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Planning》2019,(12)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其目标是培养社会特定专业领域所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实习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其建设成效是实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针对目前高校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中存在的基地数量不足、双导师队伍欠缺、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从"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双导师队伍建设、基地管理模式、建立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8)
高校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落实双导师制应重点建设以下要素:导师的观念和能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体现专硕特点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有利于双导师制运行的机制等。高校应采取符合不同专业特点的运行模式,如以实践基地为依托的联合培养模式、以灵活组合为特点的导师组模式、以分类为方式的导师转型模式等。  相似文献   

3.
正地方高校培养的全日制艺术硕士,作为艺术类最高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校企合作为手段,分析了校企合作在地方高校全日制艺术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价值。就校企合作在地方高校全日制艺术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形式进行剖析。并提出校企合作在地方高校全日制艺术硕士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完善途径。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1)
对工程硕士的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不是高校擅长的,校企合作培养是较好的培养模式。为了在校企合作培养中进行有效管理、考核,提高培养质量,对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的两个案例进行了研究,根据实际案例效果分析,对建立合作培养制度、合作企业、企业导师的筛选、合作培养内容等提出了建议。研究结论对改进工程硕士校企合作培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8)
本文基于校企合作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出发提出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必要性,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学生基本素质、导师团队水平与合作企业水平、产学研对接平台及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动态匹配方面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最后提出评价体系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校企合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为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1)
本文主要总结了目前国内各大学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方法,阐述太原科技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全日制研究生的双导师负责机制下的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工作站管理制度、双导师制、课题组的组建和选题、进站研究生的实习安排和管理、工作和生活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针对其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
通过对重庆市109名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进行实证调查,从微观上获取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对高校既有培养模式的认知与评价。研究发现,受到培养模式传统理念的桎梏、双导师制衔接环节的断裂、理论课程体系设置的倚重、专业实践教育体系的缺失等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为此,本文从理论和实务角度探讨全日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路径依赖,以期为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还存在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没有显著培养区分、导师职业性素养缺失、重学术性培养轻实践性培养、缺乏有效评价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为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职业性与学术性统一的原则,通过培养管理实践,搭建校企协同育人的研究生联合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育提供平台;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打造高水平、稳定的企事业单位导师团队,为研究生的职业性培养提供基本条件;拓展学生专业实践训练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能力;构建职业性与学术性统一的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性教育落到实处,以期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培养,进而推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7)
本文根据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针对当前教育环节存在的问题和纰漏,提出了课程设置合理、管理制度规范、评价体系完善并结合校企合作实践平台的新的培养模式,旨在提升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认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7)
校外导师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之一。项目组通过问卷调研及现场访谈的研究方式,从校外导师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日常指导方式与频率、学业教育与实践环节指导、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等方面,分析了校外导师制作用发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提升校外导师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总结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10多年来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经验,找出应用型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影响因素,探索如何通过本校、其他高校和企业三方共建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评价体系,同时提出可供其他高校参考的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2.
吴健梅  张伶伶  林丽智 《华中建筑》2007,25(12):162-164
本文分析了建筑教育中研究型学习的历史与现状,结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近几年来的教改实践,阐述了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和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符合“通才教育”培养目标,对于工科研究生掌握项目管理与项目评价的知识十分必要。以哈尔滨工业大学面向工科研究生开设的《项目管理与评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为例,从该课程的特点着手,对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剖析,运用知识嫁接学说探索为非管理类研究生开设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从而对工科研究生的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有利于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从培养定位、培养平台和学制探索等角度全面介绍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清华的研究生建筑教育以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思想,形成了强调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育体系;硕士培养定位"以专业型为主,研究型为辅,兼顾职业型"、博士培养定位则突出"理论型",鼓励学生关注当前中国建筑领域和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并对本、硕贯通六年培养学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立足工科,借助建筑学院一级学科群资源,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调整中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反思专业核心价值,明晰本科教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思路,突出专业教学核心线索,不断优化具有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探索基于“卓越景观师”培养的本科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需求,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尤为关键。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近10年来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及培养模式分析,并在培养年限、课程设置和生师比例等方面与其他几所典型高校相比较,提出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建议。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应分类培养,从课程设置、培养年限与考核要求等方面做到真正有所区分;优化课程设置,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继续加强过程管理,完善相应制度,做到导师与学生互相督促,并实行末位淘汰制度。  相似文献   

17.
2012年3月3日,日本造园学会发布了《环境·造园类专业研究生院评价基准》。首先,本文从概述和内容等方面对该基准进行了介绍;其次,对评价基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最后,结合我国“风景园林硕士教育”的现状,借鉴日本造园学会发布的《环境·造园类专业研究生院评价基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设定、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生的支援等四个方面的建议,期待为我国的风景园林硕士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筑结构作为建筑学、土木工程学等专业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一直以来侧重以工科思维向学生传授结构概念及原理,而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史则是结合历史学展示其动态发展的过程,不仅涵盖了不同类型结构基本原理的讲解,还涉及材料选用、发明创造、历史人物、体系构建、地域文化等多重视角的深入解读。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与科学研究所近年来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建筑技术发展史课程为契机,在建筑结构技术发展史课程相关教学探索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学科知识,梳理建筑结构技术发展的脉络,以期为高校建筑学专业结构课程教学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为建筑技术发展史系列教学体系建设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建立立足于中国特色的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基于多指标的课程体系综合评价系统,最后利用该评价系统对哈尔滨工业大学道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了优势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交通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迫切需要以“两新一重”为指导,以适应新时代智慧交通发展要求。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应紧密贴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鼓励交通运输工程各二级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推进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系统性改革。以现行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从行业和高校两个角度出发,围绕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四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交通基础设施方向研究生应具备的四项核心能力:知识迭代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适应能力。针对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特点,紧扣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以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学科交叉为主要措施;以支撑培养体系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以管理办法、导师团队、实践平台为坚实后盾,保障改革措施能够切实落地。“三支撑”与“三保障”互相有机联系,共同致力于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了智慧交通基础设施交叉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际探索案例为依托,介绍了该案例在国际教育、学科交叉和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系列成效,指出了培养模式探索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智慧交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