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Planning》2019,(10)
为了研究减阻流体流动参数在弯管内的变化,利用Fluent软件对90°弯管内不同雷诺数下的黏弹性流体和水进行数值模拟。通过网格无关性验证及流动规律变化情况验证了几何模型和FENE-P黏弹性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黏弹性流体取得了一定的减阻效果,减阻率在弯道部分降低且沿程波动;流体减阻率随雷诺数的变化而变化,在临界雷诺数处减阻率最大;2种流体的壁面压力系数沿程减小,弯道部分的压力系数外侧明显高于内侧,其静水压强由外而内逐渐递减;弯道改变了轴向流速分布,外侧减阻流体流速远小于水,内侧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4)
为了研究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减阻效果和减阻机理,利用循环管路系统的方形管道对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氨(OA-12)减阻流体进行了阻力测定试验,并利用粒子成像测速仪(particle imaging velocimeter,PIV)对该减阻流体的湍流流场进行了测量。阻力试验结果表明:OA-12是一种良好的减阻剂,在低雷诺数时就能取得很好的减阻效果,其减阻率会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最大值,而后随雷诺数的增加减阻率迅速下降并趋于稳定。流场分析结果表明:OA-12减阻流体之所以具有减阻效果,是因为它的存在改变了流场内部的涡量、湍流强度、雷诺切应力和平均流速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角形微沟槽壁面的流动减阻问题,应用RNG k-ε湍流模型对近壁处湍流进行描述,研究不同来流速度与雷诺数对微沟槽减阻效果的影响,分析微沟槽壁面与光滑壁面的速度场、湍动能、壁面切应力的特征。结果表明:所设计微沟槽结构减阻率随来流速度及雷诺数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减阻率最大达到10.23%。减阻主要原因为:相对于光滑壁面,微沟槽壁面近壁处形成低流速带,起到缓冲层的作用;微沟槽特殊形状抑制了展向流的发展,且槽谷内部壁面切应力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4.
集中空调水系统减阻流体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实验对CTAC减阻流体在流道中的减阻性能作了测试,分析了温度、浓度、配比变化对流体减阻性能的影响;应用激光相位多普勒测速仪测量了流体的速度场。研究发现,加入减阻剂后流体的减阻率可达67%,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结合实验对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C)减阻流体在流道中减阻性能作了测量,分析了温度、浓度、配比变化对流体减阻性能的影响。同时应用激光相位多普勒测速仪测量了流体的速度场。研究发现,加入减阻剂后流体的减阻率可达67%,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添加剂减阻的国内外研究概况,详细介绍了减阻剂的特性、减阻机理、流场湍动测量、减阻效果对传热的影响及添加剂减阻在集中供热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基体树脂设计思路,通过主要原材料及仪器、涂料配方等制备了内减阻防腐涂料,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即氟碳树脂具有优异的疏水性能,酚醛环氧树脂防腐性能优异,同时固化剂能明显降低涂层减阻率,润滑填料可以明显降低涂层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8)
快速游动的鲨鱼,其皮肤表面布满沿流动方向的沟槽,这种沟槽能够减小鲨鱼游动过程中的阻力。通过仿生技术人们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单一尺度的沟槽结构,如V型、L型、U型等(定义为原始沟槽),并获得了一定的减阻效果。然而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鲨鱼皮肤表面的沟槽并非是单一尺度的。根据这一启发,通过在原始V型沟槽顶部两侧增加小尺度三角形突起,设计了一种二级沟槽表面。利用RNGk-ε湍流模型,对原始V型沟槽和二级沟槽表面进行了流场分析。讨论了在不同雷诺数的情况下,两种沟槽壁面对湍流边界层内速度分布、沟槽壁面切应力及减阻效果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一定雷诺数范围,原始V型沟槽最佳减阻4.6%,二级沟槽结构最佳减阻8.07%,二级沟槽减阻效果明显优于原始V型沟槽。二级沟槽表面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边界层内湍流流动,减小了流体流动的黏性阻力,具有更好的减阻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流体通过变径时的局部阻力,让边界形状与流线最大限度的重合,避免流动过程产生的旋涡消耗能量,从而达到减阻的目的。为了找到流体通过变径时的流线的运动方程,对此提出了一种变径减阻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
横向凹槽表面减阻特性广泛的表现在自然界中,文章阐述了目前已有的几种非光滑表面减阻机理,计算分析了十种不同凹槽管道的阻力,并根据计算结果和仿真速度矢量图分析了不同凹槽管道的减阻特性:凹槽管道减阻主要和来流速度,凹槽内漩涡的丰满度和管道径向的湍流区厚度有关。在一定速度范围内,横向凹槽管道较相同管径的直管道有减阻效果,且减阻率出现先增后减,即存在减阻率最佳速度;管道凹槽内漩涡的丰满度越高,湍流区厚度越小,凹槽管道减阻率越大。  相似文献   

11.
在闭式循环水系统中添加减阻剂能有效减小循环冷却水泵的能耗,但现有研究关于减阻剂对换热的影响认识不足。分析了减阻剂CCTDRA在闭式循环水系统中应用时浓度、雷诺数及进口水温对其减阻率和换热减少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Re=11817、体积分数为0.30%时能取得较大的减阻率及相对较小的换热减少率,在25~55℃进口水温范围内,减阻率为46.37%~48.27%,换热减少率为9.72%~13.76%;但通过加大流速至水泵功耗最大值(82 W)时,换热减少率仍有8.89%~12.34%,表明该减阻剂在水泵不节能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弥补对换热设备的换热影响,此时该减阻剂在闭式循环水系统应用不可行。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圆形微通道中层流流动换热的三维稳态模型,对不同水力直径、不同热流密度、不同雷诺数的圆形硅微通道内单相流动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体流动的Re数、元器件的热流密度及微通道卣径对圆形微通道热沉的流动换热特性有着较大的影响.微通道固体部分最高温度出现在散热器的出口处顶部表面.截面平均Nu数在通道入口段最大,并沿流程逐渐减小,直至达到充分发展时,Nu数趋于定值.微通道整体平均Nu数随Re数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3.
微胶囊相变悬浮液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微胶囊相变悬浮液的研究进展。建立了微胶囊相变悬浮液层流传热特性的实验系统,对其在定热流密度加热条件下的管内层流强迫对流传热特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影响传热强化的主要因素为雷诺数及微胶囊的体积分数,斯蒂芬数的影响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微胶囊相变悬浮液的管内层流强迫对流传热的修正努塞尔数是水的2.5~3.0倍,修正努塞尔数随着雷诺数及微胶囊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试验测试了一种可用于满液式壳管换热器的管外侧强化沸腾和强化冷凝的双效强化传热管.用热阻分离法计算了使用R134a制冷剂时制冷剂侧和水侧的表面传热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在较大的热流密度(大于20 kW/m2)下该管较传统的强化沸腾传热管具有较大的池沸腾表面传热系数;在较大的热流密度(大于15 kW/m2)下较传统的强化冷凝管具有较大的管外冷凝表面传热系数.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外翅管绕流阻力及绕流谱的分析,提出利用翅片的外伸作用对基管进行近体扰流增效减阻的方法。单管的实验研究证实,选用合理的绊条扰流结构,可使环翅管的绕流阻力降低40%,换热增强10%。  相似文献   

16.
以R22为工质,对环形热管换热器在不同充液率和风量下的换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形热管换热器在实验条件下的最佳充液率在70%左右,当充液率一定时,环形热管换热器的换热量随着风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换热量增加的效果随着风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热电制冷器多通道内空气混合对流及耦合换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建立了热电制冷器通风及耦合换热数学和物理模型,模拟计算了不同雷诺数、材料有效导热系数比率、几何参数时各通道的流体流动及温度场分布情况,分析了冷风侧排风、几何参数对通道换热能力的影响,以优化制冷器通风换热风道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8.
对CJJ94-2009《城镇燃气室内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GB50494--2009《城镇燃气技术规范》等标准中关于燃具安装要求的规定进行解读,探讨了燃具的质量及安装场所要求、各种燃具的安装要求。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work, CuO-water nanofluid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nanoparticles (24?nm) and volume concentrations of 0.1% and 0.5% is used. For the computer microprocessor cooling, an aluminium minichannel of dimension (40?×?1?×?3) mm3 is fabricated instead of an aluminium heat sink and a cooling fan. It is shown that the dispersion of nanoparticles into the distilled water has produced a considerable enhancement of the cooling of the minichanne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for Reynolds number ranging from 25 to 800 under a laminar regime. From the experiments, it is found that better heat transfer is achieved when CuO-water nanofluid is used as the working fluid.  相似文献   

20.
根据Motakef和E1-Masri的研究,将墙体分为“干-湿-干”3个区域.以多孔介质传热传质学为基础,将水蒸气冷凝看成是湿源、热源、蒸汽汇,建立起墙体湿区域内、热湿耦合传递方程.通过分析解得到了墙体内冷凝率和液态含湿量的分布曲线以及达到临界含湿量所需的时间.分析结果表明墙体内的冷凝率跟湿区域两侧的温差成正比,最大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