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ATR绿环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历史与现代性建筑是为满足某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的需求,利用当时的材料和技术而建造的。建筑历史就是人类如何建造的历史。满足现代人需求,利用现代材料和技术而建造的建筑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性。这包括两层意思:其一,与建造方式有关,却与建造时间不必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在上海某个住区里曾受追捧的"欧式住宅"也是现代的,它利用了钢筋混凝土等现代材料和技术  相似文献   

2.
在乡村工作不断推进、文化认同需求不断增长的趋势下,地方性建筑得到了广泛关注。"现代化"与"遗产化"成为了地方性建筑传统最常见的两种走向,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传统的断裂。本文试图以云南省丽江市的民族自建社区——西安街北段为例,讨论地方性建筑传统在当代连续演进的可能性。面对扑面而来的现代性,社区居民们应对建造技术、生活方式、观念认知的演进,在材料工艺、空间特征和风格样式上不断更新,从容地把现代性的部分内容融合进既有的地方性建筑传统,展现了一个活态而连续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3.
建筑不仅是一门古老的造型艺术,而且具有悠久的技术发展历史。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领域;它满足着人和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建筑是由具体的物质材料建造而成,并且通过物质对象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需要。   今天,人们在研究建筑造  相似文献   

4.
<正>材料是建筑的物质基础,材料的使用是建筑设计的本体性问题之一。首先,建筑对材料的基本需求是其物理属性,材料要满足建筑不同部位、构件的各种性能指标。其次,材料的类型及其构造与建筑的建造方式密切相关,材料的属性决定了建造的内在逻辑。但是在实际项目中,材料的选择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还要受到地理环境、交通运输、经济水平、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制约。建筑的核心与灵魂是空间,它承载着建筑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而材料则是构成空间的骨架和界面,是建筑空间中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5.
建构的实践过程和建筑的材料、技术的具体运用密不可分.构筑技术的恰当与准确,往往反映了建筑的基本品质.在当代快速建造的工业背景下,一个建筑能否打动人的重要原因一定是对于材料和细节的合理运用,及通过这种运用营造并强化建筑师所期望表达的理念、情感与氛围.以深圳紫荆山庄为例,介绍环保而现代的材料及构造方式在营造传统风格建筑过程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正>木结构建筑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世界各地都有建造木结构建筑的悠久历史,都有极为精彩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在以中国、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太平洋地区,木结构建筑更是应用得最广、最为常见的一种建造方式,是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的瑰宝。但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建筑技术的变革与现代建筑的崛起,钢结构建筑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开始流行,木结构建筑逐渐走向了没落,传统的木工建造方式也基本上寿终正寝,木制建筑材料也多由钢材、混凝土、铝合金等现代人工材料所替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当代中国建筑创作中体现出来的与传统建筑学有关联的历史性和与现代创作语言尝试进行现代性的融合,从而成为我们对于建筑的历史时空和建构秩序的现代性演绎。现代建造活动中的空间关联和时间对话在建造秩序的深度逻辑演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筑师》2016,(2)
乱砖墙是传统建筑中典型的砖砌墙体形式,也是传统营建技艺中材料再利用做法的杰出代表。相关建筑实例以扬州地区最为丰富,且建造施工最为考究,不仅表现了早期匠人的高超技术,同时承载着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内涵。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扬州地区具体的建筑实例出发,研究旧材"乱砖"在传统建筑中的构建方式与应用,期望对现代建筑设计中砖材运用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9.
正0引言随着现代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办公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旧建筑的空间布局与现代办公的需求已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现代办公的新需求。那些对旧建筑推倒重建的做法不仅是城市文脉的断裂,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如何通过对旧建筑的改造来适应新要求,特别是满足近年来国家从政策层面一直倡导和支持的创意产业空间的需求,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正项目基地位于江南地区,这个地区也是孕育中国传统园林的地方。建筑师希望以这个设计来回应在现代建造技术和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如何来满足传统中国人的精神需求,即:寄情山水、归隐田居。因此,在本身就已经狭长的基地中,建筑师通过空间的转折和递进来拉长了流线、视线和时间,最终空间序列形成一种深宅深园的结果。建筑的原型来源于传统中国园林建筑中的"亭",建筑结构采用钢结构,同中国传统建筑的木构建筑一样,都是杆件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