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lanning》2018,(2):36-42
基于组织支持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实证考察身份认同、情感承诺与新生代农民工离职意愿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组织支持感对新生代农民工情感承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其离职意愿则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身份认同在组织支持感与新生代农民工情感承诺及离职意愿之间均具有完全中介效应。研究结论揭示了组织支持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心理的内在机理及新生代农民工频繁跳槽的潜在动因。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5)
文章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建立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模型,运用Tobit模型和安徽省微观调查数据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参与意愿较高,实际参与率较低;性别与婚姻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与年龄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没有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意愿概率不仅仅是其经济理性体现,更重要的是其非经济理性行为的体现,这些非经济理性变量对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概率与数量都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3)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工具有相似性,也有不同特征,表现在他们在就业选择方面与第一代农民工有所不同,采用以往传统的激励和管理措施对他们不能达到理想的预期。企业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更新管理手段,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使激励效用最大化。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现有文献和著作,梳理总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征,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激励方面的问题和他们对工作过程关注的因素,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和奥尔德弗的ERG理论,依据已归纳的激励缺陷及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企业留住新生代农民工员工、激励他们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立文  王静  赵士雯 《建筑经济》2021,42(1):116-120
以绿色建筑认证为前因变量,以功能价值和社会价值为中介变量,构建绿色建筑认证-租赁意愿理论模型,研究绿色建筑认证对居民住房租赁意愿的影响.结果 表明,绿色建筑认证对居民住房租赁意愿具有正向影响,对居民感知的功能价值和社会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价值在绿色建筑认证与租赁意愿之间具有中介作用.最后提出绿色建筑发展的相关建议,为有效地发展和推广绿色建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特质?因素理论,梳理关于影响从业者意愿的关键要素,提出影响新生代进入建筑业因素的假设。以 187 份样本数据为基础,从 3 个维度 11 个主要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假设均通过验证,个人、职业、社会 3 个层面的因素对新生代从业意愿均有影响,其中社会因素中的农民工形象、就业政策和职业认可度是影响新生代进入建筑业的最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院校、企业和政府的角度,提出加强对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正面宣传、建立三方互通机制等提高新生代进入建筑业意愿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对建筑农民工的抽样调查结果,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可能影响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各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并对通过卡方检验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属性中的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是否愿意长期从事建筑业工作对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属性中的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职业化程度对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利用对建筑农民工的抽样调查结果,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可能影响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各自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并对通过卡方检验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个人属性中的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是否愿意长期从事建筑业工作对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显著;社会属性中的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职业化程度对建筑农民工市民化意愿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入手开展实际调查,分析了影响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认同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从价值认同、环境保障、职业培训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职业认同的建议和措施,保证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快速扩大,大量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在对广州市新生代建筑农民工现状和企业用工需求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建筑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对新生代建筑农民工的市场发展进行预测。建筑市场未来几年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呈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人数已大幅下降,所占比重还不到老一代农民工的一半,建筑企业聘用新生代农民工将越来越困难。  相似文献   

10.
建筑工人职业流动率较高,建筑工人频繁的职业流动不利于建筑产品供给效率的提高。本文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构建了建设项目组织情境下辱虐管理影响建筑工人流动意愿的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发现,辱虐管理显著正向影响建筑工人的流动意愿,情绪耗竭部分中介辱虐管理和建筑工人流动意愿之间的关系,建筑工人传统性反向调节辱虐管理和建筑工人流动意愿之间的关系以及情绪耗竭的中介效应。建筑工人传统性越高,辱虐管理和建筑工人流动意愿之间的正向联系就越弱,情绪耗竭的中介效应也越弱。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广东省广州市 2017 年 2164 名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数据,对来穗务工人员的个人特征、居住特征以及住房保障需求意愿等因素进行 Logistics 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月收入、来穗务工年长、留穗计划、住房满意度和住房类型六大因素对其保障意愿影响显著。建议以“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为契机,综合考虑不同类型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意愿,设计多元化住房保障产品,并规范租赁市场,整治城中村,发展产权式保障房。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建筑工种安全意识差异和影响因素,在对不同建筑工种进行安全意识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非参数独立样本检验和一元多因素方差分析,对建筑工种的安全意识差异进行测评和对安全意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特殊工种与非特殊工种之间整体安全意识差异显著,特殊工种和非特殊工种内部整体安全意识差异不显著。各影响因素中工作年限、安全教育培训和处罚对建筑工人安全意识有显著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不同工种之间存在的安全意识差异和影响工人安全意识差异的主要原因,能够有针对地性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工人安全意识,减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  相似文献   

13.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但实践中推广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建筑企业对装配式建筑接受意愿不高。因此,在对UTAUT 和IDT 模型整合的基础上,从企业和技术扩散的双重视角构建企业接受意愿及行为的理论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来探究装配式建筑企业接受意愿与接受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兼容扩展性、社会影响、绩效期望、努力期望均对接受意愿存在正向显著影响;感知成本对接受意愿存在负向影响;接受意愿与促成因素对装配式建筑企业接受行为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在此研究基础上,对装配式建筑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筑业作为吸纳外来务工人员的主流产业之一,关于其外来工居住空间的研究却远远滞后于制造业和商贸服务业。因此本文以南京市为例,以房源供给模式为主线,从中遴选工棚型、宿舍型和自租型三类主导居住方式作为典型代表,展开多层面的居住空间比较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改善策略,旨在形成对建筑业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空间的系统认知。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建筑工人参与安全教育主动性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通过对多个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访谈,查阅相关文献,基于行为安全理论、安全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将建筑工人参与安全教育主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识别。划分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选取6 个外因变量,共28 个观测指标,采用Likert 五级量表的形式对建筑工人进行调查,并利用SPSS 和AMOS 软件对回收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及因子分析,建立假设结构方程模型(SEM)并进行修正,得到影响因素对建筑工人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的影响路径系数。结果表明:安全培训质量、安全投入与奖励力度、政府安全监管强度和工人安全素质对工人参与安全教育主动性影响显著。建筑工人应学会提升自身的主动安全素质,企业可以改善安全培训质量,加大安全投入和奖励力度,政府应加强安全监管来提升工人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减少建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系统论、组织论、安全管理理论等理论基础,分别运用 DEMATEL 法计算出 13 个影响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的 主要风险源的中心度、原因度,区别出原因集合和结果集合;应用修正阈值 λ 去除冗余因素,得到 ISM 方法中的初始矩阵 M,最终建立起 ISM 模型。通过 DEMATEL-ISM 综合建模将所有因素按层级结构分为三类,针对每类因素的内部关系、关 键因素提出不安全行为规范措施,通过控制关键影响因素来约束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为提高建筑施工安全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Project‐based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the Austral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work long and irregular hours and experience higher levels of work‐to‐family conflict and burnout than office‐based workers, giving rise to an interest in alternative work schedules as a means of supporting work–life balance. Alternative work schedules were implemented in four case study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Australia. Interventions differed between projects, with two implementing a compressed work week, and the others introducing reduced hours schedules (one of which was optional).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each case study project, using various combinations of focus groups, surveys, interviews and daily diary collection methods. The results were mixed. The compressed work week appears to have been favourably received where it was introduced. However, waged workers still expressed concerns about the impact on their weekly ‘take‐home’ pay. Attempts to reduce work hours by changing from a six‐ to a five‐day schedule (without extending the length of the working day between Monday and Friday) were less favourably received. Waged workers, in particular, did not favour reduced hours schedules. The results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two distinct labour markets operating in the Australian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markedly different responses to alternative work schedules, based upon whether workers are waged or salaried. The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attempts to improve work–life balance must take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dustry's labour markets into consideration in the design of interventions. The impact of alternative work schedules is likely to be moderated by institutional working time regimes with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相似文献   

18.
保障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建筑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梳理农民工培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将农民工培训工作作为工程建设项目一个增列分部工程,将此分部工程纳入工程清单计价和单位工程验收中的新模式,并提出新模式在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验收阶段相应的实施方案;分析增列农民工培训分部工程后的建设工程费用组成、验收方法、成本增加及工期延长等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the global economy, affected by and affecting all dynamics of global competition. However, there seems to have been a limited amount of research conducted on differences between countrie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s culture. Such comparisons are crucial to identify the cultural factors that are likely to influenc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Turkish construction industry at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work goal orientation are compared between selected groups of professionals in the Turkish construction industry. We aim to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work goals of both civil engineers and architects involv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sector in terms of occupation, gender and age, respectively. Hofstede's VSM question form was used to establish cultural profiles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rchitects and civil engineers provide a sample picture of Turkish construction indus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