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Planning》2020,(3)
作为面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机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之一。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发展、其前行也需要人才作为基础、作为前行的动力,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探究高等职业教育和中小企业的合作之路,寻求共赢之道,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中,笔者就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希望可以为相关主体提供有益思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126-127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对于增加就业、社会稳定、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完善中国的产业结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中小企业在开展对外贸易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困境,主要表现为合作方式短视化、管理制度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和自主品牌欠缺,商品结构不合理等四个方面。针对此,笔者提出了中小企业开展对外贸易的具体路径:合作方式战略化、完善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打造自主品牌,完善商品结构。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4)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面临着诸多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人才战略是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分析目前中小企业人才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建立正确的人才战略是企业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4)
本文对高职院校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等方面,阐述了校企文化的融合与对接是全面实现高职教育、企业效益、人才培育的关键环节。探索了校企合作、教育创新的一体化背景下,以企业、学校、政府、就业为主导模式的高职教育、企业效益、人才培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文化渗透和交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5)
近年来,校企合作的现象越来越多。校企合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方面,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能让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更有利于学校就业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学校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加丰厚的利润。在此背景下,我国大学艺术设计教育顺应校企合作的时代潮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期培养出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该文总结、归纳了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31)
专业硕士教育相对于学术硕士培养最大的特色是培养出适应于社会和企业的应用型创新研究生人才。本文研究了校企合作"定制式"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实现了了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合作,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对研究生教育以及高校发展都有着重要及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14)
高职教育在为社会输送职业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因此要充分重视探索校企合作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包括企业配合、校企联合及校企实体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化对策,包括优化高职院校办学方针及优化企业参与过程。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7)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的增多,以及今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与交往,面向东盟的人才需求量将不断扩大。2015年,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会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滇西,凭借独特的地缘优势,依托高校、当地企业、行业和中职学校的通力合作,在云南—东盟小语种应用技术型人才联合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0)
校企合作是指在职业教育中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质量的需要而进行的可以效仿企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校企共建、项目驱动、双证培养、定向培养等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的发展,推动了学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0)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了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良性发展,应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协调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积极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另外,企业应充分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1.
EoCM是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专门为中小企业研制的环境管理工具,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组织管理效益。中德合作《浙江省企业环保咨询》支持的浙江省2004年EoCM示范项目成功实践表明:EoCM可以作为清洁生产审核的一种工具,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企业实施EoCM实现了“三赢”,而且还得到了5%的劳动场所改善和5%的产品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2.
王涛  孟丽岩 《山西建筑》2012,38(28):260-261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要求,进一步探索学校和企业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别阐述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形式、实施的方法及其对提高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指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理论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相结合,能够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钟卓夫 《山西建筑》2009,35(30):204-205
结合实践经验,就中小型设计院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指出中小型设计院需要管理体制观念、人才管理观念、管理层决策观念、管理层营销策略等几方面的创新,阐述了目前中小型设计院管理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强化企业素质。  相似文献   

14.
徐朝晖  徐炜 《山西建筑》2002,28(5):118-119
论述了中小企业面对入世的机遇与挑战及面对挑战应采取的对策,指出只有加强对世贸组织规则的学习,强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走科技进步之路,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5.
实践教育是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深化教育改革、破解当前实践教育困境,对企业参与专业教育的机制研究十分必要。通过分析我国规划企业参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并展开国内外对比研究发现,中英美企业参与专业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相似,但英美两国在成熟度和深入度方面更优。而我国在企业积极性、政府推动力、行业组织话语权、学校课程体系等方面存在一定不足。针对这些问题,从整体层面提出了政府激励保障、行业组织引导、校企联合培养等优化策略与多主体协同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6.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以中国铁路建设"走出去"为契机,重点面向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充分发挥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的人才培养优势,开展铁路工程国际化教育研究。创建铁路工程国际化教育体系,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打造铁路工程教育共同体,推动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中南大学与国家政府部门和大型建筑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育人;助推中国铁路标准的国际认可,以人才培养为平台推动中国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邓小泉 《山西建筑》2012,38(7):284-286
结合非洲实际情况,阐述了研究物资采购管理对于非洲道路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意义,结合目前非洲道路工程中物资采购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指导实践,使国内施工企业在非洲道路工程项目中创造更多利润。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等学校产教协同育人改革中,普遍存在企业积极性不高、外部资源导入不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为适应行业发展变革,构建产教融合下的协同育人机制,重庆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基于三螺旋理论,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系统整合课程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三链”,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逐步探索并实践了“全程、深度、共赢”的校企合作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企业全程深度参与的“四大通道”“七维一体”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共建教学平台、企业资源导入与共享等具体途径,为国内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范例。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新兴学科,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与企业需求脱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通过校企联合设立研究所、实验室、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等措施,利用高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工程项目建立人才孵化池,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从高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需求出发,提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可进入实践基地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企业员工可通过网络平台补充理论知识,实现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双赢的目的。文章分别从高校和企业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对高校教学改革和企业长期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提出建筑企业管理信息化应当有明确的定位、可操作性的规划或计划、重视人才的对策,归纳了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解决的模式和方法,说明了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开发中应当以企业基础信息编码规范为基础、以项目管理为重点、以财务资金管理为核心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