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江阴市南门风貌区规划设计实践中的古街道保护设计为例,探索城市化进程中的建筑遗存保护方法.试图从城市意象出发,总结一种整体性的、适合于江南中小城市建筑记忆延续和城市快速发展两方面的保护方法--城市空间历史形态的结构性保护.  相似文献   

2.
王农 《中外建筑》2014,(9):80-81
城市与建筑的关系是建筑的组成部分。结合西安城市空间的历史演进及当下西安城市空间及其建筑形态特色的关联性描述,探讨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为城市的认知、保护与发展及建筑设计思考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建筑不仅记载了城市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继续记载着今天城市的发展信息。本文以汉口原租界建筑为例,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相应措施,即建筑内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保护与更新、城市整体环境的整治。  相似文献   

4.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地下空间资源的充分开发不仅能够增加城市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空间容量,还能够最有效的保护历史街区和地段、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进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扩大城市地面公共空间的分布区域,提升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地段的空间品质,消除城市矛盾。  相似文献   

5.
通过类型化研究,有效识别历史建筑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进而形成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利用对策,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至关重要。基于城市整体性视角,本文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市为例,提出了西安历史建筑分类标准体系,并根据历史建筑分类,探讨了历史建筑与现代城市空间的融合机制及保护监督机制。基于城市整体性视角,建立时空演进的动态思维,对于历史建筑的分类和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在保护历史的同时,要坚持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激发城市活力和创新力,建构可持续的城市文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门窗》2013,(12)
本文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探讨历史建筑保护问题,从我国历史建筑的价值、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保护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鉴证,是城市精神的物质载体,引导人们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在历史建筑保护的同时,实现城市发展、创造城市价值。  相似文献   

7.
保护与复兴是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的首要前提,而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应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多进穿堂式的平面布局形成的小空间格局、传统的街巷脉络是南京古城城市空间的精髓所在,是古城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尺度关系、清晰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围合,在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复兴中需要着力传承。对于传统的建筑的保护,南京城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很多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的历史城厢地区的保护和发展遇到挑战与冲击。本文结合国际理论与本土实践,从整体性的设计视角谋划历史城厢地区的未来空间模式,并以潍坊龟蛇城厢为例,综合运用数字技术方法和多种城市设计手法:包括建构城市中心体系和城市空间原型模式、运用数字历史地图构建历史城厢历史遗产系统保护网络,及经由物理环境分析、为街区活化和既有建筑改造提供依据等,深度挖掘了潍坊历史城厢地区的传统空间价值,进而探索了历史城厢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城市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民居建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不仅延续了城市文化特色,还为城市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该文将"共生"的思想引入到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尝试从人文生态学的角度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内涵做出解读,并结合沈阳市老城区传统民居易地迁建保护这一工程实践,从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空间与功能的适应、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的契合三方面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共生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中心可建造空间越来越局促,而城市中心往往保留着大量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甚至是文物保护建筑,在满足城市开发和发展的同时,如何做好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是重中之重。以上海地区为例,针对邻近历史保护建筑开挖基坑的案例,探讨对保护建筑加固、基坑围护设计、施工方案优化等方面的技术,通过预应力静压桩加固、MJS、轴力自动补偿系统钢支撑、合理分区开挖、加强监测等技术措施,在顺利完成基坑施工的同时,保证了历史保护建筑的安全,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龙宏 《室内设计》2013,28(5):23-28
人居环境空间艺术涉及建筑学和美术学两大学科领域,因此,“空间环境”与“空间艺术”是理解城市空间艺术的关键,而“空间”则是概念的起点或元概念。本文有意强调以往空间概念所忽略的虚拟想象空间,即“意象”或“意境”空间,通过对“空间”概念的界定以及在不同语境下对空间构成的阐释,力图建立起山地人居环境这一特定空间艺术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2.
对于校园空间整体空间环境而言,连接空间的设计显得十分重要。连接空间穿梭、渗透于建筑内外空间,使校园空间连续有序,是整体校园空间环境中能有效促进形成师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空间诱因,它不仅仅只是一个物态的空间,更是学习与交往的场所;使校园空间由局部走向整体,由封闭走向开放,同时也增加校园空间开放性、秩序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蔡良娃  曾坚  曾鹏 《新建筑》2006,(3):76-80
信息时代的建筑空间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实体空间的界限,形成了物理空间与数字化空间、物质实体与虚拟建构之间共同存在的状态,使信息时代建筑的审美时空观拓展为一种虚实共存的新领域。电脑所赋予的空间虚拟能力使建筑空间很容易被实施切割、扭曲、滑动、重叠等操作,信息时代建筑空间建构达到空前复杂和自由。通过对先锋建筑师空间形体生成案例的分析,总结了信息时代建筑空间形体生成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4.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良好的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前提。该文试图从场所精神这一本质出发,将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分为街道式空间、广厅式空间和院落式空间三类,并从场所精神理论的核心思想“空间”和“特性”这两方面对其进行诠释,以期对这类混合开发、有巨构形态特征的建筑的公共空间场所精神的实现寻求方案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5.
高校图书馆建筑中的交往空间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图书馆的空间环境正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交往空间作为一种积极的空间元素 ,起到了改善图书馆整体空间环境的作用 ,越来越体现出其价值 .阐述了高校图书馆中交往空间存在的意义及其特征 ;归纳总结了高校图书馆交往空间设计中常用的几种手法 :结合交通空间形成交往空间、结合主要功能空间形成相对独立的交往空间、结合空间形态处理形成灵活的交往空间 ;并结合具体实例加以研究 ,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的交往空间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李广斌  王传海 《规划师》2012,28(4):110-114
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驱动机制进行剖析可知,空间生产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动力。根据空间生产的动力,将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划分为乡村自主、市场推动和政府主导三个阶段。而乡村空间生产的内容也由"工业空间生产"向"居住空间生产"转变。针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面临的多重危机,规划应以"人"的尺度审视、设计空间,并以民主形式推动、实现乡村空间的自我管理,以期减小空间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城市空间集聚趋势显化 ,如何合理利用本地区的地下空间显得非常重要。本文阐述了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基本思想 ,主要运用关联耦合分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论述了地下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耦合渗透关系 ,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开发的拓扑关系 ,以及地下空间开发的效益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下空间学”学科体系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论述建立和完善地下空间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地下空间学”的概念;简要论述地下空间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任务和学科体系,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地下空间学是将“地下空间”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方法以及工程技术和环境艺术的综...  相似文献   

19.
唐丽  张建辉 《华中建筑》2012,30(6):179-182
文章针对一些大型商业建筑内外空间缺乏联系的现状,提出借鉴我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的特点,进行内外空间整体性设计的观点。然后简要阐述中国园林建筑内外空间的匀质性和模糊性特征。最后通过空间界面和空间同构两大方面的深入分析,得出大型商业建筑内外空间在空间功能、空间形态和空间意义不同层面的整体性设计策略,以期使现代大型商业建筑空间环境做到物质、精神和生态文明的统一,体现出更多的人文精神关怀。  相似文献   

20.
张运吉  朴永吉 《中国园林》2012,28(5):104-108
绿地吸引力及其影响因素的解析对提高绿地的使用效率和有效管理绿地均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济南市和泰安市8块绿地的3 633个调查数据,从绿地规模、离绿地距离、绿地满意度、访问绿地的理由角度探讨了绿地吸引力的代表性内容即绿地使用频率.绿地使用频率与绿地规模、绿地满意度无关,与离绿地距离、访问绿地理由有关,上述4个角度进一步分析得出绿地使用频率与绿地的质量有关.离绿地距离和绿地的质量是影响绿地使用频率的因素.这些结论适用于同类型公园比较,比如城市综合公园.应引起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注意并在旧城改造中考虑适宜的绿地密度,同时考虑现有绿地质量的改善,以便提高使用绿地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