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古建筑中宋式斗栱节点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带有“下昂”。为研究具有这种特征的斗栱节点的受力性能,制作 1∶3.52的缩尺模型试件进行竖向荷载试验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依据宋《营造法式》和实际建筑的 “有昂无梁栿”和“有昂有梁栿”两种类型的宋式斗栱节点模型,设计并制作了以柱头斗栱节点为对象的试验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栌斗始终作为薄弱构件首先破坏;下昂与梁栿虽打断了斗栱节点分层叠加,但其依旧能保持良好的整体性;水平荷载作用下单个斗栱节点的倒三角形构造易发生转动,但加入梁栿后,节点的转动受到约束而发生滑移,此时斗栱表现良好的耗能效果,由此说明斗栱节点良好的抗震性能并非来自单个斗栱节点,而是由其通过相互约束协同工作而产生;底部暗销有较强的锚固作用,斗栱节点水平承载力主要由底部暗销的锚固力和柱与斗栱节点接触面的摩擦力组成。  相似文献   

2.
明清河西走廊建筑具有地方特点的檐下装饰做法是将正常斗栱的斗、升取消,栱、昂以雕花木板取代的“花板代栱”。本文以大量调查实测为基础,主要从轮廓、雕刻和彩画三方面对花板代栱的装饰手法进行探析,并扩展到与花板代栱相关的其他檐下装饰,归纳揭示了河西建筑檐下装饰的手法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田野调查的成果,对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各乡镇现存的十座清代侗族寨门中的“排楼”(斗栱)进行了详细论述。首先根据工匠对其营建方式和外观形象的表达,厘清了其汉、侗语的称谓。再根据其建构逻辑,归纳了“排楼”(斗栱)的三种分件装配次序与榫卯做法,和平面层的三种组织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组件与边柱或高拱柱的搭接关系。在对通道县清代侗族寨门“排楼”(斗栱)作法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讨论了“排楼”(斗栱)在当代发生施工简化、构件标准化的变迁,传统做法面临当代传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斗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学武 《山西建筑》2002,28(6):16-17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闻名于世,而木结构的精髓在斗栱。斗栱是一系列木构件的组合。斗和栱是这一系列构件中最基本的两个。介绍了斗栱的组成、型制以及型制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阐述了斗栱的作用,不仅能提高梁、枋的承载力,还能与梁柱构成一个延性很好的节点,减震消能,而且装饰效果很强。  相似文献   

5.
斜栱发微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有构件。随着中国历代建筑的发展,斗栱门类日益繁多,并存在着地区差异。对某一地区的建筑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斗栱中的斜栱。通过对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古建筑考察,对斜栱的类型与起源,斜栱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古建筑专业学术、技术著作《斗栱》一书即将出版。 《斗栱》一书作者潘德华,1941年生,字皓,号木匠潘,江苏省扬州市人,高级工程师。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部分,也是古建筑艺术形象的组成部分。作者为撰写《斗栱》一书,用了12年时间,对国内遗留下来的著名古建筑及有关书籍,进  相似文献   

7.
侗族斗栱无论是用于鼓楼宝顶,还是风雨桥,都给人以繁复精致的感觉,从外观上与如意斗栱非常相似,但是侗族斗栱是不是属于如意斗栱,是从如意斗栱演化而来,还是由本土创造形成,至今尚无论述。该文首次对这两种相似的檐下形象进行分析和对比,通过建筑实例的佐证,寻找其中演化的轨迹,证明侗族的这种独特斗栱——"蜂窝",最初是借鉴如意斗栱的形象,之后一点点演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8.
斜栱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有构件。随着中国历代建筑的发展,斗栱门类日益繁多,并存在着地区差异。可以说,对某一地区的建筑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斗栱中的斜栱。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斜栱则少有论著。一九八  相似文献   

9.
斗栱尺度设计方法的探讨,一直是建筑技术史研究关注的重点。斗栱尺度关系的特色很大程度上基于其独特的斗栱构成关系,本文以斗栱构成关系这一线索,探讨唐宋斗栱尺度设计的方法和特色,并与日本唐样斗栱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研读斗栱     
本文在探究中国古建筑关键构件"斗栱"的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斗栱的组成和作用,展示了斗栱的主要特征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斗栱(二)     
斗栱是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形制,其功能在承托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凡是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大都带有斗栱。本文介绍了斗栱的构造、斗栱各层构件名称(以五踩斗栱单翘单昂为例)和斗栱操作(以五踩斗栱单翘单昂为例)。  相似文献   

12.
应县木塔斗栱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应县木塔中的代表性斗栱为研究对象,采用实体模型试验方法,确定斗栱传递荷载的机理和抵抗变形的特性,提供适用于构建斗栱简化模型的力学参数。试验研究选取三种典型斗栱:柱头铺作、补间铺作和转角铺作,按照1∶3的比例制作成模型;通过竖向荷载试验,得到斗栱的竖向荷载-竖向变形曲线和材料开裂前的抗压刚度;进行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得到斗栱在竖向荷载和水平低周反复荷载共同作用下的荷载-水平位移曲线和骨架曲线,确定斗栱侧向变形的特征和耗散能量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斗栱的竖向抗压刚度取决于沿轴心连接构件的承压面积以及材料的弹性模量,其失效特征主要为栌斗在剪压状态下的竖向劈裂;斗栱在水平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失效特征表现为泥道栱薄弱内槽面的水平劈裂,斗栱的抗侧移刚度随着竖向荷载的增加而增加,摩擦剪切耗能是斗栱耗散能量的主要方式。图12表5参11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斗栱意匠论的考察方法,立足于设计者视角,首先提出在以佛光寺东大殿为代表的"殿堂"中,斗栱是营造殿堂内部空间的关键要素,斗栱乃至构架的形式设计均存在多种可能性;继而通过比较研究佛光寺东大殿和与之形制相似的中日遗构,解读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栱所体现的设计意匠和运用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4.
斗栱(一)     
斗栱是中国式建筑所特有的构件,其功能是承托上部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地先传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凡是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大都带有斗栱。本文介绍了斗拱的构造、斗栱各层构件名称(以五踩斗栱单翘单昂为例)和斗栱操作(以五踩斗栱单翘单昂为例)。  相似文献   

15.
焦洋 《华中建筑》2010,28(8):177-179
如意斗栱作为斗栱的一个特殊类别其时代久远,分布广泛。自诞生起,就因所起结构作用的差异而产生了多样的形式,该文通过对现存实例的分析,综合众多学者的学术观点,对如意斗栱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其演变形式,进而总结出如意斗栱体现出的深刻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6.
摩尼殿位于河北正定隆兴寺前半部的中轴线上,始建于公元1053年,是一座面阔、进深各七间,四面出抱厦,重檐歇山顶,抱厦山花向前式的建筑。檐下及各榑、枋节点均施用斗栱。摩尼殿外檐斗栱攒数多,构件复杂,损坏较多。因施工场地比较宽阔,摩尼殿斗栱的修配采用了“地上修配法”。本文详细记载摩尼殿修复工程中的实际操作,以及斗栱的修配与安装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古建筑彩画中,斗栱的彩画占很大的比重,是构成建筑物整体彩画的必要组成部分。清式斗栱一般分为混金斗栱、金琢墨斗栱、平金斗栱、墨线斗栱及黄线斗栱数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斗栱的计算模型,进行了斗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研究了斗栱各构件的受力特征,得到了斗栱的P-△曲线,对课题的试验部分进行了验证.其次,在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斗栱中各层构件的位移变化情况,表明斗栱中各层构件的位移在荷载作用下呈线性增长趋势,并且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减小.研究结果希望能够对斗栱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叶诚  许鹏  韩振华 《建筑施工》2023,(12):2444-2447
斗栱是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的代表性构件,具有重要的装饰价值与结构功能。对崇福观唐式斗栱的竖向承载性能与施工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斗栱节点在竖向单调加载时的变形趋势、应力分布与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斗栱节点的整体变形主要是由栌斗受压屈服和下层栱构件的弯曲变形引起,华栱方向构件的应力与变形均大于泥道栱方向,斗栱的竖向荷载-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变刚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斗栱竖向刚度计算模型,并结合崇福观木结构建筑的施工经验,总结唐式斗栱的现场施工工艺,为古建筑木结构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清式斗栱彩画设色上体现出自身的特点。平身科部位的各攒斗栱青绿两色在斗与翘昂上互相间隔变化,设色一律以大坐斗和其它各升斗以兰色为准,而翘昂则一律以绿色为准,清式柱头科斗栱常将桃尖梁头(彩画称道僧帽)与斗栱同时考虑,在设色上也按翘昂色定色,一律为绿色。角科斗栱的处理方法与柱头科基本相同。溜金斗栱在彩画中又称琵琶斗栱,是由它的内侧部分形状决定的,彩画形制也较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