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晓光 《山西建筑》2003,29(3):14-15
通过对建筑形态的分析 ,探讨了建筑物在人们视觉中的感受 ,分析了建筑创作中灵感的来源以及建筑物的形态设计 ,揭示出建筑形态设计在建筑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杨大禹 《建筑技艺》2013,(4):114-119
1引言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本身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类型,而文化又是多元的,所以展现的建筑形态及其文化表征也就五光十色,各民族所创造的地域性传统建筑在其所处的独特环境背景下更是别具一格。如何把传承和发展地域建筑特色及其文化放在建筑创作的首位,需要深入研究和认识理解其背后所包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借鉴和转换应用于现代建筑创作,而非只停留在对地域建筑单纯的形式模仿上。  相似文献   

3.
建筑创作中的主体建筑物是主要表现对象,对其功能、造型、色彩及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建筑环境烘托建筑主体、建筑主体以建筑环境为背影,两者互辅。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二者之合称为、地球环境。  相似文献   

4.
正建筑创作其实是对环境的再建设。一个优秀的建筑,必须是从地域环境、形域环境和情域环境三方面细细推敲而来的。地域环境是指建筑的地域性,建筑创作应考虑地域的气候条件、人文背景、地方习俗等。简单讲,就是建筑应有地方特征。只有理解和熟悉了当地的生活,才能真正创作出具有特色的地域建筑。  相似文献   

5.
苏州现代建筑创作中需要对地域文化和地域环境的充分考虑,运用现代建筑的处理手法对传统建筑元素和构件进行提取和象征性处理,形成一定的形式法则和认知。在建筑创作中将这些符号和元素进行简单的几何处理,形成新建筑各个构件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新建筑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建筑是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语言之一,所以建筑之于我,是神圣乃至神秘的。“天人合一”是东方文化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对建筑的认知模式——重综合、重整体。建筑应当追求宏观整体、自然和谐,建筑创作应当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把建筑镶嵌在自然中,同时放置在整体大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中进行观照、考量,使建筑与环境融合渗透、和谐共生。历史与现代、建筑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建筑景观。城市景观以至大地景观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具体而言,建筑创作既讲分析、更重综合,追求自然和谐;既讲个体、更重整体,追求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刘祖辉 《城市建筑》2013,(6):217-217,231
在中国建筑学会全国甲级建筑设计院建筑创作方向会议上,与会人员深入研究了中国建筑方向和建筑创作方针,旨在培养建筑设计人才。对于建筑设计人才而言,必须要有能够有效整合建筑美术与三大构成的能力,本文将对如何实现这一整合的实效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吴俏瑶 《安徽建筑》2011,18(6):34-36,33
从时代背景入手,研究了解构主义和符号学对美国当代建筑大师彼特·埃森曼建筑思想形成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了埃森曼建筑创作的手法和思路,探讨了埃森曼对建筑在意识形态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建筑话语或思想的形成无疑是近代建筑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建筑的文化观所导致的对建筑民族性的认识,是民族形式新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而对科学性的追求则是建筑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作为建筑的民族主义基础的文化观和作为建筑现代化基础的科学观是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思想发展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张炯 《华中建筑》2002,20(3):31-32
该文提出当代中国建筑创作是一项创造性和艺术性地反映先进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建筑创作手法而言,应有所创造;从创作理论而言,应有思想性和艺术必,建筑创作方式而言,建筑作品对应先进的文化标尺,该文指出了当前建筑创作中的失语现象,通过分析之后阐明,在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走向成功之路上,应该克服消费化,复制化,庸俗化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建筑师———何镜堂》 ,最近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何镜堂教授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首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奖者。是我国一位在建筑创作、学术研究和建筑教育领域成就卓著的设计大师。他把设计、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 ,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较有影响的作品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建筑师。他长期致力于岭南新建筑和文化类建筑的研究与创作 ,以实践成果探索岭南新建筑创作的途径与方法 ,探索建筑与环境、造型与功能、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协调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色———地域性、文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2.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建筑空间环境的创造是基于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的设计,建筑的价值也基于对建筑物形式与功能设计的评价。然而,功能、形式概念的内涵却在不断扩大和变化,这对理解和讨论问题都极不方便,为此我们给出一个较为具体的定义: 所谓形式是指建筑物的造型处理、形式构图与  相似文献   

13.
陈晓彤 《华中建筑》1999,17(3):35-36
对建筑人们一般性的理解就是房屋,它能为人遮风挡雨;对专业人士而言,建筑是满足人们生活、生产需要的场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亦同社会生产的商品一样,是对人们某种需要的满足,而建筑创作亦如同生产过程一般建筑是它的最终成果。马克思指出:在生产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因此在建筑创作中主体是人。那么,价值主体是什么?它与主体的关系、区别又如何?对此,本文将应用价值哲学的有关理论对价值主体进行分析与讨论进而阐述价值主体在建筑创作中的影响及作用。1价值的概念要分析价值主体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价值?在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陈思杰 《四川建筑》2000,20(1):38-39
建筑师在从事建筑创作的实践中,既要体现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类的关怀,又要通过自己的作品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创造出舒适、优美、安全的环境。 把绿色空间引入和建筑物,融入建筑物之中,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的重视。笔者认为,不仅是那些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规划与设计要对绿色空间作更多的考虑,作为生产性一类的建筑物,同样需要把这一“绿色概念”引入其规划与设计之中。 1概况 四川硫酸厂办公楼位于资中县四川硫酸厂主厂路西侧,占地10亩,建筑面积4000m2。该楼既是该厂的生产管理、行…  相似文献   

15.
建筑界关于我国现代建筑创作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认识,繁荣创作。从历史实践中证明,任何时代新老建筑共存是永恒的,因为建筑物的存在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消灭,因此新老建筑“共生”中的谐调问题在很多城市或地区都会遇到。现在将我们在设计中对谐调的理解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建筑创作中的“地方性”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地方风格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地方”作为一般性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如人们平常所说北方是相对于南方而言的。它是以地理条件、自然环境、以及民族风俗等要素的不同来界定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自然地把地方特有的上述要素诈为‘’地方性”最基本的概念。在城市建筑中,在一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都相对地形成了建筑风格上较为成熟的统一型制,我们把这种在某一特定地域环境的建筑中普遍存在的统一型制称谓建筑的“地方性””。如我国古建筑中的大…  相似文献   

17.
论建筑环境     
建筑环境是建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广泛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建筑创作中得到了强化。建筑环境涉及的问题较多,本文拟就天、地、人的关系、建筑的选址定基、建筑环境的形势、研究建筑环境的学说、视觉上的心态平衡、建筑环境的优化几个方面加以扼要地阐述,以祈能在建筑创作中对建筑环境有个系统的把握,提高建筑的品位。  相似文献   

18.
作为屋顶的建筑“第五立面“形态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投入精力最多的一部分工作.“第五立面“的形态设计不是孤立的创作,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本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建筑创作中“第五立面“设计遇到的问题.其中,宏观分析是指从建筑所处的基地环境入手,中观分析是指从建筑形体出发,微观分析是指建筑形式本身而言.  相似文献   

19.
韩翊  熊孜  谭向东 《山西建筑》2014,(10):13-14
对尼日尔建筑群进行了概述,分别以牛角屋、Makaranta学校、月亮之屋、沙暴之屋、落日之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与人、物与人、物与物三种关系在尼日尔建筑中的表达形式,对创建人与环境、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的建筑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有机建筑、地域创作等理论融入为寒地建筑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由二元对立逐渐走向多元统一。同时,地景化的建筑发源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地形的改造,在引入地形学、场域理论等后,形成了处理建筑、环境关系的新视角,该文以建筑形态地景化的设计趋势和当代寒地建筑创作为背景,将地景化及场域理论等与寒地建筑形态设计结合,应对寒地极端气候特殊的空间和景观环境,通过对大量国内外相关案例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寒地建筑体型消隐、模拟、混合的地景化重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