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建筑进行审美与品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都能以自己的观点和标准,甚至是难以表达、模糊的标准,对建筑作出判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划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对建筑进行审美与品评,这势必有助于公众对建筑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建筑的鉴赏能力,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繁荣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建筑魂     
1 建筑评论 中国有没有建筑评论界?中国有没有建筑评论家?好象没有。街上有那么多花花样,老百姓碰上了唠叨两句,没有见到行家评论;又好象有,虽然未必成“界”或“家”。外国有专靠评建筑吃饭的,正评也好,歪评也好,言不由衷也好,无事生非也好,建筑界热热闹闹的,大家有饭吃、有事做。中国还是匠人闷干。记得一位大作家谈怎样写文章时说过,第一你一定要有话想说,第二才是怎样说。看来我们可悲之处是对自己精彩的或差劲的都无话可说,或无话也有饭吃;但对外国那几幢房子那几个人,话多得简直有点过剩。有人说中国建  相似文献   

3.
白静 《山西建筑》2001,27(1):6-7
论述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进而说明了传统与创新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创新是推动社会各方面向前发展的动力,任何一种创新所带来的新风格随时间的推移将会成为传统,而这个传统又会被另一个创新所打破,创新与继承成为建筑发展的两条主线,同时或交替地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4.
段敬阳  邓浩 《安徽建筑》2002,9(2):17-19
发展中国家正在极积开展国外先进建筑技术的引进与吸收,以便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然而,伴随着技术转移的深入进行,他们却面临着如下两难选择:(1)如果继续深入开展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本国技术、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伴随着外来技术、文化的传入,本民族或国家的技术、文化将会受到严重冲击,结果很可能使其因产生文化异化而丧失其独立性甚至走向崩溃(德国学者F.拉普和美国学者D.波普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这样的担忧在我国建筑理论界一直存在,从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全国范围的"传统文化特色与建筑现代化"的大讨论,到近些时间关于对法国建筑师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的正反两方的激烈争辩,都能清晰地看到这一点.(2)如果拒斥外来的技术、文化,走本土低技术路线或是机械的"中间技术"路线,结果虽然使本民族或国家的技术、文化保持其独立性,但将会因此导致其封闭而再一次落后,或者是等距离追赶先进国家.上述"两难选择论"和"文化异化论"是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所存在的深层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筑与解构论稿(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六、建筑构图原理恐怕要重写了 解构建筑的种种形象特征表明在后现代主义时兴了一阵以后,西方建筑师界又涌出了新的离经叛道式人物。 在20世纪,离经叛道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传统的角度看,现代主义建筑就是激烈地离经叛道,超越旧规的建筑。20世纪中后期,出来了一种后现代主义浪潮,向传统建筑作了少许的回归(全盘回归是不可能的),杀减了当初那种与传统决绝的锐  相似文献   

6.
环境与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明 《建筑创作》2004,(6):27-29
本文是熊明大师即将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建筑美学纲要》中的一节,本刊提前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王国涛  陈绍山 《中外建筑》2003,(5):50-50,69
建筑形象是通过各种几何形体造型、空间和环境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和一定的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其表现为直接形象。主要特点是:其一是表现艺术。建筑形象主要是各种几何形体,类似抽象雕塑,它缺乏完整的叙事描写的能力,不大可能直接反映具体思想,通过形体与空间的组合,或借助隐喻象征手法,可以赋予建筑以雄伟、华丽、典雅、轻快等艺术气氛和美学意境的目的,间接地表现特定的时代、民族、地区的艺术特征,建筑师个人意识和创作思想。我国古代有“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说法。西方从古希腊起就流传“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观点。可见…  相似文献   

8.
风水—传统建筑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可以说是靠“风水”起家繁衍的,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是最早的有序建设城乡,有规范进行城市规划的国家。从五千年前黄帝陵建设思想,到三千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从宋代的《营造法式》,到清代的《营造则例》以及后代专司建设的“工部”衙门的规约,各地的《县志》都存在一种共同的思想,天人合一。从城市到乡村,从宫殿到民居,从阳宅到阴宅,都存在天地人和合风水优选思想。  相似文献   

9.
刘群 《山西建筑》2007,33(20):28-29
通过对会仙观建筑群总体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及建筑装饰色彩的分析,说明道教建筑是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及建筑形式与道教思想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并为研究古代道教建筑及道教文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首先是一个由托马斯.摩尔虚构出来的岛国的名称,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层的关注,对于建筑师而言更成为创新、探索的代名词。本追溯了乌托邦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发展演变,从而阐述了其推动时代进程的先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最高双峰是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不,是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不,是重建环境与开拓环境……从各方看这山,诸峰近高远低都不同。建筑在此山中,此山也在建筑中么?合二为一,是综合性的建筑环境。它们相反相成,缺一不可。贯通工业时代的欧洲文化,无视精神环境,且认识取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也很片面,使建筑环境观至今残缺肤浅。西方工业时代重物质轻精神,重社会功利轻自然,目前在反思中开始重视环境,但积重难返,仍无视生态之外的自然环境,功利之外的社会环境,特别无视精神环境。建筑学视人的精神生活仅在于观赏建筑样式,极其陈腐。腐草不成莹的美…  相似文献   

12.
隐形建筑的设想 建筑上,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挖穴藏身,筑巢栖息,剥树皮裹体,用遂石取暖,过着原始的公社生活,人们从“栅居”、“茅栅” 的原建筑形态逐渐演化到现在高楼和摩天大楼。  相似文献   

13.
八十年代以来,从文化热带来建筑文化的研究,从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建筑文化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建筑文化的研究不仅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共识,而且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如建筑文化研究的对象、传统建筑文化的源与流、中西建筑文化比较……等等。但从整体研究方面必然还留下一些空白,可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文从如何对城市建筑文化的延续进行研究,以祈在专业与社会各方面得以重视,使城市建筑文化得以宏扬与延续。 优秀的建筑(传统的与现代的)是一个城市、地区文化的结晶、瑰宝与珍品;也往往是体现该地区的历史特点、历史的见证与生命  相似文献   

14.
建筑批评学     
建筑批评学是研究建筑批评的学科 ,也就是元批评 ,是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批评是对建筑以及建筑的创作思想、建筑作品与设计、建造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使用建筑的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的鉴定和评价 ,对建筑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研究、描述、分析、阐释、比较、评价、论证、判断和批判。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 ,客观地、科学地、艺术地和全面地对建筑及其作者———建筑师的价值和品质作出评价。建筑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环境 ,建筑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文化符号。为了建筑和人类自身的进步 ,建筑批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筑批评是对建筑、建筑所…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筑色彩是形成城市建筑美学的主要因素,也是改善城市环境功能的主要手段,它不但对城市建筑物的造型进行装饰,同时又对城市居民心理很有影响。例如,有的颜色可以催眠,有的颜色可以引起食欲,有的颜色令人发怒。心理学研究指出,大自然的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75%,人的精神舒畅,心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 色彩本身并没有温度差,有的色彩之所以会使用人感到暖,而另一些则使人感到冷,这是因为色彩和很多自然现象有一定联系,如橙、黄、红等色彩能使人联想到太阳、火光,给人似乎暖的感觉;绿、蓝、紫等色彩能使人联想到海水、月夜、阴影等,似乎给人以冷的感觉。 在城市建筑中,由于色调不同(冷色或暖色,调和色和对比色),使建筑物之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视觉发生变化,同时也使人产生稳定和轻巧的感觉。建筑物本身着色的好坏,以及它与周围建筑色彩的协调,对城市环境和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美化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我在纽约撰写这篇关于罗西的文章,窗外是一个充满活力、幽默感和神话的世界,仿佛罗西的绘画。窗户特写了这座古老的正在运作的城市,其中充满着并列的和偶然的景象。一些大胆的建筑形式突现其间,奇特而有力的形体充满无穷意味:教堂的钟塔、尖顶的摩天楼、加了灯饰的大钟、圆锥状的屋顶水箱、穹顶、人字山墙和大烟囱,还有悬索桥的钢索和透过云雾朦胧地看到的海港灯塔。它们所具有的普遍的和抽象化的形式,正是罗西的设计所坚持的。 这篇文章来自与罗西合作一项设计的过程中,该项设计将成为纽约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建在苏荷区已有百年历史的一些钢铁结构建筑之间。和罗西的其他作品一样,这一次也引起了争论。罗西的作品令人难以捉摸,但其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是什么使得罗西的作品如此强劲,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能继续拥有自己的地位么?  相似文献   

17.
刘志 《中外建筑》1999,(5):35-35
著名的南海大酒店,座落在深圳蛇口港畔,她是深圳的第一个五星级渡假酒店,也是一座充满古典神秘韵味的现代建筑物。自80年代就屹立在这里,后来,在一衣带水的对岸,又雕塑了女娲补天像与其遥相呼应,在港湾的自然风景线上,给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建筑,作为一种巨大的物质产品,它具有实用的功能性,同时作为一个精神产品,它具有审美的艺术性,这已是早为中外建筑历史所验证的不争的事实。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是按照美的法则来创造一切事物的。而作为社会历史时代文明的综合结晶——建筑来讲,就更是这样。建筑是科技精神和艺术精神的高度结合。建筑艺术是一种永恒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建筑与人     
张屹 《华中建筑》2002,20(2):13-13
建筑有着艺术的外表和空间,它的细节修饰折射人的社会定位和生理、心理需求,并具有非常微妙的情感尺度。而艺术本身,尤以反映人、人性的艺术最动人。人在这样的虚拟镜子里看自已,看世界,感受冲动。艺术要以人的需求为第一,我们经常在荧屏前沉浸于完美的恋人在优雅的建筑及环境中展开的故事,对于建筑而言,这样一幅建筑画场景最能含蓄地给予说明:绿色茂密的树林环绕着一个典雅的别墅,波堤切利《春》中的半裸男女在空中、林间,在明媚的光线里嬉戏。自由、安逸是建筑表达的艺术主题。  相似文献   

20.
从对话与符契谈e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毅刚  袁粤 《新建筑》2001,(6):29-32
e建筑顺应网络时代产生,前卫的e建筑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理解,前卫作品与观众对话的中介是批评界对艺术文本的诠释;对文本的诠释直接影响着前卫作品能否被理解,接受。互联网解构了信息的交互模式,对这种传递方式的认同形成理解e建筑的符契,但是e建筑目前无法取代传统建筑空间,它是网络时代的建筑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