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楠  魏晓芳 《小城镇建设》2013,(10):90-97,104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空间环境品质的有效保护、提升与更新对于体现山地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价值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提出空间环境品质影响要素的分析是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的关键所在;并根据现今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现状问题,找出具有针对性的主导影响要素,将其进行归纳与整理,尝试建立一套关于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品质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最后重点根据重庆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各类影响要素的品质综合整治方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力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动力已成共识。由于传统城市规划体系在社区层面的长期缺位,社区空间的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充分识别与系统利用,随着快速推进的城市更新行动呈现"表象营造"状态而有逐渐丧失社区整体价值与内在深层结构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传承之势。文章在作者2010年提出的"城市空间文化结构"概念基础上,结合十年社区实践,进一步建构"城市社区空间文化结构"基本概念,同时建立"社区空间文化要素一社区空间文化场景单元—社区空间文化结构"的解析框架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并以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街道为例探讨社区空间文化结构思想在社区更新规划中的运用,以期丰富和深化中国城市社区更新规划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线性空间是山地城市社区重要而独特的空间资产。文章以重庆市渝中区张家花园社区为例,遵循"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念,梳理了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中的物质、社会、人力和文化四类资产特征,从空间和治理两个层面探究社区线性空间资产挖掘激活和社区力培育的微更新路径。基于社区资产的山地城市社区线性空间微更新应注重社区赋能、衔接延续和公共参与,要充分认识政府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山地城市社区自身的资源禀赋,特别是山地城市社区的线性空间特色和历史人文积淀,积极搭建跨部门跨学科的、多方整合、协作的公共参与平台,需要不断反思规划师在社区更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山地高密度空间是城市热环境研究中一类特殊的空间形态,具有空间建设密度高、地域条件复杂、社会活动强度高等特征。对城市热环境评价方法进行梳理与回顾,从城市微气候、空间形态、山地地形地貌、社会活动强度四个方面对山地高密度城市热环境的影响机制进行讨论,提出通过增设通风廊道、营造山水化蓝绿空间和强化高密度合理开发等设计策略协调作用,提升山地高密度城市热环境品质,营造舒适的山地城市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5.
有特色的城市形态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承载,在强调发展质量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的精细化与再提升具有巨大潜力。文章通过分析水利文明与城市发展的交互过程,以及人工水道的价值探索,认为水道系统的梳理与营造、依托水系统的空间形态品质提升可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等多元价值的增长。在城市开发、旧城更新中应充分注意利用水的要素,通过还原历史水系或创造人工水道、优化滨水系统等方法生成具有整体性、连续性的城市视觉意象与水系功能结构。水道与城市的良好融合,既需要设计方法的梳理,还需要城市设计范式的完善,特别是城市设计、水利工程、景观系统的综合统筹。  相似文献   

6.
城市形态学是城市空间品质研究的基础,城市空间的平面形态是城市形态学的研究核心。文中以城市平面形态为研究主体,从历史发展的视角,探究城市形态学中对于平面形态研究的内容与线索。文中将平面形态研究时期划分为认知与分类、解构与演化、交流与融合3个阶段。通过梳理每一阶段的研究内容与特征,得出形态研究维度立体化、形态研究要素系统化和形态研究方法科学化的发展特征,进而对当前我国城市空间的平面形态研究提出解构形态要素、融入历史因素、构建时空框架的借鉴要点。  相似文献   

7.
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途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空间特色指的是一座城市的物化环境形式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空间个性特征,其规划任务是通过对城市特色资源的挖掘和提炼,以城市整体的物质空间美学个性作为规划导向,建构良好且独具特色的城市空间格局形态和形体空间环境。本文阐述了城市空间特色的技术框架和研究范围,提出以魅力模型的方法构建城市空间特色的结构;以特色要素比较矩阵的方法,从不同尺度探求城市空间不可复制性的独特价值;以历史地图解析的技术挖掘与追溯隐含在历史文脉中的空间特色根植性;以多因子叠合的方法探寻现状城市空间特色要素;以特色资源分级评价技术精确划分特色要素等级;以管理单元导则的编制引导城市特色空间的建设控制。据此可明确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基础分析、特色评价、空间梳理、规划调控和导则编制途径,初步建立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的工作方法,并可使之进一步拓展和调整,以适应不同城市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朱捷  汪子茗 《中国园林》2021,37(3):38-43
中国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阶段,如何提升城市品质已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热点议题。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是城市复合空间系统中最主要的子系统之一,体现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文化表达、形象展示、社会交往和身心健康等综合空间价值,是提升城市活力、品位和魅力的重要抓手。针对城市品质提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剖析开放空间影响城市品质的作用机制与研究优势;在总结山地城市开放空间显著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以开放空间为架构的城市品质提升研究方法及实施途径;引导城市空间沿着生态系统稳定、游憩活动丰富、文化魅力彰显的方向持续更新,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魏方 《新建筑》2016,(4):114-119
当代社会容纳着多种文化形态,这些文化相互融合并产生细小的文化层面,这其中的亚社会文化载体具有空间独特性、地域性与交融性。伴随着城市改造与发展,其空间结构、公众认知、场所认同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以北京的回族社区牛街为例,研究其基于自身民族行为而形成的社区公共空间结构特征与要素特征,通过实地调研与内容分析法等方式,对牛街社区公共空间的公众认知情况进行量化的探索,并对各空间要素的认知特征与其间相关性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各社群对城市中回族社区这一亚社会文化公共空间的认知现状。  相似文献   

10.
朱骁  章飙 《中国园林》2020,36(4):88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之一。以物理环境的单一维度转向以多元要素综合研究为基础,并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多源物理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古荥大运河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深度介入,据此可建立基于城市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物理环境优化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升与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1.
始建于德占时期的青岛历史城区道路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形态,结合滨海山地的地理特性,促成了街道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富有高差变化的界面.基于历史图像和文献史料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在德制规划影响下的城市分区与街道“密路网”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动态对景”街道类型以及借“城市地景”形成的特色街道空间等方面的街道空间品质建构.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代青岛历史街道空间的品质提升实践提供思路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刘骏  蓝梦雪 《风景园林》2021,28(1):104-111
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山地城市特殊的用地条件对发挥社区体育公园效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准确认识用地条件的特殊性,理清其与市民使用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能有效指导和快速推进实践,实现以人为核心、塑造特色的城市建设目标。以近2年重庆市建设并投入使用的24个社区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性观察、问卷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得到研究结果:1)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用地具有可达性较高、规模整体偏小、平面形状不规则、空间形态丰富多变等特征;2)使用人群覆盖广、山地活动少、使用频率和满意度高;3)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山地地形可成为活动设置的有利因素。同时,提出山地城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可推广借鉴的结论:1)针对用地条件特殊性,以科学性评价保障公园场地选择的合理性;2)遵循低影响建设策略,以活动契合用地条件实现建设与保护的双赢;3)突破场地条件限制,以空间复合使用达成品质提升的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通过城市规划的方法延续城市文脉、表达城市特征和属性,进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以"长江之城"安徽马鞍山当涂老城为例,从古城区域历史文化空间脉络梳理、网络构建、现代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基于历史环境资源化的空间认知、保护及利用的系统方法。强调发掘与利用城乡历史环境中"文化-空间"要素作为提升生活环境品质的科学途径,这一研究对我国城乡历史环境中规划设计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晖  曹朔  陈宇 《风景园林》2021,28(6):70-75
城市中小尺度绿色空间的生境质量与其连通性结构对于促进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影响。中国社区生活圈服务影响下的城市绿地建设,形成了具有一定典型性、重复性的绿色空间格局。探讨城市绿色空间构成的最小样方及其生境要素与形态结构是提升城市生态品质与绿地规划设计的重要途径。基于西北地区城市场地生境营造与地被植物群落设计的基础性成果,以西安城市新旧城区绿色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研究—地理信息解译—现场调查—聚类分析的研究路径,提出“2 km×2 km”的城市街区绿色空间生境网络的基本尺度样方及4种典型模式,即单核心放射型、多核心散布型、廊道穿越型、散点分布型,并分析了样方的形态、要素与空间格局的耦合关系,初步探究提升样方体系中绿色空间生境网络构建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出现的城市特色危机和千城一面的严重现实问题,分析研究了好的城市空间形态和品质的基本要素及标准,讨论和重新思考了城市设计的目标、原则与核心价值,最后从实际操作层面,就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提出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城市肌理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多种信息建筑技术,包括GIS技术、空间句法、参数化技术、数理分析模型、视觉追踪技术、商业智能技术等,提出一种将信息建筑技术应用于城市研究与设计的方法。论文在梳理、研究相关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将城市肌理分为不同层面的形态类型: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并结合汉口沿江片区案例,通过建立信息建筑技术为基础的分析框架对不同层面的城市肌理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特征描述参数、计量算法以及空间图解分析模型,结合数据可视化技术对城市肌理的特征属性进行了解析,在此基础上对城市肌理的拓扑结构、几何形态、空间属性、空间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对城市肌理进行解读和评价,揭示潜在的形态规律。本研究构建了一套定量分析框架用以对城市肌理的复杂空间形态进行多维度分析,为提高空间环境的品质提供科学准确的判断依据,为城市设计过程提供科学化的技术支持,对于切实推进科学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城市肌理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总结城市肌理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城市肌理的形态要素将其分解为不同的肌理形态分析单元,对街巷系统、街区肌理单元、建筑斑块肌理单元、空间肌理单元进行多维度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包括以下几点:1)利用空间句法对汉口沿江片区的街巷拓扑结构进行了研究,基于城区、街区、邻里3个结构层级,对街巷系统的整合度、穿行度、路网密度以及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量化分析,基于参数化分析方法计算了整合度和穿行度的Ht指数,对街巷系统的潜在结构活力进行了进一步解析,探明了该区域在不同层级的潜在核心地段,探明了街巷系统中城市公共生活与邻里社区活动所对应的空间属性和分布情况。2)通过构建街区肌理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体系,对多个几何形态指标的概念、计量方式、作用进行了详细说明,对街区肌理单元的形态、质地、强度进行比较全面的量化描述和比较。分析了街区肌理单元在不同形态指标上的数据分布、变异程度、集中趋势、极值区间,对代表性的街区肌理单元和原五国租界区范围内的肌理形态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了街区肌理单元的几何形态指标相关矩阵,在此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对冗余指标进行降维,并通过聚类方法对汉口沿江片区内的街区肌理单元进行类型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类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街区肌理单元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准确性,有效的探明了汉口沿江片区的核心肌理带和断裂区,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运用"城市织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策略。3)对城市肌理中的空间场效应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首先对"中心场"理论进行了论述,提出运用"中心场"描述建筑斑块在城市肌理中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并对汉口沿江片区中建筑斑块的中心场的强度和分布进行了量化分析。其次,发展了一套对城市肌理的不规则、非匀质空间属性进行分析的方法,对不规则、非匀质性空间的发生地点、影响强度、作用范围进行了量化解析和图示说明,利用该方法对汉口沿江片区中的4个代表性街区进行了案例剖析,揭示了隐藏在复杂肌理中的空间形态规律。  相似文献   

17.
城市设计是通过整体地研究和组织不同城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来实现其价值的。文章梳理了城市设计涉及的要素及其发展中的空间关系组织方式,提出了"秩序"和"效能"是决定空间关系的关键,结合当代城市设计实践案例,详细分析了组织要素的逻辑既要考虑建构整体和单元两个层次的空间秩序,也要通过要素组织或重构关系以提升城市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8.
山地总体城市设计是科学规划山地城市整体空间形态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山地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形态、文化问题,从山地总体城市设计的学术基础、理论内涵、设计方法等方面提出学术思考。科学总结山地总体城市设计"山水—城市融合共生"的核心理念,提出山地总体城市设计思想及其理论内涵:整体观、环境观、生态观和文化观。梳理山地城市边界划定、高度管控、低影响设计、历史保护决策模型等技术创新,并以重庆九龙新城、龙洲湾、铜梁区为例,构建山地总体城市设计与实施管理的操作框架,实现山地城乡规划理论创新的实践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城市高度作为城市空间形态的核心组成要素,对城市风貌、整体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以溧水区高度控制为例,探究如何从高度视角进行城市形态导控,并建构城市高度形态导控系统,思考如何以街区三维形态作为基本控制单元,通过"高度"维度的管控将城市形态转译为可管理的语言,为城市整形态优化提供理性化支撑,同时通过不同要素修正,进而提出结合城市设计意图的城市特色形态.  相似文献   

20.
滕熙  张萍 《南方建筑》2018,(4):40-45
城市复兴是欧洲应对全球竞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来的理论,以空间再生、活力复苏、社区复兴为主要目标,对于我国古城的更新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文章以曹魏古城为例,探讨城市复兴语境下更新规划方法。提出通过空间结构、肌理形态、建筑风貌来恢复古城风貌;通过活化利用现有历史文化资源,激发文化旅游,打造高品质街巷空间以及通过对社区重建和微改造复兴社区,从中探索古城空间、经济与社会融合的改造复兴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