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行业中设计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与问题的思考,结合中国经济建设给建筑装饰及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发展契机,提出了面对未来挑战的对策与措施,并对走向未来的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取向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能有所推动和促进。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1)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环境设计。在现代环境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内容,既能提高和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使环境设计彰显艺术价值与精神魅力。该文从现代设计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结合教学,探索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环境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和表达,启发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思考现代设计,探寻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3.
高超 《南方建筑》1997,(1):10-10,27
环境艺术(Environmentalart)被称为环境设计(Environmentaldesign)、乃是绿色的艺术与科学,是发展和谐与持久的艺术与科学,建筑艺术属于环境艺术。近年来,当代环境艺术(设计)在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成就。这一成就的取得,是与中国近年来改革开放政策的成功,在建筑学观念、艺术观念的转变同步发展的。中国是世界上环境艺术遗产和环境设计经验、技巧十分丰富的国家,其造园艺术、盆景艺术以及辉煌的古代建筑艺术成就,是当代环境艺术成长的沃土。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于1958年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当时设有“建筑…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就建筑、环境、禅文化等相关概念作了一个初步的阐释;接着概略地分析了中国禅文化的发展和及其与中国古代建筑环境的关系,以及当代建筑建筑环境艺术所面临的挑战;最后着重就中国当代建筑建筑环境艺术如何承传与发扬中国禅文化,设计出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环境艺术等问题提出了个人的看法;进而指出重塑精神家园将也必将是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最终选择。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3)
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产业已经得到政府的鼓励与支持,市场环境明显改善,产业制度逐渐完善,新技术的发展促使艺术设计走上了科技创新之路。国家出台文化支持政策,各高校积极培育高技术创新人才,为企业提供大量劳动力,使得设计作品数量飞速增长,我国逐渐成为世界上艺术设计产品生产大国。但我国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试图剖析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不足,分析艺术科技创新人才的优势,探索中国艺术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结合海峡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规划建筑设计实例,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入手,介绍了项目的总体架构,回顾了建筑内外空间、建筑表现形态、环境设计等创作过程,探索如何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绿色建筑与建筑艺术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历史建筑更新及环境艺术小品内涵的解读,并结合所完成的广东新会茶坑村旧乡府建筑更新改造中环境艺术小品设计实践,从其设置规划、造型特色与具体设计等内容予以探索,以对历史建筑的文化传承与内外环境更新改造中的理论建构与应用实践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筑师》2017,(4)
<正>学院简介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对空间设计教育的探索可追朔到1970年代末,在国内率先将与学院教育同时起步的工艺美术教学转向现代设计教育,并创造了中国现代设计发展进程中的"广美设计现象";2010年广州美术学院将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1986年起始,是国内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之一,2004年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增设建筑学专业)、装饰艺术设计系(1953年起始)和陶瓷艺术设计教研室(1963年起始)整合为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  相似文献   

9.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及培养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休戚相关。为了提高中国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文章调查分析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哈尔滨市部分大型设计、施工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一些大型招聘网站人才需求数据,认为现阶段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训练。  相似文献   

10.
回顾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历程,分析现代建筑业发展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探讨面向未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提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分析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加强专业宣传的重要性,并提出强化专业宣传的方法与途径。论述专业教学理念应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能力培养。阐明将大数据等创新技术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提出利用互联网教学软件解决各课程之间知识点交叉衔接的问题。阐述构建完善的专业实训教学及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提出以毕业设计为抓手,分层次多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建筑类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将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环境与建筑行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分析建筑行业特色的会计人才需求与培养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以沈阳建筑大学为例,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符合建筑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对近5年培养效果的分析,提出了改进建筑特色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清华建筑教育在1946年创建伊始即被赋予了国际化特点,在此后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建筑专业帅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面向世界的建筑学术思想、面向世界的建筑学科发展、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平台和面向世界的英文建筑教育等方面不断拓展,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明确"立足人居环境,探索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  相似文献   

13.
环境设计属于实用艺术,是利用艺术设计方式对建筑空间环境进行整合设计。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环境设计人才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及挑战。培养环境设计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实现创新型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受到我国高校的高度重视。要想实现环境设计人才创新型建设,创新培养模式是首要条件,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服务于应试教育,而随着时代的进步,这种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为了促使环境设计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明确认知创新型人才的主体特质,并对培养模式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代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发展的回顾,面向未来对世纪之交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建筑室内环境设计创作进行探索,以其对有中国文化特色及时代精神的建筑室内空间环境建设能够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不仅承载了人类艺术和审美的发展而且记录了人类建造技术的历史。该文通过探寻中国传统花格艺术的根源,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有关花格的理念,揭示建筑花格的演变历史,并结合信息化时代建筑表皮的设计实践,探索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7,(20)
环境艺术的范畴包括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及室内设计等,它是创造和谐的艺术与科学。环境艺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崛起。该文研究普通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更名,以及南昌大学制定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为背景,探讨制定大土木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版培养方案以培养具有土木建筑基本知识,能在建筑环境与建筑能源领域从事设计、施工、制造、运行、咨询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员为目标,探索开设大土木类专业平台课、第三学期实践课程及特色课程等。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设计理念的转变,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更新,现代室内设计也发生了质的变革。因此,设计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从智能化工作模式下室内装饰设计人才培养的趋势、室内装饰设计教学中智能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室内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及智能化环境下培养的设计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旨在表达智能化环境下我们应该培养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以当前开放性与国际化的中国建筑教育为背景,结合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及建筑学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从国际联合教学、国际短期设计、国际联合培养、国际短期交换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四点支撑、连线发展"国际联合教学模式,并从运行制度、师资团队、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方面提出了对应的运行机制,旨在构建符合开放性与国际化需求的建筑学专业国际联合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20.
周鸣浩 《建筑师》2014,(3):51-63
本文回溯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转型过程中核心概念"环境"一词在建筑话语中兴起的背景,揭示了这一概念的兴起背后所隐含的建筑学本体观念的转变,并通过"风景旅游建筑"、"环境心理一行为"、"环境艺术"、"文脉意识"等四个方面来揭示这种观念上的转变与20世纪80年代的设计实践及学术探索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