂景观中的城市湿地的生态设计方法。相对于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湿地,洲仔湿地的恢复可以说是一个如何将“自然引入城市”的典范。洲仔湿地邻近高雄高速铁路站,周围环绕不断发展中的高密度住宅群,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却具有丰富的景观多样性和贯穿全区的生态流。为解决在湿地恢复过程中所遇到的三个问题(自然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冲突:野生生物生境和城市公园之间的冲突;自然与城市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三个城市生态愿景,重新定义了“人地关系”,同时也提出了在高密度城市居住环境中,设计可以作为生态介入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生土建筑     
生土建筑本世纪快速的人口增长,有限的地球资源以及城市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退化,对建筑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实的危机要求建筑设计对自然的破坏降到最低,生土材料是最理想的保持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流与能量流平衡的建筑材料,因此...  相似文献   

10.
生态空间廊道作为城市生态空间生态信息、能量流 动的重要通道,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在。以沈阳市中 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POI数据识别出中心城区“三生空 间”中的生态(混合)空间,在比较不同类型POI要素对生物信 息流动产生阻力的基础上利用最小累计模型和重力模型识别生 态空间廊道。结果表明,沈阳市中心城区可形成城市级、城市 副级和区级共50条连接各生态斑块的生态空间廊道,且城市 生态空间廊道具有环状、水平网络连接复杂、可连通大部分生 态斑块等特征,但建设成本较高。最后根据各级生态空间廊道 的规模、构成基础以及生态作用等提出了生态廊道网络优化和 延伸生态空间供给等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孙俊杰  王鑫 《山西建筑》2010,36(33):5-6
结合我国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对当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初步探讨了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城市生态问题、特大城市“摊大饼式”扩张方式,暴发户式“城市美化运动”等重要问题,以期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科学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2.
于萍 《世界建筑》2009,(6):87-93
欧洲是世界上最早完成工业化的地区,也是率先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地区,具体到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住区的实施上,以瑞典马尔默市Bo01住宅示范区为例,依靠环境规划为龙头,积极地探索从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等方面综合统筹设计.在整个住宅小区的建造过程中并不追求特别先进的技术和产品,而是把重点放在对成熟.实用的住宅技术与产品的集成.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1年获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和谐社会”。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瑞典的成功经验对我们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张鹏 《建筑与环境》2008,(1):173-174
本文以“十一五”规划为背景,通过对上海在“十五”期间进行生态型城市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多角度的探讨了在“十一五”期间上海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实施办法?  相似文献   

14.
以金融街F3办公楼配电系统设计力案例,阐述如何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有效地运用到传统的配电系统设计中。  相似文献   

15.
于立 《国际城市规划》2012,27(3):93-101
为了实现节能减排,中国不少城市将生态域的发展作为城镇发展的战略目标.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成为中国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然而,在中国生态城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在对中国生态城镇调研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论述了中国生态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7个主要的共性问题.作者认为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中国生态城镇在探索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是难免的,尽管存在困惑,但仍然在成长.  相似文献   

16.
杨野 《城市建筑》2014,(30):9-9
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不足。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我国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低碳生态城市的理论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包括: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低碳生态城市的基本特征以及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等.并对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基本特征与规划建设基本原理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张美雁  林国海 《门窗》2014,(8):36-43
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逐步升级,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房屋)越来越受到业内的青睐。近几年来,国家住建部建设科技促进中心与德国能源署合作,按其建造标准,在国内打造该类建设科技示范项目。如秦皇岛市“在水一方”高层居住建筑项目和哈尔滨市“溪树庭院”高层居住建筑项目。这两个示范项目的外保温技术均分别采用了EPS模块外保温粘贴系统和EPS模块外保温现浇混凝土系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业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这两种系统的设计与施工做一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与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北京地区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为基础,从调查结果中选取有代表性的昌平区某地埋管地源热泵供暖改造工程为实例.对该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技术性.经济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陈明明 《中外建筑》2013,(11):55-58
随着资源、气候和环境等问题日益严峻,发展低碳生态城市迫在眉睫。如何将低碳生态规划落实到土地利用及其空间环境的发展上,有效地引导城市实现低碳生态化的开发建设,成为现今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长沙市天心区解放垸的低碳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为例,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层面进行探析,望通过一系列的低碳生态指标来控制、引导城市建设低碳生态化,促进我国城市的低碳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城市-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