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空间与行为集体特征总是相互影响的。"接驳"作为城市空间与轨道交通的连接关键,相关研究多从交通层面出发,缺乏更大范围的城市空间一体化视角。在原有相对狭义的"接驳"概念基础上提出"综合接驳"概念。通过调研重庆等多个城市的典型站点,解析站点影响域、交通行为与非交通行为等多个基本要素,从而明确"综合接驳"的概念。据此进一步建立起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接驳的特性及层级目标,初步揭示了城市空间与综合接驳的关联机制,为站点影响域空间优化奠定了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当代城市设计职能与城市空间超 负荷使用现状切入,以“行为—时空—安全” 视角为例,提出了精细化城市设计的涵义与 特征,并建立了方法路线,结合精细化城市设 计案例实践,对方法路线进行了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城市设计与其若干基础支撑的相互关系切入,通过对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概念的创立及关键特性分析,基于社会力模型和路径选择模型,借助行人微观仿真技术,建立了站点影响范围界定的"点-线-面-域/模糊化"(PLAR/f)新思路,并应用于重庆典型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关联性研究中,为新形势下城市设计技术方法的进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作为以轨道运输为主要 技术特征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立体系统,成 为近年来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典型代表和 重大变化。随着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快速地 植入城市空间,会产生一系列的新空间、新现 象、新规律。站点影响域作为轨道交通植入 城市空间后产生的重要节点区域,对其加以界 定并进行深入专项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相关研究成 果的梳理,总结出交通导向、环境导向、空间 导向等三种概念类型;进而,在分析轨道交 通站点、行人、城市空间等关键要素相互影 响的基础上,站点影响域的概念自然生成; 提出了多学科融合、城市设计精细化、大数 据探索等时代趋势下站点影响域界定的创新 机制——以“行为规律”为纽带,建立“交通 方式—行为规律—城市空间”这一组科学联 系,基于此提出未来精确划定站点影响域的 “边界”这一重要课题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建筑》2020,(4)
依托公共交通站点进行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路和实践由来已久,其目标是实现站域综合效益增值。公共交通、土地利用、出行质量三个方面从根本上决定了站域开发质量与实效,其中出行质量首先体现在以站点为核心,基于特定通道的步行目的地可达性高低。以空间显微与城市设计精细化为思路导向,以站域开发综合作用机制切入,通过具体实例重庆沙坪坝站站域讨论不同空间要素对流量、效率、质量三方面的影响,阐述了站域目的地可达性的一种评测方法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6.
精细化治理空气污染正成为改善城 市品质的重点方向,对城市多尺度PM 2.5 时 空格局与影响要素的梳理有助于从研究和 实践层面加强规划设计对公共健康的积极 影响。本文从全国、城市、社区层面较全面 地阐述了不同时空尺度下PM 2.5 的时空格局 特征,总结了土地格局、交通网络、建成环 境、蓝绿空间等不同影响因素与城市空气中 PM 2.5 的相互关联耦合作用。同时,本文分析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在精细化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指出人工智能方法在高精度尺度下的时空复 杂特征融合分析中的优势。最后,结合现有的城市PM 2.5 治理经验,对精细化目标下分时分区 的城市规划提出展望:基于提升精确度的新技术方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构建精细化分时 分区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对"行为规律"的剖析是建立"人"与"城市空间"之间科学联系的重要途径。行人微观仿真方法通过对特定空间内相关行为规律的数字再现与分析,能在相当程度上诠释城市空间适应、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城市设计视角,解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内的步行接驳行为特性,分析其各层次仿真需求与仿真参数设定,进一步建立行人微观仿真方法体系,并以典型课题为例初步探索了行人微观仿真的介入方法,成为城市设计过程中有效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6,(3)
"行为"与"空间/时间"具有典型的其生关系。"行为"作为人与外界相互作用时的机体连续反应过程,不仅占据着"时间"与"空间",更是评价和优化"空间"的重要标尺。随着技术快速发展,行为与时间、空间的关联问题研究具有了更多新视角、新方法及新成果,并初步形成了描述型、解释型、预测型等三个基本研究方向,有力地支撑了城市空间精细化研究与设计。  相似文献   

9.
轨道交通建设与城市商业互动开发是引导城市空间演变与土地高效利用的重要动力。选取成都市中心城区代表性地铁站点,利用平均最近邻法、核密度分析法、标准差椭圆法对比分析站域商业集聚与演变特征,建立回归模型初步探讨影响站域商业集聚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轨道交通的介入推动站域商业布局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并促进商业设施总量增长与集聚加速,且对于城市级站点的加速作用更为显著;(2)以购物类业态为主的商业开发在轨道交通介入下日益提升,体现了乘客日渐增长的消费需求。站点周边餐饮服务类业态的集聚分布,反映出乘客在其周边快速消费的行为特征;(3)轨道交通的介入是站域商业集聚的重要影响因素,站点日均客流量和出入口数量与商业集聚呈显著正向关联。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的关联日益密切, 使得站点影响域逐渐成为探索城市公共空间复 合功能和品质的新兴范畴。本文以轨道交通站 域内部一类特殊的城市剩余空间——“零余空 间”为研究对象,围绕轨道交通大客流带来的步 行交通安全和效率问题,探索了零余空间参与提 升站域空间质量的技术方法和策略,以此切入 对城市剩余空间价值和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街区层面空间要素对于紧急疏散避难行动时空过程的影响,基于空间环境设计与防灾技术设施整合的角度,从疏散起始-建筑及其场地、疏散行进-街区疏散路径网络、停留避难-紧急避难场所3个层次,提出提升街区疏散避难能力和空间防灾安全的城市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烹饪空间作为厨房的核心空间之一,其设计需要遵循精细化与人性化原则。目前,城市青年公寓的厨房烹饪空间存在功能区域划分和使用方面的混乱等问题,难以满足城市青年群体的使用需求。文章从空间-行为分析的角度出发,以"一"字型空间布局的城市青年公寓厨房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观察、访谈和任务分析等方法对用户需求进行研究,并提出厨房烹饪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为优化现有厨房烹饪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型景区内旅游者和日常访问者相互影响的现象,提出"共处"空间概念,从"空间-行为"关系视角总结"共处"空间的时空特性,形成"共处"空间判别依据。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问卷调查,将人群行为划分为互不干扰、围观及参与、干扰及冲突3类,从空间优化与管理角度对列入公园年票体系中的城市型景区提出建议,梳理2类人群关系,提高游憩体验质量。  相似文献   

14.
以大型轨道交通站前区域为例,通过介绍地下步行系统发展趋势,探讨时空间视角下地下空间研究涌现的问题,提出不同时间尺度下"步行者-步行空间"的动态空间关系模型,探索基于时空间行为调查的地下步行空间时空行为研究框架。以地下街为例,介绍基于路段交通量的步行者时空间分布的推定方法,展望时空间分布数据在地下步行空间评价中的应用前景。时空间行为研究拓展了步行空间评价的时间尺度,增强了地下空间设计、规划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对改善地下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期,但相关的实证和量化研究较薄弱。以广州市现状110个轨道站点为例,结合其站区具备节点和场所的双重特性,从城市和街区两个尺度,基于GIS平台数据库,从社会、经济、空间形态等多个维度剖析不同时空的空间特征,包括站点网络与城市公共中心的空间耦合分析、站点网络与基准地价的对应关系、典型站点地区空间形态演变特征等,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广州轨道站点地区与城市空间优化协调发展提出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图示与图析"社会调查方法引自环境行为学的调查方法,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领域,通过客观观察与记录,辅以问卷和访谈,利用图示语言将观察对象呈现,有助于设计者寻找规律并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改进设计。以西安典型的遗址环境——钟鼓楼广场作为调查地点,以场地上的使用者作为调查对象,探索了"图示与图析"法在人们对遗址环境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使用者对场地的感知、行为活动以及实体环境要素对使用者的影响3个方面)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城市遗址环境公共空间提高空间使用舒适度,推动精细化、人性化设计提供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地铁建筑发展脉络和地铁建筑空间特点的研究以及调查和总结当今地铁建筑空间环境中有待改善的问题,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不断研究乘客心理与行为特征、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多个地铁站点建筑空间进行对比,从而提出基于环境行为心理学对地铁建筑空间的设计原则和相应设计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系统论和结构主义哲学为基础,以城市空间为线索,以现代城市设计方法"物质--形体"方法中的"关联耦合法"为核心,系统阐述了关联耦合法的基本原理、耦合要素、耦合模式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9.
社区生活圈规划已成为学术研究与规划实践的热点议题和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从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和内涵界定、空间范围划分方法与设施评价和优化等3个方面对现有规划研究进行综述,并提出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在理论、技术方法和实证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对于居民日常行为的关注是社区生活圈规划的主要特点,因此梳理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时空行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主题,包括时空行为预测、时空行为模式挖掘与时空行为和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关系等。其次,提出机器学习方法在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中的应用框架,以及在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社区交往生活圈和安全生活圈3个方面的创新议题。最后,以"基于时空行为需求预测的社区生活圈划分方法"及"基于非线性阈值效应的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规划"两个研究案例阐释机器学习方法在社区生活圈物质空间规划研究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敏 《华中建筑》2012,(1):93-101
城市,作为一种叙事场域,与主体人之间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情感的交流互动,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一种新视角,城市的社会性关注。把城市作为可读、易读的表意文本,介入叙事学理念,该文提出城市叙事的"时间—空间—情节—意义"四元要素结构,归纳了"时空线索—空间语言—文化表达"的三层次叙事设计构架,结合鄂西野三关镇古镇风貌更新设计实践,以探讨一种城市风貌规划与设计的操作过程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