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理论出发,结合符号学理论分析景观设计中地域性文化符号的意义与特征,对地域性文化元素符号化进行探讨,提出在景观形态结构中进行地域性设计、将地域文化符号化并注入到景观形象中去,总结出基于地域性文化的符号建构途径,注重景观的文脉设计,从而为人们营建出具有精神归属感与可识别性的意义景观。  相似文献   

2.
符号消费作为一种典型的消费行为引导着社会的时尚潮流,随着符号消费现象的逐渐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商品消费的符号价值,现代标志设计作为符号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成为消费社会下人们消费的身份识别标示,人们消费观念中的符号化意识、品牌观念不断增强,这对于标志设计的视觉特征,识别性要求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3.
《世界建筑》2009,(5):72-75
余弦的设计理念是“潜在沟通与残响”。余弦相信.建筑的目的,是在意识与潜意识中,建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空间、人与都市,以及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介面与场所。  相似文献   

4.
【摘要】项目管理文化建设日趋重要,绿色施工已经成为大趋势,在倡导文化建设中涵盖绿色施工,将绿色施工渗透在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参建者的主动意识、行为意识甚至潜意识。本文阐述了管理文化与绿色施工融合的着重点。  相似文献   

5.
在梳理民族文化、民族旅游、旅游景观设计的概念,特征及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景观设计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库图尔其广场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总结出民族文化对于旅游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及应用民族文化进行旅游景观设计时的方法与注意事项,为创造优秀的旅游景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数据增强设计框架下的智慧规划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瀛  张恩嘉 《城市规划》2019,43(8):34-40,52
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城市生活和城市空间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时代下的城市规划也将面临转型。本文在数据增强设计方法框架下,提出智慧规划的流程及三大特征,并从数据来源补充、城市生活与空间变化认知、规划设计响应等视角,提出“十四五”时期智慧规划应关注的五大内容:⑴重视信息通讯基础设施的研究与建设,强化城市感知系统的构建;(2)认识新时代下人的需求与行为的转变,推动环境行为学的深入研究;(3)研究新兴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探索城市空间的未来转型方式;⑷推动数据增强设计在经典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应用,开拓更新视角的规划设计方法;(5)关注人本尺度的城市空间研究与设计,注重更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建设。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3)
众所周知,《数学物理方程》知识点多、公式复杂、推导繁琐,因此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产生畏难情绪,教学效果普遍不好。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想法:(1)加强背景故事介绍,增强趣味性;(2)注意前后课程衔接,化解理解困难;(3)挖掘物理背景,提高记忆效果;(4)突出问题实质,绕开复杂计算、证明;(5)借助数学软件辅助教学,培养应用数学物理方程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甘南藏族传统聚落,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法,全面记录了聚落的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空间的文化内涵,而后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的相互关系出发,探寻了甘南藏民族依托于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在聚落空间营造中呈现的智慧。  相似文献   

9.
以黄金分割比为切入点,梳理了其历史起源以及在东西方建筑、绘画、音乐等领域设计作品中的特征表现,归纳出东西方的艺术作品在整体的布局控制与细节的处理把握中都包含了对黄金分割比例的领悟与运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运用黄金分割比的景观设计案例,研究景观设计中的比例美与秩序感,以及不同审美习惯下设计作品的共通之处。研究结果认为:(1)黄金分割比是一种寻找秩序的工具,一种衡量设计的尺度,是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工具本身不能进行设计,理想的布局构图还是由设计师自己决定的;(2)合理的秩序是设计师共同遵循的基本规则,不同的是东西方审美差异下设计师对秩序的感受及其处理手法,比例并非设计必须墨守的教条,而是要因势就循、因地制宜,符合本民族的文化习惯、审美观和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分析认识九江周边的古民居建筑,具体包括平面布局、结构类型和装饰特点等,以此来探讨该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发掘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具体表现,以达到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学习古人的智慧为当代人居环境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少数民族建筑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对赫哲族建筑数字化保护技术方案进行研究,通过前期数据的采集,结合传统赫哲族建筑特征,运用3Dmax、无人机、Unity3d等可视化技术完成对赫哲族建筑群体模型的构建,设计制作赫哲族虚拟场景漫游,利用互联网优势,提高赫哲族文化的辨识度,增强赫哲族文化国际性及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最终为民族建筑遗产保护提供"数字化+互联网"参考方案,改善交互体验,实现对民族建筑的信息数据化、虚拟现实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江西九江地区古民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 《城市建筑》2014,(26):131-131
本文主要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分析认识九江周边的古民居建筑,具体包括平面布局、结构类型和装饰特点等,以此来探讨该地区传统民居的主要特征,发掘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具体表现,以达到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学习古人的智慧为当代人居环境服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8,(4)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掘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可现在的学生热衷于"洋节",对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而且对其不太感兴趣;另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此,作者让学生利用寒假进行了一次"年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重塑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一定的访问、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让其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增进彼此的感情。  相似文献   

14.
陈然 《规划师》2015,(1):280-284
建筑具有生活与艺术的双重价值。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功能化和符号化的意义,成为建构城市文化资本的重要要素。研究在对淮扬地区碎片化的建筑风格及文化价值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借鉴徽派建筑和江南建筑的特征,从空间、材质、色彩和流派等方面重构了淮扬建筑的整体风格特征,并总结出淮扬建筑文化的3种类型,以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再造。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1)
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从利用民族文化教育来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讨论:(1)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影响;(2)探讨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原始崇拜、宗祖崇拜和宗教崇拜三种文化类型为基础,对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意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展示了不同文化形态下东南亚民居聚落的空间图式和聚落建成环境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东南亚传统民居聚落的文化特性,总结了其理想化、秩序化、领域化和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杨琼 《安徽建筑》2015,22(3):23-24,43
文章对风水型文化地形进行研究,探讨了其对城市格局的控制和修复作用,针对现代规划设计总结了风水型文化地形的运用措施,从中得到符号化的形式、意境化的内涵、理性化的思考三方面的启示作为设计的思路。根据该模式对旬阳县宋家坪组团进行城市格局的适配和修复,将地形与文化很好地联系运用。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具有多样化的原则,这与现代审美的抽象性、寓意化、符号化等特征相吻合。因此通常会把具象的图案通过简化、变形、抽象等方法来广泛应用到了女装设计中作为服装装饰。因此剪纸图案的充分运用,成为设计师青睐并追求的一种灵感来源和设计手法,也推动着现代设计的不断洗礼和创新,同时丰富了现代女装设计的艺术感和创新的表现手法,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盛宴。本次选题将通过对剪纸图案的造型特点,运用的方法和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充分在现代女装设计中发挥剪纸图案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好的发扬民族文化,设计出具有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9.
土族传统民居"庄廓"是青海河湟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类型,该地区黄土地貌与高原严寒气候造就了庄廓民居厚重粗旷的地域特征,其中不乏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经验。研究以青海东部土族聚居地区自然与民族文化为基础,分析土族民居聚落特征,总结传统民居所具有的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气候的生态适应性,结合土族新民居创作设计实践,从聚落规划、民族文化、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土族传统民居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5,(Z1)
建筑具有生活与艺术的双重价值。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的价值已经超出了功能化和符号化的意义,成为建构城市文化资本的重要要素。研究在对淮扬地区碎片化的建筑风格及文化价值进行重新审视的基础上,借鉴徽派建筑和江南建筑的特征,从空间、材质、色彩和流派等方面重构了淮扬建筑的整体风格特征,并总结出淮扬建筑文化的3种类型,以实现其文化价值的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