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源受污染程度与微生物安全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因扩增-梯度变性凝胶电泳(PCR-DGGE)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污染程度较轻的XL水库、污染程度中等的LZ湖和污染严重的XZ河等三类水源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安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PCR-DGGE方法能够检测出水中的微生物群落,便于准确评价水源的微生物安全性.16S rDNA鉴定表明,水源污染越严重,微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微生物含量越高、致病菌越多、微生物安全性越低.污染最严重的XZ河存在拟杆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苍白杆菌和黄色单胞菌等致病菌,LZ湖存在苍白杆菌和黄色单胞菌,XL水库存在可能产生藻毒素的微囊藻.保护水源及防治污染对于提高水源的微生物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了分子克隆文库,并对密云水库水源水中微生物群落分布进行了解析,同时考察了一年内微生物的群落变化,进而评估了出现大规模水介传染病的暴发风险。结果显示,水源水中的细菌群落随着季节变化进行着相对稳定的演变,未出现某种微生物急剧增加或突然暴发的态势,且未发现样品中序列与某种致病菌有直接亲缘关系。因此,该水库水源水发生水介传染病的风险较低。克隆文库分析表明,一年中1月水源水样品的最优势门类为蓝细菌门,所占比例为25.5%;4月蓝细菌门比例上升至39.4%,仍为最大门类;6月、8月、10月水源水中比例最高的为放线菌门,丰度分别为33.8%、35.5%和25.6%。蓝细菌门与放线菌门均为水体中与嗅味相关的细菌群类,应加强对该种微生物的关注,提前做好水厂工艺调整应对预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安全性问题,通过中试和生产性试验从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群落、浊度和颗粒数、AOC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但在活性炭上和出水中均未检测到病原微生物,因此该工艺不存在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微生物安全问题,但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能够提高出水水质的生物稳定性,并进一步降低了砂滤池出水的浊度和颗粒数,有利于保障微生物安全性,但要加强对初滤水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张新房 《供水技术》2011,5(2):42-44
针对河口水厂常规脉冲沉淀池和虹吸滤池改造为气浮-移动罩滤池-翻板滤池的实践,介绍了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和滤池施工要求,以及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改造后的处理工艺运行良好,出水浊度<0.2 NTU,为平原水库水的处理和水厂的运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混凝沉淀-超滤工艺处理山东某引黄水库的夏季高藻原水,研究了PVC合金超滤工艺的除污染物效果,并与同期水厂出水进行了比较,分析了超滤膜的运行稳定性和技术经济性。试验结果表明,超滤工艺可以显著去除藻类、致病微生物,出水浊度低于0.1NTU,组合工艺对有机物总去除率在35%左右。预处理能够有效延缓膜污染,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宁波市桃源水厂的设计中,通过前期对水源水质、同类水源水厂运行情况、超滤膜中试结果、江东水厂超滤膜近两年运行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提出了采用预氧化+混凝+沉淀+超滤+消毒的处理工艺,该水厂设计规模为50×10~4m~3/d,是目前国内在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超滤膜水厂。原水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出水水质执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通过设置石灰、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等投加系统,并将超滤膜设置于处理工艺后端,使该系统对突发性原水水质污染的保障能力远远超过常规工艺,同时降低了消毒剂的使用量,减少了氯化消毒副产物的生成量,从而提高了出水的生物安全性和化学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臭氧活性炭工艺在杭州南星桥水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在杭州南星桥水厂的应用情况,分析了深度处理工艺的运行效果,比较了深度处理工艺与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8.
采用克隆文库的方法对郑州市南水北调水源切换前后的两种地表水源,以及切换后管网出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可为水源切换后消毒处理工艺运行和管网水质安全保障提供一些微生物学基础信息。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水源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南水北调水源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水源切换后,现行的加氯消毒方式仍能有效控制微生物风险;水源切换后管网出水中较多酸杆菌的存在说明微生物对管网腐蚀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净水厂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多为臭氧活性炭工艺,出水水质良好,为达到日益严格的饮用水水质标准,膜处理工艺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许多水厂都相继采用膜工艺取代传统的水处理工艺。结合某水厂对膜技术的不同组合工艺进行试验和对比,对净水厂的深度处理工艺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以确定最佳的工艺组合类型和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0.
1 工程概况 临汾市再生水厂规模为3万m^3/d,出水用于临汾市钢铁厂的工业循环冷却水。再生水厂进水来自临汾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处理后出水。临汾市污水处理厂为临汾市的第一个二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7万吨,处理工艺为氧化沟工艺。再生水厂位于污水处理厂南侧的深度处理预留用地,占地约28870m^2。  相似文献   

11.
建筑排水系统是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肩负着排放污水、雨水的任务。排水管长期排放污水,其内壁容易附着一层"皂化物",滋生各种微生物,甚至成为一些疾病的传染源。本文通过对福州大学宿舍区室内排水系统取样调查,分析建筑排水系统微生物污染状况的几种影响因素,比如使用年限、部位的不同、清洁程度,为室内环境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生物絮凝剂因其高效的絮凝效果和安全无毒的特性,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发的热点之一。综述了产絮微生物种类及代谢途径、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研究现状、微生物絮凝剂的发酵生产以及微生物絮凝剂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应用,并对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发酵工艺、应用前景及其安全性评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目前微生物絮凝剂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微生物絮凝剂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With the release of the Australian Guidelines for Water Recycling: Managed Aquifer Recharge (MAR), aquifers are now being considered as a treatment barrier when assessing the human health risk of recycled water systems. An MAR research site recharging urban stormwater in a confined aquifer was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quantitative microbial risk assessment to assess the microbial pathogen risk in the recovered water for drinking. The assessment involved undertaking a detailed assessment of the treatment steps and exposure controls, including the aquifer, to achieve the microbial health-based targets.  相似文献   

14.
取杭州四堡污水厂的活性污泥和浙江工业大学校内上塘河边的污泥,用GCI培养基分离纯化后筛选出了能产生絮凝剂的菌种两株(记为L2和T2),并以对高岭土悬液的絮凝效果为基准,研究了产生微生物絮凝剂的优化条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0℃、pH为5~7、L2和T2的培养时间分别为60h和36h、菌种发酵液的投量为1mL/100mL时絮凝效果最好。应用该絮凝剂处理印染废水的试验结果表明,对SS、色度的去除率较高,并使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絮凝剂用于废水处理的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海波 《山西建筑》2011,37(11):127-128
论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絮凝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具体应用,讨论了微生物絮凝荆在目前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Mixed microbial films were grown on the inner walls of a tubular reactor with recirculation of the reactor contents and continuous flow-through of nutrient solution. The loss of total oxidized nitrogen was correlated to the film population, the nitrite concentration and the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in the reactor. When film population was greater than 0.5 × 109 cells cm−2, reactor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 greater than 1 mg l−1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nitrate loss. Nitrate loss declined for film populations greater than 2 × 109 cells cm−2. Models based on Monod and zero-order microbial kinetics were calibrated using these data and a nonlinear least squares method.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in the residual errors with these methods.  相似文献   

17.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出36株菌株,培养、筛选得到具有絮凝活性的菌株9株,其中有一株絮凝活性较高,命名为B-8,同时考察了培养时间、温度、pH和碳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时间72h,最佳温度为37℃, pH为7.0,葡萄糖为最佳碳源时,该微生物所产生的絮凝剂的絮凝效果最好,絮凝率可达95.75%。  相似文献   

18.
从涂料毒性、国际现行的毒性检测体系、微生物检测及毒性分级、国外管理程序分析及展望四个方面论述涂料的毒性与管理问题,提出了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毒性管理程序的探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制氢废液生产微生物絮凝剂不仅可以降低絮凝剂的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实现生物制氢的全程清洁生产。然而制氢废液的成分复杂,COD浓度及pH值变化幅度较大,会对产絮菌的产絮能力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研究了前期分离得到的6株产絮菌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它们对不同废液成分利用能力的差异。以实际废液为底物的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型发酵的废液中,BF-2、BF-4、BF-6的产絮能力相对较强;BF-2、BF-4、BF-7在丙酸型和丁酸型发酵的废液中具有较强的产絮能力;混合型发酵的废液最适合BF-6和BF-9产絮。处理高岭土悬浊液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乙醇含量是影响絮凝率的关键性因子,最佳乙醇含量是1100mg/L,最适合的产絮菌是BF-6;乙醇、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分别为1100、900、200、300mg/L,是适合BF-6产絮的最佳组合成分。  相似文献   

20.
以纯菌为对象进行产电机理研究是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技术进一步提高输出功率、走向实用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由于产电纯菌研究要求的无菌性、厌氧性较为苛刻,给此类反应器的搭建、运行造成诸多困难。基于此,设计搭建了一种可灭菌的组件式两瓶型MFC,对其各组件进行了比较研究,并考察了接种Geobacter sulfurreducens后MFC的运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在运行周期内可保持良好的灭菌状态;使用铁氰化钾可有效地降低阴极极化,并保持阳极室的厌氧状态;该反应器可以较好地满足MFC对纯菌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