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甘南藏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一文化区域下不同生产方式为研究视角,把甘南藏区的牧区村落、半农半牧区村落和农区村落根据村落选址情况,划分为牧区山坡型村落、牧区草原型村落、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农区村落五种类型,以五个典型村落分别作为研究案例,通过住户、组团、宗教空间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索,提炼出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外散,牧区草原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外散,半农半牧区河谷型村落为组团外散、整体内聚,半农半牧区山坡型村落为住户外散、整体内聚,农区村落为组团内聚、整体内聚的聚落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2.
张颀  赖筱书  黄琼  张安晓 《室内设计》2023,38(1):141-146
侗族传统聚落在有限的资源与技术条 件下,运用独特的生态自然观,获得宜人居址。 本文以山地隘口、河谷平坝两种不同类型侗族 传统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与数值模拟等 方法,归纳其适应地域气候的规律及经验。研 究表明,山地隘口聚落与河谷平坝聚落选址及 空间布局的气候适应性各有特点。山地隘口聚 落以山地地形为气候适应前提,通过地势高差 调节微气候环境;河谷平坝聚落以“背山面水” 选址作为获得良好聚落方位的前提,通过合理 布局建筑朝向及街巷空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1.村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娘子关地区拥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岩溶泉泉群,丰富的泉水资源成为泉水村落赖以形成的环境与资源基础。娘子关村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两省交界处,南靠海拔850米的绵山,北临绵河河谷,西起娘子关关城,东联河北井陉县境,属西南—东北走向的山地河谷地貌。全村现辖大口、小口及娘子关三个自然村,居民831户,2048人,耕地1062亩(2013年)。现代考古发现证明村落的人类聚居历史可上溯至距今5000-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1])。由于地势险要,自秦汉起,历代均在此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影响山地村落的空间形态为研究范围,选取白果树湾村为研究案例。通过对白果树湾村空间形态的分析,并结合白果树湾村近些年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等方面,找出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力求发现和总结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5.
与城市的独立发展不同,协同效益影响下的村落发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村落通过相互协调,相互协作实现某一既定的目标,进而实现共赢。不同类型的乡村自然生长形态肌理不同,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和规划需求也各不相同。文章以湖北恩施黄泥坝、张高寨两山区村落为例,针对其山地地形特点,充分挖掘其各自特色与发展潜力,通过整合资源,达到村落在产业、设施、用地等方面的协同发展与共赢,探索出一种适合山区村落发展的协同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黔中地区白水河谷地带布依聚落群为例,考察其聚落选址与分布特点,分析其聚落空间构成要素,认为其最终形成了"山-水-林-田-村"的典型山地聚落空间格局;随后,通过类型学方法将该地区聚落分为锥峰、屏山、盆地等不同的空间类型,并总结聚落空间特点,认为白水河流域布依聚落的生成发展背后隐藏着严密的生存逻辑,体现出生存理性。  相似文献   

7.
闽南山地聚落呈现出极具特色的蔓藤式生长的空间格局,传承着农耕文明与宗族文化。该文通过对闽南乡村聚落变迁的过程考察,以漳州长泰县山重村为例,探讨山、水、田等农业生产要素及宗法制度等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格局的变迁过程影响,提出物质文化保护与非物质文化传承并重,政府主导与村民主体并重的传统村落保护与传承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素娟  黄智凯 《山西建筑》2010,36(15):29-30
在对湘南传统聚落外部环境概况、构成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类型学分析法,指出湘南传统村落外部环境由水系、山势、土地、植被四大要素构成,形成平地村落、山地村落、临水村落、临田畴村落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在平原地带已经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各个地区也制订了相关图集和规范,但在山地海绵城市建设还缺少相关经验。四川省的一众城市都是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貌。广元市有着山地河谷类型为主的主城区地势,借由建设海绵城市示范城市为契机打造山地河谷型海绵城市。本文通过梳山理水、结合山地地势,探讨适用于山地城市的径流控制措施,强调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更新、城市公园建设、建设生态护岸等行动结合,从而为全国山地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根据宁镇地区的自然地理及其生态景观环境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区域:山地型、平原型、丘陵型和圩区型,以物质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关联性为主线,在每个地理类型中挑选代表性区域及村落,从不同视角探讨乡村居住空间的形态特征。文章通过横向对比研究,揭露不同地理环境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制约与影响机制,为解读人地关系及乡村空间环境的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新乡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文献查阅等方法,从整体视角对该地区村落空间的构成要素进行剖析,并探讨村落营建中的环境适应性。结果表明:1)村落选址多位于山麓或谷地;2)根据村落位置及街巷形态,可分为之字型、叶脉型、网格型三种类型;3)适应地形的山地建造方式有三种:层叠式、高台式、错层式;4)整体村落环境呈现“林-宅-田-水”四素同构的村落垂直景观模式;5)作为村落空间构成要素的“三生空间”相互关联,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安全、宜居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115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GIS空间分析、空间图示分析法,归纳和总结福建传统村落的形态类型及特征。结果表明:依自然山水环境特征,可以将福建传统村落分为山地型和滨海型两大类;依用地形态,可以分为聚集型和分散型两大类;受自然地理、人文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福建传统村落用地形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赵彬  成伟 《城市建筑》2014,(26):194-194
本文以影响山地村落的空间形态为研究范围,选取白果树湾村为研究案例。通过对白果树湾村空间形态的分析,并结合白果树湾村近些年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等方面,找出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力求发现和总结山地村落空间形态的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山地河谷型城市是在一定地质地理 条件下形成的,城市形态研究可以揭示其发 展过程,为优化城市形态、改善城市环境和 完善城市功能提供重要依据。选取9个典型 山地河谷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以两个典型 平原城市为参照,采用基于标准化变量的空 间句法线段模型对城市形态影响力进行定量 分析。研究发现:与平原城市相比,山地河谷 型城市穿行度略高,但可达性极低,反映该类 型城市以降低整合度来换取较高穿行度的发 展规律;山地河谷型城市前景网络由一条或 两条空间影响力高值轴线构成,但其影响力 较低,且分布范围有限。山地河谷型城市破 碎与分散的形态对城市物质空间具有重要的 影响,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空间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韶关市地处粤、湘、赣三省交界处,大庾、骑田二岭南侧,地势险要;浈、武两江在市区交汇为北江,三江谷地土地肥沃;市区外围天子岭、大塘山等山系蜿蜒,黄岗山、芙蓉山、莲花山等山体以楔状向市区延伸,与外围山系连成一体。城市建于河谷和山间盆地,属典型的山地城市。 20世纪90代  相似文献   

16.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乡村规划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而传统村落是乡村规划中传承自然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从生态文明和地方性的视角进行科学规划。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例,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要素的关联特征,从聚落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视角,发现了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自然要素丰度双聚集、山形水势结构清晰、自然要素叠加关系明显等地方性空间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统村落全域全要素的保护理念和以地方性为依据的“重点连片、次类带状、单一点状”的分类规划路径,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理念下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的规划方法,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云南山地村落由于介入现代建筑而使乡村空间界面形态单一化,以及新建建筑打破原有空间界面导致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与多样性空间消失等问题,本文以云南元阳县新街镇旧城更新项目为切入点,从山地建筑农耕系统与交通系统入手发掘其建筑特征,进一步对云南山地建筑的在地性进行研究,为当今新型村落规划与改造设计中保留原始村落空间特征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当今城市化快速发展,进行城市景观规划的同时,人们也逐渐关注起传统乡村景观的建设,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是我们正面临并需要解决的课题。我国各地有众多传统村落,由于受到历史背景、自然条件、村落格局和当地民俗文化、人们生活习惯的影响,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在多样的地理条件下,乡村景观呈现出不同的景观格局,根据乡村景观地域特征,从研究村落布局的角度出发,将村落景观划分为山地型、平原型、水网型村落三种类型,选取其中两种不同地域类型的村落进行对比分析,从格局上探究两个村落具有的乡村景观特点,协调保护和延续我国的乡村景观的关系,分析乡村景观不同的发展方向,为我国乡村景观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背景下,科学划分特色村镇类 型对促进村镇发展至关重要。明确了徽州特色 村镇的概念内涵和构成要素,建立基于动力—功 能—历史组合划分徽州特色村镇类型的研究思 路,提出“文化构成—核心价值—景观表达”三 维类型划分技术方法。类型划分过程研究突出了 对徽州特色村镇文化核心演变、核心价值形成和 景观意义营造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状态响应 的解析。结合实证对象的地形特征及主导要素, 将徽州特色村镇划分为五类:沿水道商业交通枢 纽型集镇、陆路古道区间转运型集镇、盆地平原 “堨—塘”并用型农业村落、山地“潴水以塘” 型农业村落、盆地宗族聚居型村镇。从空间分布 和景观层积过程对徽州特色村镇特征进行了分 析,并总结了不同类型徽州特色村镇在功能结构 和空间结构方面存在的共性规律。  相似文献   

20.
传统村落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 逐步形成,其凝结历史的记忆、反映文明的进 步。高原山地传统村落不仅承担传承历史文 化、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保育自然生态环 境、传承特殊环境烙印等具有重要价值。以 云南省同乐村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高原山地 复杂的环境特征下、与自然长期适应协调过程 中, 同乐村在村落格局、形态、建筑形式等方 面所体现的地域性特征,旨在科学地维系其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改善人居环境条件、保留 或突出村落特点,为高原山地传统村落可持 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