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引言中国正规的大学建筑教育始于1920年代,在这之后,一批留美归国的学生把美国当时盛行的布扎(Beaux-Arts)体系带回中国,并发展为一个全国性的模式。1930年代,中国也开始受到欧美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但19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后,全国教学再次导向苏联的布扎模式。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影响总体上受到很大抑制。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变革才再次重启。文革封闭环境所形成的人才和资源的断层,导致改革初期中国建筑院校的变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交流。"构成"教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建国后1952年开始的建筑界院系调整至1966年建筑界发展停滞,这一我国建筑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时期,分析当时的国内外背景及同济大学自身的历史及建筑教育特殊背景。在当时全国建筑院校学习苏联的氛围下,学院派建筑思想占主导,而同济大学仍然出现了大量对现代建筑空间、形式等多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量的校园建筑实践。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同济出现的典型现代建筑进行研究,探究中国现代建筑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代对当代中国城乡规划发展是起承转合的十年,以全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开始,到“以苏为鉴”结束.一个普遍的印象是,京沪两地在1950年代规划编制中对待苏联规划模式的反应有着明显的地方差异.时至今日,北京与莫斯科两座城市从城市空间格局、风貌到市政设施布局,仍然呈现出较高的相似度;而同期苏联专家在上海的规划意图虽然在文本中被谨慎地遵循着,但从1950年代末完成的规划总图和后期实施上,上海更多地延续了1940年代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现代主义规划模式.本文通过史料挖掘呈现京沪两地在同时期尤其是总体规划编制演进中对套用苏联模式反应的地方差异,以探究中国规划中的苏联影响及本土化发生.  相似文献   

4.
回溯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模式影响下的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旨在考察1952年院系调整至1961年第一本全国规划教材出版期间,关于规划专业教育形成与发展的真实状况。通过与苏联规划专业教育比较,分析在苏联模式影响下我国规划教育的差异性。以同济大学规划专业教育发展为主线,结合其他院校规划教育情况,论证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是以20世纪上半叶积累的学科资源为基础,以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的历史事件为机遇,以本土的规划实践为条件,在“一边倒”的情况下走出一条植根于本土实际的专业教育道路。最后,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钢结构》1988,(1)
<正>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是建设部直属的一所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建筑类大学。她的前身——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土木系,始建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少数几所院校之一。1950年土木系随同整个哈尔滨工业大学由苏联将中长铁路移交回我国后,随即建立了我国第一所全面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五年制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给水排水专业、供热通风专业和城市燃气专业。1959年4月,经教育部、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建筑工程部联合决定,在哈工大土木系基础上扩建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相似文献   

6.
卢绳(1918-1977年),字星野,江苏南京人;1938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由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建筑的热爱,1942年中大毕业后随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学社当时办公地点设在四川李庄),在学社各方面条件都异常艰苦的时候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追随梁思成先生进行中国建筑的学习和研究,一直到学社的最后时期。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范围内院系调整,卢绳先生应徐中先生邀请到天津大学土建系任副教授;并与徐中先生等老一辈共同创建天津大学建筑系,是天津大学建筑系第一位中国建筑研究者;梁思成先生对其拒绝留在清华大学建筑系而深感遗憾。一、卢绳的成…  相似文献   

7.
许多  曾佳 《建筑师》2007,(6):112-113
1.背景回顾全国建筑与规划研究生年会始于2002年,是在全国多所大学的建筑院系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支持下设立。旨在通过全国建筑相关院校研究生之间研究生群体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建筑与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的学术交流活动.首届年会于2003年在东南大学召开;次年,全国23所建筑院校的研究生代表在重庆大学见证了第二届年会的成功;第三届年会在2005年举行  相似文献   

8.
有关20世纪5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进行的思想改造运动、院系调整、课程改革,历来聚讼不一,也滋生出不少刻板印象。文章讨论19世纪以来世界主要教育模式的形成及其相互影响,论述苏联高等教育所受法国模式的重要影响及其在建筑教育上的具体体现,并以清华大学建筑系为例考察苏联教育模式在中国的接受、调整和实践的历史过程,主张破除既有刻板印象的束缚,还原历史场景和历史过程,以此为途径研究新中国教育重心的迁移和教育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略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作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城市规划已发展为一门涉及面较广的综合性近代技术科学。我国五十年代初,学习了苏联的城市规划经验,这是必要的。但通过多年的规划实践证明,城市规划的很多作法,有待于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认真加以总结,提出符合我国实际的规划作法。为抛砖引玉,相互提高,现仅就总体规划的范围、依据、分期和年限、重点等几个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沈珠江,1933年1月25日出生于浙江慈溪.1950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水利系,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南京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继续学习.1953年毕业,分配到南京水利实验处(现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土工研究室工作,任技术员.1955年到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1956年公派至苏联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留学,师从前苏联科学院崔托维奇院士.1960年5月获副博士学位并回国,继续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工作.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0年9月至今,在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任教.  相似文献   

11.
同济大学的建筑系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好几个来自不同院校的建筑学教学部门组成的,其中之一是圣约翰大学的建筑工程系。文章回顾了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的历史概况、教学特点建筑观点及其教学方法以及系内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12.
苏联建筑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我专门找到了1952年12月22号的《人民日报》,梁思成先生发表一篇文章说帮助我们端正了建筑设计思想,我觉得这篇文章到现在读起来都很有意义,为什么?当时苏联专家为我们中国建筑事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梁先生认为,苏联专家在50年代为我们奠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基础,不仅仅是带来了建筑设计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董鉴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办之初即开展了早期的乡村规划教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成立建筑系.考虑到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由金经昌、冯纪忠等提出要建立培养城市规划专门人才的专业,决定在建筑系中成立城市规划专业.但因当时国家和苏联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没有城市规划专业,因此参照当时苏联土建类专业目录中较为相近的名称,设立"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后改为"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但实际的课程及教学等主要都是围绕着城市规划来展开的.同年成立城市规划教研室(初名为都市计划教研室),我加入了该教研室,开始从事城市规划的教学研究工作.1955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准设立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  相似文献   

14.
衡寒宵 《建筑师》2021,(4):105-111
20世纪初,俄国构成主义者提出了建筑作为"社会凝聚器"的观点,认为空间设计的目标应是反映和凝聚新的社会关系.这一关键概念自此开始被建筑学、城市设计以及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者不断引用和拓展.回顾历史,可以看到这一概念在1920年代的苏联兴起不久后受挫,但1950-1960年代又得到了法国哲学与社会-空间学界的反思,1970-1980年代后则为美国后现代都市思潮所继承和突破,对今天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仍然具备持续的影响.探讨建筑作为"社会凝聚器"概念的变化,为理解建筑与社会、物质与行为、空间机能与城市设施间的关系提供了经验,也显示出概念自身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薛林平  侯磊 《华中建筑》2013,(10):121-125
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是中国近代剧院建筑繁荣发展的阶段,上海、天津、北京等许多大城市在这一时期新建了一批高水平的剧院.这些剧院的建筑设计、技术设备和施工质量都已接近当时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天津的中国大戏院就是这些剧院中的典型代表,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反映了20世纪初天津现代建筑的设计、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该戏院现保存完好,在1997年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该文在现场调查和文献收集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戏院的背景和历史、选址和区位、风格和立面、平面和流线、结构和剖面、装饰和门窗等.  相似文献   

16.
方昌周 《城乡建设》2016,(11):86-88
韩国从21世纪初开始在城市规划体系中引入地区单位规划制度,已实施十余年,颇有成效.这一制度是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的结合体,是在实践中摸索得出的经验. 一、韩国地区单位规划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一)引入城市设计制度 20世纪80年代,韩国正忙于迎接1986年的亚运会和1988年的奥运会,城市环境美观和改善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议题为此,1980年,韩国通过修订“建筑法”,在8条中新加第2项“对市中心区内建筑物的特例规定”使城市设计进入法律的轨道,从而使城市设计很快成为制度化,并得到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当时的城市设计主要关注道路两侧的城市美观,规定的内容大多与建筑物的视觉秩序与美观相关,如建筑线、用地内空地、机动车出入口等建筑要素.  相似文献   

17.
初识天大 我和张丽安1952年考入天津大学,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需要大批的大学生,因此上大学比较容易,不像现在这样困难.刚到天津大学时,我们没有校园,只有一片荒地,一切都从零开始. 因为全国院系调整也是从1952年开始,很多老学校开始大招生、大办学,所以我们的入学时机非常好,没有任何升学压力.当时生源不足,学校还从社会上招了一些人,有机关的工作人员,还有军队的富余人员,大家都直接入学,不需要考试.他们年纪偏大,不太适应学校生活,学习会比较吃力.  相似文献   

18.
潘萌  胡深 《建筑与文化》2021,(5):126-127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受到了来自苏联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城市建设也不例外.在北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思想在当时学习苏联的背景下依次经历了三次转变:"居住邻里单位""苏维埃大街坊"和"居住小区".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对这三种规划思想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这三种思想指导下的住宅区实例进行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9.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5月27日在北京大学镜春园79号甲举行了开幕典礼。 北京大学过去曾有过建筑工程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建筑学专业离开燕园,并到了清华园。今天北京大学要办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建筑学是不可缺少的学科之一。在前年北京大学百  相似文献   

20.
1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本次调整规划的背景 1.1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开始考虑地铁规划与建设问题,结合当时的城市建设发展需要,提出了"一环两线"轨道交通规划线网雏形.在其后的规划中,又研究了多个线网方案,至1981年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作为专项规划正式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当时的线网长度为236公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