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作为工业景观的基础单元,工业遗产地的价值评估和筛选是工业景观整体保护的前提和依据。通过对工业景观要素之间的整体性、连续性特征进行分析,构建工业遗产地价值评估体系。将个体价值置于整体系统中,挖掘其作为实现景观之间功能、时间、空间连续性所具备的系统价值。以煤炭资源型城市徐州为例,通过对84处遗产地的系统价值进行评估,并结合脆弱性、稀缺性的修正结果,筛选纳入工业景观保护范围的遗产地。研究可以为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文化记忆视角下的工业文化价值传承及空间更新。以宝鸡申新纱厂工业景观改造设计为例,对其历史价值的深度及广度进行全方位挖掘延伸,结合工业遗产的传统概念、历史文化现状、场地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对申新纱厂整体环境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阐述与总结,明确现阶段工业遗产景观改造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工业空间更新设计理念,为日后工业文化景观的保护传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依据国际工业遗产重要文献和遗产保护相关理论发展演变,阐述基于遗产情感价值讨论的工业遗产保护进展,着重分析了情感价值与公众参与的深度关联、情感价值的构成及对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在此基础上指出国际视野下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古村落的景观价值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古村落环境布局的特点及启迪,提出了古村落景观资源的保护利用措施,以提高人们对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及保护利用的认识,从而使中国古村落的景观价值、建筑遗产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陈俊 《四川建筑》2009,29(5):14-15
工业遗产是城市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与生态价值。当前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一系列建议,希望从更广泛的层面、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对工业遗产进行保护与利用,体现工业遗产潜在的价值,展现城市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陈继  樊国盛  段晓梅 《化学建材》2011,(2):53-54,62
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与生态效益。对待已认定或尚未认定的工业遗产,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保护,挖掘工业遗产潜在的价值,正视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文明。  相似文献   

7.
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与生态效益。对待已认定或尚未认定的工业遗产,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保护,挖掘工业遗产潜在的价值,正视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文明。  相似文献   

8.
关于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陆邵明 《规划师》2006,22(10):13-15
工业遗产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记忆与景观,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人文与生态效益.对待已认定或尚未认定的工业遗产,我们需要从更广泛的层面、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进行保护,挖掘工业遗产潜在的价值,正视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文明.  相似文献   

9.
乡村在国土空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在城市发展的洪流中处在危机之中。在中国城乡统筹发展下的今天,乡村景观需要更加理性和针对性更强的建设发展理论。通过资料查找、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总结出在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乡村景观具有生态性、社会性和文化保护性等价值,提出在规划设计此类景观项目时需根据不同价值属性进行保护、更新和利用,达到乡村原住民、乡村景观生态和城乡发展的和谐统一。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将研究运用于重庆市梁平县双桂湖公园项目中,进行引申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游客行为偏好的传统村落景观情境感知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寻找景观情境感知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为主线,将景观感受旅游行为的主体与景观环境组织的客体相结合,基于景观感受行为理论,以安徽宏村、浙江诸葛八卦村和江西篁岭村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以游客的全游性/小空间性行为偏好、体验性/参与性行为偏好,以及重游性/推荐性行为偏好为线索,对传统村落景观情境的完整度、交互度和印象度进行了定量化的测度和评价,探讨了景观情境感知价值与游客行为偏好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结果不仅有利于传统村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更为传统村落景观的保护和规划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哲  朱捷 《中国园林》2024,40(1):86
后工业景观作为保护及利用工业遗产的重要范式, 体现出生态修复、形象展示、文化传承、功能重组和产业开发 的复合价值,已逐渐成为城市片区更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根据 当前后工业景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在高质量城市更新的 背景下,有必要从全局视角对成群成片的城市后工业景观更新 进行整体性、持续化、多维度地思考。在此基础上,引入景观 触媒效应的理论方法,剖析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的特质,总结 城市后工业景观在山地城市中的显著特征与设计关键;提出通 过城市后工业景观触媒效应的激发推动老旧城市片区有机更新 的实施途径,从而促进山地城市朝着生态功能健全、山城形象 凸显、文化氛围浓厚、功能活力焕发、文旅业态兴旺的方向持 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颜姣   《风景园林》2021,28(7):39-53
庄园遗产景观是指包含花园和农业用地的历史乡村庄园集群。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在考虑地方景观异同的同时,以景观自身特性为基底,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诠释了一种旨在提升庄园遗产景观韧性的多尺度景观设计方法。发现森林砍伐为地域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水系统与生态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中国乃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工业旧址采取高强度再开发的模式已成为趋势,工业建筑及户外场所面临存亡的巨大挑战,如何认识和尊重工业遗存成为此类后工业改造项目面临的新课题。随着首钢的搬迁与转型,作为首钢发展的起点与北部对外门户的西十筒仓区域,成为北京冬奥组委总部落户之选。面对建筑的先行与价值的不认同所带来的工业体系破碎化,景观设计重拾了工业系统的价值,在阅读并尊重原有工业空间逻辑的基础上,对原有地形结构进行创造性复写,并将重译的工业碎片谨慎地嵌入景观体系中。"碎片复写"设计方式的提出为高强度开发背景下的工业旧址再利用乃至城市空间更新如何兼顾科学与艺术、法则与自由提供了策略。  相似文献   

14.
李凌月  李雯  王兰 《风景园林》2021,28(1):87-92
工业遗产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国际上得到广泛关注,已逐渐超越单一“建筑学”视角,向交叉学科方向发展。为推动这一进程,从城市文化景观与治理的角度探讨存量发展背景下工业遗产实现景观更新和功能转化的路径及其影响。以高线公园为例,通过都市企业主义理论深入剖析其绿色更新路径中增长联盟的协调机制及城市影响。研究发现:高线公园更新经历了多方僵持的争议期、达成共识的建设期、合作共赢的运营期3个阶段。在争议阶段,城市发展的不同参与者出于各自利益对高线的去留各执己见,但也为公园理念的孵化和联盟形成提供契机;在建设阶段,通过资金捆绑扩大了增长联盟,各利益群体对高线融资进行公园景观重塑;在运营阶段,通过弹性结盟扩容增长联盟,并通过良好的合作机制营销高线公园文化品牌,极大提升了该地区形象,吸引了大量投资。高线公园景观改造是近年来环境主义兴起背景下工业遗产绿色更新的典型案例,虽然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并带来周边地产增值,但亦加速了地方绅士化进程,其更新路径和影响为中国工业遗产绿色转型提供启示的同时也值得景观设计同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八景在幅员辽阔的国土空间中有大量的物质与 非物质文化遗存,然而其保护与更新在理论上鲜有论及,实践 上则五花八门。基于此,立足“守正创新”视野,以时间为线 索、以江汉平原为例,围绕历史上城市八景的保护与更新、 当代遗产体系中城市八景的保护、当代非遗产类城市八景的保 护与更新3个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考察,提出:1)顺变型是中 国历史上城市八景“守正创新”的主流;2)我国自然与文化 遗产保护体系是城市八景“守正”传承的重要基石;3)保护 性更新、新八景评选中的新旧并存、发掘八景中的非遗内涵是 “守正创新”正道等的经验总结。以此拓展对八景保护与更新 的认识,并丰富我国风景园林遗产学科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Historic(al) landscapes with their heritage values—cultural landscapes—have reached key status in the field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planning.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cultural landscapes was extended in 1992 to World Heritage prominenc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ree categories of cultural landscapes of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The term ‘cultural landscape’ is now widely circulated internationally, although its use in South-eastern and Eastern Asia (hereafter SE and E Asia) presents problems. Notwithstanding this, cultural landscapes that have evolved in SE and E Asia reflect beautiful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 not simply as a tangible cultural product but as a result of cultural process with associated intangible values. In this way, and like their Western counterparts, they are part of a dynamic “process by which identities are formed’’,1 1 Mitchell W. J. T. (1994) Landscape and Power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ited in Robertson, I. & Edwards, P. (Eds) (2003) Introduction, in: Studying Cultural Landscapes, p. 7 (London: Arnold). View all notes and also reflect organising philosophies and perspectives of different cultures imbued with value systems, traditional knowledge systems and abstract frameworks.2 2 See UNESCO Bangkok (2005) Hoi An Protocols for Best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Asia. Professional Guidelines for Assuring and Preserving the Authenticity of Heritage Sit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ltures of Asia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 Third Draft (Bangkok: UNESCO). View all notes The viewpoint of this paper is that of the need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SE and E Asia, to look closely at regional values and their inextricable connection to the continuing process of landscape creation, and finally to place SE and E Asian cultural landscapes in an internation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7.
以文化遗产景观“记忆”为线索,探讨文化遗产景 观保护的设计应用与方法。提出阐述了文化景观“记忆三元 素”及其在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中的关键作用:1)人类活动的 文化历史记忆;2)自然生态的环境变迁记忆;3)景观营造的 文化景观实体空间风貌记忆。基于现代景观的开放性和参与 性,以2个文化景观遗产设计实践为案例,从人的景观感受 出发,分析探讨了文化遗产景观感受与记忆的因果关系,阐 述了“记忆三元素”作为人、场所和城市之间互动的一种联 系,而成为三者交流的共同“语言”,及其三元耦合、主客 互动关系。基本结论:“记忆”是一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社会 文化实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展现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 “记忆”强化了人与场所之间的互动、场所与城市之间的联 系以及人类文明历史的延续;基于记忆的城市文化遗产景观 设计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工业水岸转型现有研究集中在后工业美学、生态修复、产业转型等议题,但未能揭示去产业化后转型成公共开放水岸过程中,物理空间营造与城市日常生活重塑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趋势。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的理论,通过实践参与以及对上海黄浦江两岸地区自2002年起4个关键性事件中非正式规划手段及正式规划机制等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准则及报道的收集分析,探讨工业遗存取舍及诠释的价值取向、开放场址边界融合的设计策略。进而总结黄浦江工业水岸转型可以被视为景观都市主义的实践操作,其对应工业遗产转型显示出非等级化的设计取向,表达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交互影响,是促进城市水岸日常生活多元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桂林作为山水城市的典范,其独特的山水环境基底与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塑造出宝贵的山水城市历史景观。基于古籍文献和舆图信息分析,构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的“锚固-层积”分析模型,从历时性和共时性角度解译唐代至今桂林城市“锚固-层积”景观结构的时空演变过程。研究发现:1)桂林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锚固-层积”结构经历了初生与形成(唐至宋元)、发展与成熟(明清至民国)、更新与重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3个阶段;2)历经由锚固原点到多核锚固的层积化空间形成、锚固点更新下的层积化空间扩张、多种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重构3个层次的空间组构模式演变过程,最终呈现多种反向覆盖层积模式并存的城市景观格局。对于“锚固-层积”理论的实践应用拓展,旨在为山水城市历史景观遗产的适应性保护与当代风景营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中国园林》2020,36(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