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同时考虑隔震层及其上、下部结构非线性的基础上,对一高层装配式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动力弹塑性分析。通过分析结构地震响应,研究其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抗震性能。并通过增量动力分析(IDA)探讨高层装配式层间隔震结构在超大地震下的损伤机理和失效破坏模式,为高层层间隔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带有隔震层的装配式高层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空间有限元模型,对青岛某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进行隔震设计的有限元非线性分析。用SAP2000对该带有隔震层的结构模拟地震振动响应,与没建立隔震层结构进行层间剪力和剪力比对比分析,并验算隔震支座的水平位移,得出非隔震与隔震结构的层间剪力比范围为2.01~7.45。根据现行抗震规范要求,带有隔震层的装配式结构即使在8度设防烈度下,仍然具有将近2倍的安全储备,隔震技术对于装配式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  相似文献   

3.
某高层剪力墙住宅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组合隔震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天然橡胶隔震支座和铅芯橡胶隔震支座的组合隔震形式。分析表明,地震作用下两种隔震支座充分发挥了其隔震性能,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明显降低,并且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满足抗震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前破坏人类生活最严重的地质类灾害当属地震灾害。所以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运用不同结构设计做好地震防范工作成为关键。通过布置设计结构对地震能量进行吸收的隔震设计,可以最大化的降低地震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本文分析了高层结构隔震减震措施,阐述了隔震减震措施的维护及保养,为高层结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希望能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提供一些文本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杜东升  王曙光  刘伟庆 《特种结构》2009,26(4):11-15,39
皇冠国际公寓楼建筑总高度72.90m,位于地震高烈度区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对其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本文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组合隔震形式,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分析研究表明,组合隔震层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各项性能目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前隔震技术在多层建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国内在高层结构中的应用范例不多。一方面由于隔震支座拉应力不易控制,另一方面高层结构的倾覆问题也对建筑高度和高宽比带来限制,本文首先对一栋大高宽比高层结构进行了隔震设计,并分析了隔震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隔震效果。结果证明方案可行,隔震效果明显。探究了适用于高层结构的支座布置规律,为高层结构隔震设计积累了经验,并证明隔震技术在高层结构中的适用性。最后从能量角度,通过功率谱密度表征原地震时程和滤波时程的能量变化,分析可知滤波原理实际为能量过滤,进一步延伸了滤波原理并从新的角度认识了隔震层工作机理。  相似文献   

7.
宿迁海关大楼采用组合隔震技术,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和首层之间,结构主体17层,属于高层隔震建筑。主要阐述了主体结构的设计、隔震元件的选取与布置、隔震层相关构造以及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抗震结构,采用组合隔震技术能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可按降低1度进行常规设计,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8.
宿迁海关大楼采用组合隔震技术,隔震层设置在地下室顶板和首层之间,结构主体17层,属于高层隔震建筑。主要阐述了主体结构的设计、隔震元件的选取与布置、隔震层相关构造以及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抗震结构,采用组合隔震技术能显著降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可按降低1度进行常规设计,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某办公楼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江苏省宿迁市,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采用了基础隔震技术。由于我国规范对地震高烈度区建造高层隔震建筑还没有明确的设计依据,文中将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应用于该建筑的基础隔震设计中。为满足设定的抗震性能目标,隔震层采用了组合隔震形式,由纯天然橡胶隔震支座、铅芯橡胶隔震支座和粘滞阻尼器组成。分析表明,各类隔震器充分发挥了其设计性能,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工作状态稳定,上部结构的地震响应有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10.
高风压、高烈度地区的高层建筑隔震设计时存在隔震层抗风需求与减震效果难以协调的问题,且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层位移过大需进行限制,为此,提出在隔震层中增设变性能黏滞阻尼器形成组合隔震体系,利用变性能黏滞阻尼器的分段式性能分别控制风、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介绍了变性能黏滞阻尼器隔震体系的构造、作用机理、设计流程,并以某29层框剪结构为例进行了隔震设计分析。结果表明,变性能黏滞阻尼器隔震体系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隔震层限位效果,能够同时兼顾高层隔震结构抗风与减震需求,在高风压、高烈度地区的高层隔震建筑中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以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的两个医院高层隔震建筑为例,介绍了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方法,并对隔震结构的设计要点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隔震构造措施,以减少输入上部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达到减震防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近断层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要点,结合某高层医院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研究9度设防强地震输入、体型特别不规则和高预期抗震性能目标条件下采用隔震技术的适应性及对应措施,提出发挥不同隔震器件和减震装置性能特点的组合隔震技术方法。结果表明,组合隔震可减小隔震橡胶支座面压和水平变形,减少塔楼偏置引起的结构扭转效应、竖向高位收进引起的高振型效应,结构构件损伤程度和范围大幅降低,屈服耗能机制更为合理,有效提升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比较近场速度脉冲型地震波与考虑1.5近场增大系数的常规地震波作用下复杂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差别,结果表明,在速度脉冲型地震波作用下的隔震层位移、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及层剪力均大于考虑1.5近场增大系数的常规地震波,采用1.5近场增大系数不能包络近场地震效应,隔震设计时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3.
对某抗震减灾技术中心高层框架结构进行了隔震设计,包括隔震结构的计算分析、隔震支座技术参数与几何尺寸确定、隔震支座布置设计与隔震支座的构造设计等,并对比分析了设置隔震支座前后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采用隔震后,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效应大幅度减小,其抗震性能明显高于传统设计结构,大大提高了抵御罕遇地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近断层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隔震设计要点,结合某高层医院建筑结构设计实例,研究9度设防强地震输入、体型特别不规则和高预期抗震性能目标条件下采用隔震技术的适应性及对应措施,提出发挥不同隔震器件和减震装置性能特点的组合隔震技术方法。结果表明,组合隔震可减小隔震橡胶支座面压和水平变形,减少塔楼偏置引起的结构扭转效应、竖向高位收进引起的高振型效应,结构构件损伤程度和范围大幅降低,屈服耗能机制更为合理,有效提升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分析比较近场速度脉冲型地震波与考虑1.5近场增大系数的常规地震波作用下复杂高层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差别,结果表明,在速度脉冲型地震波作用下的隔震层位移、上部结构层间位移角及层剪力均大于考虑1.5近场增大系数的常规地震波,采用1.5近场增大系数不能包络近场地震效应,隔震设计时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5.
在高烈度区高层框剪结构中引入隔震技术,其目标是在常遇地震下减小地震荷载,从而使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差满足设计要求。本文将隔震体系简化分析模型引入高层框剪隔震体系,在高烈度常遇地震下进行结构动力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说明:8度、8.5度常遇地震下,高层框剪隔震体系完全能满足现行规范设计要求,9度常遇地震下,基本能满足设计要求;在结构自振周期不变的情况下,框剪结构刚度特征值越小,即剪力墙在抗推力结构所占比例越大,则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越大,隔震层位移值越小。  相似文献   

16.
陈元豹 《福建建筑》2011,(11):43-46
层间隔震是隔震技术的新发展,它将隔震层设置在建筑物某层柱子和楼板之间进行结构的地震反应控制。本文以位于地震高烈度区的某高层办公楼建筑为例,为了提高其抗震性能而对其采用了层间隔震技术。设计结果表明,隔震层上部结构层间剪力相对于非隔震结构降低了45%以上,且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弹塑性位移角约为1/300,抗震设计水准提高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虑在隔震支座不同布置的基础上,对一装配式基础隔震的框架结构进行时程分析。通过分析装配式结构在不同地震波输入下的抗震性能及结构地震响应,研究其隔震支座最优布置规律,为装配式隔震结构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高烈度区地铁上盖建筑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存在刚度突变、必须采用隔震层、结构超限及建设成本较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烈度区地铁上盖建筑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包括主体结构和围护结构配套体系。通过对比装配式钢结构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结构性能、建造成本等,得出装配式钢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结构超限问题,不仅能大幅降低盖下和盖上的建设成本,还能满足建筑大开间灵动性及后期改造的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取消高烈度区装配式钢结构体系与盖下间的隔震层,通过大震弹塑性计算分析,证明取消隔震层后的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在罕遇地震下仍有很好的抗震性能,且可节约综合建造成本,对现有的装配式政策及地铁上盖建筑市场需求具有很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在高烈度区高层框剪结构引入隔震技术,其目标是在多遇地震下减小地震作用,从而使上部结构层间位移满足设计要求。本文在隔震体系简化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层框剪隔震体系的简化计算模型。同时用通用程序和本文方法计算框剪结构隔震体系实例的地震时程分析反应,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框剪结构隔震体系简化模型是可靠的,可以用于高层框剪隔震体系的理论定性分析和初步设计中的参数拟定;在同一高层框剪结构工程中,与铰接隔震体系相比较,刚接隔震体系隔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以位于地震高烈度区某一小学综合楼隔震设计为工程实例,讨论了基础隔震设计的几个关键环节,对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在各地震工况下的地震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础隔震能显著延长主体结构的周期,减小上部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上部结构可根据减震系数按规范进行降度抗震设计。初步分析了教育建筑采取隔震设计的经济性和社会效益,对设计方在施工过程中保证隔震建筑质量的监管作用给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