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调查土木类"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合作途径、方式、实施措施,在"创建培养土木类应用型人才的院企合作机制"项目的支持下,团队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了目前土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模式存在的问题,对人才进入社会后反馈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收集。团队组织发放问卷百余份,收回有效问卷69份。此次在对十余家施工企业的调查中,收集了现行的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经社会实践考核后突显的问题,并通过调研对"校企合作"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同时在和与我校已经初步建立了合作的企业的跟踪和交流中,探讨和总结了合作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2.
"双主"特色土木类人才培养模式是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所创设的一种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OBE的整体理念又吸取了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长处。基于"双主"人才培养模式的土木类本科教学系列蓝皮书由河海大学师生共同编撰,在全国土木专业中首创并被20多家高校推广应用。文章详细介绍了此系列蓝皮书的研制,本科《教学全程引导》《专业课程教学示例》《竞赛攻略》《教学教务工作实用手册》及《专业课程攻略词典》5部书的具体情况,以期为实现高校科学化、体系化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教务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一带一路"格局下国内BIM技术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并从建设BIM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师资队伍和教学实践基地等方面,对高校土木类BIM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高校BIM人才旨在将BIM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及有效提升土木类学生的BIM工程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加强"大土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力度的社会要求出发,对"大土木"实践性教学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本科专业调整以来的教学经历和毕业生反馈意见,并立足于农林院校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运行条件,对"大土木"人才实践能力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提高措施进行论述。分析表明,从毕业设计、生产实习、课外科技活动、课程考核手段和教学条件建设5个环节入手,提高"大土木"人才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2014年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确定,在1 2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渐转型为应用型本科,占高校总数的50%。文章就应用型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土木类院校为例进行了分析,基于"创建培养土木类应用型人才的院企合作机制"的四川省教改项目,对完善土木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院企合作模式进行了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6.
其他新闻     
《新建筑》2008,(5)
"土木再生"发起"新校园计划""土木再生"民间志愿者联盟发起"新校园计划"对四川地震灾区开展援助。日前,援助行动初见成效,成都华林小学已经竣工,卓越乡村学校完成了概念方案。华林小学9月11日竣工,是"土木再生"第一个建成的校园项目。该项目由"土木再生"的徐帅统领,争取到成都成华区教育局、华林小学校方和民间企业的大力支持.由建筑师坂茂和松原弘典设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案指导下,各类院校均制定了本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以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下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文章结合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的大土木背景下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进行了综合论述及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以民间的建造—"土木/营造"为基础的,其单体和聚落是人与自然、社会之生态关系的空间呈现,并在历史演变中延续和发展着这种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关系。近现代以来,尤其在近30年来剧烈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空间的自然/人文生态遭遇着严重的破坏。当下的乡村复兴正是以自然/人文生态保护下的乡村发展为目的,乡村空间的生态发展成为当下建筑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之核心目标。然而,长期以来的中国建筑学术界的民居研究,脱离真实的"土木/营造"之传统建造体系而过于注重民居建筑的表面形式,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和实践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拨开"形式风格"之迷雾回到"土木/营造"的传统建造体系中,从传统建造体系的合理内核中探求其现代化路径,是乡村空间得以生态发展的关键。因此,本论文基于"土木/营造"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本质之理论,以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作为对象,研究其在自然地理、社会文化条件变化之中的适应性演变—应变之规律性,认知传统建造体系的内核以辨析其现代化方向和路径之可能性,从而为乡村复兴中将民居和聚落的保护发展联结为连贯的生态系统提供理论视角。福建作为中国历史上汉人移民的集聚地,闽东北区域是移民经陆路和水路迁徙通道入闽的首站。中国传统建造体系"土木/营造"在移民至闽东北的迁徙和定居过程中再适应而演变发展,形成闽东北传统建造体系—"土木厝"。然而,闽东北区域内因地形阻隔而形成相对地理独立、生态差异、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的多个地理文化单元,移民在其间定居和相互交流的发展中,"土木厝"以类型学原理在各地理文化单元中因建造因素的差异而不断应变,形成极为丰富的各种演变类型。本文限定闽东北为空间范畴,以唐末至今为时间范畴,研究"土木厝"的应变规律。"土木厝"依据闽东北移民族群的社会文化因素组织空间,根据自然地理因素构筑居住与礼仪空间并置的单座建筑/院落,依据家庭/族群关系和地形条件组合形成聚落。本文以闽东北人文地理背景下"土木厝"的演变规律定义其建筑学基本类型,在基本类型建造要素分类与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其对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应变:地形、气候和材料是"土木厝"应变的主要自然地理因素,基底、墙体、构架、分隔面和屋顶等建造要素在自然地理因素变化中再适应而发生单体类型的应变;家庭模式、经济模式、宗法信仰、行为习俗和安全防卫是"土木厝"应变的主要社会文化因素,因素的差异造成行为方式的差异,行为空间的变化引发"土木厝"的单体类型和聚落类型的应变。依据"土木厝"类型应变的研究和调研,初步划定了"土木厝"在闽东北地域的人文地理范畴。"土木厝"应变的研究思路,是去除闽东北民居形态差异和风格特征理论的干扰而直达其建造实质的途径,对于当下乡村复兴中明晰传统建造体系之核心价值与社会现代化发展需求之间的合理衔接在思想方法上提供指导意义,即:在地形、气候条件无实质性变化而建造方式、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逐步现代化的当下,应循"土木厝"应变逻辑而探求其现代化更新的路径。此外,"土木厝"的应变研究亦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土木/营造"观念的佐证,并作为案例有益于重新诠释中国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9.
夏欢 《居业》2021,(9):130-131
高职高专土木类专业包含多项课程和众多知识点,需要该专业学生熟练掌握.土木类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为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可通过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竞赛之中,了解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文章主要以技能大赛为背景,对土木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优化高职高专土木类专业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学科方向齐全,培养体系完善和培养规模较大的特点,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为先导,在总结"创新拔尖人才"、"订单式人才"等培养模式经验基础上,积极构建与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加强课程建设为手段,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1.
正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83年。其前身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水工系、桂林工学院建设工程系、土木工程系,2009年6月更名为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112人,其中教授19人(博导4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28人,硕士学位47人。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2人、广西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
<正>2012年12月22日,由我院土木工程系承办的首届"中交杯"试验技能大赛在我院西校区成功举行。北京中交工程仪器研究所对本次大赛给予了大力支持,并为获奖选手提供了奖品。随后进行了我院与北京中交工程仪器研究所"校企合作"签字仪式及竞赛颁奖典礼。本次大赛,土木工程系2010级、2011级共38个班级的76名选手参加了比赛。经过各参赛选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为适应土木类专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培养模式,从课程内容体系、教学资源两个方面对结构力学课程进行了改革与创新。经过四年的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基本+提升"的新型结构力学课程体系,满足应用技术型本科教学要求的同时,还满足了学生自身多样化需求。  相似文献   

14.
正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始建于1983年。其前身为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水工系、桂林工学院建设工程系.土木工程系,2009年6月更名为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理有教职工112人,其中教授19人(博导4人)、副教授37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28人,硕士学位47人。教师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2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1人。学院经多年建设,理拥有"八桂学者"团队、"土木工程建筑健康检测"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各1个。  相似文献   

15.
针对结构设计大赛中参赛作品普遍反映出的"美感钝化"现象,分析了影响土木类在校本科生知识体系构建和建筑造型设计能力不足的相关因素,以专业模式、课程体系、知识体系、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建设为切入点,提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宝民 《结构工程师》2011,27(Z1):212-214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水利实验教学中心以教育部"质量工程"中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以校长欧进萍院士倡导的"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理念为指导,以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国家级优势学科为支撑,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面向一年级本科生在土建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率先开设了"土木水利学科前沿实验"实验课程.本文对该课...  相似文献   

17.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适应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运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基于整体性、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等原则构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析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对土木工专业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版权声明     
正本刊所发表的论文,其版权归《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所有。论文的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版式设计专有权以及对上述权利的转授权等将独家授予《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并许可《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转授权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  相似文献   

19.
版权声明     
正本刊所发表的论文,其版权归《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所有。论文的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版式设计专有权以及对上述权利的转授权等将独家授予《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并许可《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转授权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使用。  相似文献   

20.
版权声明     
正本刊所发表的论文,其版权归《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所有。论文的数字化复制权、发行权、汇编权、翻译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版式设计专有权以及对上述权利的转授权等将独家授予《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并许可《广东土木与建筑》编辑部转授权给《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及中国知网(CNKI)系列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美国EBSCO学术数据库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