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彭一刚先生的《建筑空间组合理论》和克鲁夫特的《建筑理论史:从威特鲁维到现在》为基础性文本,对彭一刚先生与法国古典建筑理论家布隆代尔、迪朗、加代等人的建筑理论进行比较,以追溯其中的异同。本文认为,《建筑空间组合论》的理论来源,与巴黎美术学院和巴黎理工学院时期产生的"布杂"体系的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日本建筑师开始关注自身建筑的地域性与多元文化,其中以桢文彦、原广司等为代表,多位建筑师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对聚落建筑的大量调查研究。文章以人物为线索整理了日本建筑师在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末期间对世界聚落的调查经历,梳理其关于聚落建筑的理论思想,并结合不同建筑师的代表性实践作品,探究日本建筑师在不同时代对聚落建筑的思考与推进。  相似文献   

3.
司徒一凡 《建筑》2009,(8):76-77
中外建筑师以不同目的、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探索中国古典建筑在现代条件下的继承与发展,留存的建筑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被国家或地方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优秀历史建筑。  相似文献   

4.
程超 《建筑师》2010,(3):19-24
本文对现代建筑的经典文本《走向新建筑》的概念结构进行梳理,以阐明该书作者勒柯布西耶的策略和意图。借助该书的出版,柯布西耶以机器时代的造型事件作为证据,完成对学院派古典建筑体系的批判和继承,并提出一种不同于古典建筑体系的空间概念:全景敞视主义。以这种方式,这位现代建筑的先驱者在观念上为新建筑体系的出台做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以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为基础,对比分析中国著名小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造园手法,将西方理性思维的模式语言同中国古典建筑建造手法相对比研究,以模式语言中的模式为框架,对应大观园中的造园意境,探索发现《建筑模式语言》一书中的智慧与中国古典建筑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建筑之悦     
为了增进建筑师之间以及建筑师与建筑业界人士的沟通,《时代建筑》从2007年起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建筑师沙龙,探讨建筑业界的诸多问题。每期一个主题,由一个与会的建筑师作为嘉宾主持人,讨论的成果会在当期《时代建筑》杂志的“建筑师沙龙”栏目中刊出。  相似文献   

7.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以创作富有时代意义、多元融合的诗意建筑而闻名于世。他对于创造性建筑实践有着无止境的追求,这一品质也使他荣获2008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城市建筑》上一期从时代精神与历史文化融合的角度剖析了让·努维尔的建筑创作实践,本期将从技术手段层面进一步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典建筑美学内涵丰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俨然构成了一部"美学进化史",通过探寻古典建筑美学依据及流变,对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具有积极意义。王耘所著《中国建筑美学史》(山西教育出版社)以古代时期为研究脉络、以建筑美学为研究对象,对我国古典建筑美学依据与流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中国建筑美学"意境"进行了诗意解读。现基于本书,对我国建筑美学史进行探索和研究。《中国建筑美学史》一书共分5章内容。第1章,宇宙:先秦时期建筑美学的原型,阐明先秦时期是我国建筑观念的  相似文献   

9.
对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的倚重,是西方建筑理论的重要特征之一。本文从《建筑空间组合论》一书中"以基本的几何形体求统一"这一论题入手,梳理西方建筑理论史中相关论题的发展演变过程,试图以此探讨该书与西方古典建筑理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读书     
《广西土木建筑》2013,(11):87-87
本书尝试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构建一套与西方古典建筑相呼应的建筑比例与尺度规律体系,继承和延续了粱思成等前辈学者将西方经典建筑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并根据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自身特点加以拓展和开创的学术路线,是对应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和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等诸多中西方建筑名著中关于建筑比例与尺度这一经典学术脉络的深入。  相似文献   

11.
《时代建筑》2007,(1):16-117
为了增进建筑师之间以及建筑师与建筑业界人士的沟通《时代建筑》从2007年起每两个月组织一次建筑师沙龙.探讨建筑业界的诸多问题,每期一个主题.由一个与会的建筑师作为嘉宾主持人.讨论的成果会在当期《时代建筑》杂志的“建筑师沙龙”栏目中刊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以《建筑学报》组织的纪念佛光寺发现80周年暨当代建筑师佛光寺考察之行为契机,对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历史构建进行反思,寻求当代中国建筑师历史认知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建筑师们凭借自己的阅读、体验与观察来探索中国建筑思想融入现代建筑创作的具体方式,建筑史学家们在系统的实证研究中力图提供可靠的建筑历史事实和建筑文化价值解释。然而,能否在这两者之间整体性把握中国古典建筑思想的基本特征,从而提供古典建筑思想与现代建筑话语之间交流对话的可能性?基于中国建筑文化解释方法的反思,沿着身体体验与生活经验的路径,我们尝试探索这类可能性,也就是对古典建筑思想给予一种有意义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4.
《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10):117-117
19世纪,德国建筑师辛克尔曾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古典建筑的实质。他指出,古典建筑是完全脱离生活的审美,是为死人而造。但现当主义建筑强调技术、理性,它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克制、冰冷,似乎与人类的情感绝缘,但现代主义并非对建筑唤起情感的重要性视而不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建筑形制源流》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华瑜 《华中建筑》2008,26(3):15-15
提起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制,我们无法一言以蔽之。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悠久,地域广阔。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由干身处环境的不同,行为观念各异,赋予了建筑以丰富的多样性。在建筑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因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各时期建筑亦具有各自时代的主流形制。因此,当我们要描述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制时,  相似文献   

16.
布雷是18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大部分设计作品并未落成,被人们称之为空想建筑师.在古典建筑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他主动探索建筑与光线、自然、美学、象征等因素的关系,以及建筑本质和其设计语言的表达,从而打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使人们重新了解和认识新古典主义,并显示出了超越时代的前瞻性.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建筑哲学和理论的代表和核心人物,布雷的建筑思想对于研究20世纪初期的现代建筑理论有着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五年在同济大学召开了由《时代建筑》主办的上海市建筑创作实践与理论畅谈会会议由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时代建筑》主编罗小未教授,建筑系主任戴复东教授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五十个单位,包括建筑设计、教育、科研等有关专家、学者、教授总建筑师等百余人。会议期间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上海市政府钱学中秘书长到会并讲话。这次会议最大特色是一大批中青年建筑工作者交流了建筑创作实践中的经验与理论方面的探索。带来了三十篇论文。与会代表一致认为上海人才荟萃,这次会议抓住时机,组织上海广大建筑工作者研讨建设中的现实问题以及若干理论问题,以发挥优势,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与会代表还为如何开创建筑创作的新局面提出了许多积极的见解。建筑创新实践与繁荣学术理论,首先必须重视提高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健全建筑法规,加强国内外建筑信息交流。与会代表呼吁应该大力宣传尊重建筑师的创造劳动,开展建筑评论,建议成立上海建筑师协会。有些代表提出城市建筑的发展,如何为改革开放服务,这也是大家较为关心的问题,希望能引起重视。与会者认为通过这次畅谈会,不但可以起到活跃建筑学术研究气氛,而且必将对创作实践起到积极作用。会议开得生动活泼、内容多样,富有成效。会议认为,展望未来,我们上海广大建筑工作者,肩负着更加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应该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建筑学术活动。办好《时代建筑》,不断提高建筑设计与教学水平,为促进建筑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振兴上海为实现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总任务服务。本刊应与会代表,以及广大建筑工作者的要求,现根据会议记录、提纲、录音将代表们的发言与论文摘要或全文发表,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8.
沈彬 《建筑师》2005,(3):120-120
2005年5月14日,“地域&原创“论坛在杭州举办。论坛活动由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师,《世界建筑》杂志主编王路博士主持,主要演讲人为当代中国新锐建筑师张雷、齐欣、吴钢与柳亦春等四人。建筑学术权威杂志《建筑师》主编黄居正、《时代建筑》杂志副主编彭怒、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地域学研究专家单军以及二十多名浙江省内著名建筑师参加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核心力量是在欧美学院派建筑教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通过“布扎”体系的训练, 帕拉第奥式的学院派古典建筑语言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西方文化影响近代中国建筑的印记之一。本文从近代部分受“布扎”教育建筑师的工作出发,探讨学院派和帕拉第奥式的形式语言和方法如何在中国现实中延续和转译,并通过协调不同建筑体系,来适应中国近代中西交融、碰撞的社会状态和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西方建筑完全不同的建筑结构和艺术表现特征。中国古典建筑以榫卯结构为特点,斗拱和飞檐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系统中的核心构件,在中国古典建筑的演进中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特征。斗拱和飞檐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古建筑的代名词,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文章结合其含义、历史演变过程,对它们的实用价值和应用研究进行深入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