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支厦是最早的近代中国建筑师,他所代表的土木工程专业出身的建筑师至今仍在中国的建筑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又是近代中国建筑师产生过程中的非主流的过渡性人物,在他之后才出现近代意义上的、建筑学专业出身的建筑师,但这井不影响他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建筑师开办事务所始于何时?这个问题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中令人关心,不仅因为它是中国建筑师在西式建筑的设计中打破外国建筑师独揽局面的标志,而且也因为它是中国建筑师从接受、学习西方建筑文化,到开始独立创造中国新的建筑文化的标志。 1990年4月25日,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学习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泰斗庄俊先生在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多的漫长里程,为后世留下大量优秀作品,并为中国近现代建筑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之后,与世长辞了。同年5月7日,曾蒙庄老荫庇的中国建筑界的同仁们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悼词中有这样一段话:称庄俊先生“回到上海,率先在租界创办了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经营的‘庄俊建筑师事务所’。在他的鼓舞下,中国建筑师开设的事务所纷纷崛起。”人们不禁要问,庄俊先生是在什么时候开办自己的建筑事务所  相似文献   

3.
陈雳 《建筑师》2022,(216):91-100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 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 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 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4.
陈雳 《建筑师》2022,(2):91-10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城市建筑开始向现代化转型,外国建筑师们捷足先登,他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建设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03年德国建筑师罗克格来青岛创业,后于1911年进京执业并迎来了事业的巅峰,他在我国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发展、西方建筑文化和技术的引进及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转变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值得载入中国近代建筑的史册。  相似文献   

5.
程力真 《建筑师》2020,(4):93-100
沈琪是目前已知姓名的第一位中国本土近代建筑师,本文通过对他教育背景、职业经历和时代背景的梳理,探讨本土现代工程学教育对建筑人才的催生,目的是研究中国建筑现代化开端的基本特征,分析以现代工程学为基础的新式营造如何在本土产生,探寻近代中国本土建筑师的起源,并纪念这位建筑先驱。  相似文献   

6.
杨秉德 《新建筑》2005,(1):48-51
从三个领域整体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1840~1949)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历程:源自民间的无意识探索、西方建筑师在教会大学校舍建筑领域的探索,以及中国近代建筑史发展兴盛期的后期(1927~1937)第一代中国建筑师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近代哲匠录——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是一部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师生平及事务所概况的工具书,收录了250位中国近代建筑师和11所建筑事务所,并辅以建筑师和事务所的经历或简史,及其相关资料和作品,比较完整地介绍了中国近代建筑师和建筑事务所的情况,展示了中国近代建筑事业的发展情况和成就。对于这本名录的"更正与补遗",旅美学者赖德霖先生完成于2006年10月。本刊在2010年第6期刊载了文稿的前半部分。本期刊载后半部分,以使读者对文稿有完整的了解。文中问号表示存疑或待查。  相似文献   

8.
范诚  曲茜 《新建筑》2010,(1):129-131
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于制度的研究和关注。建筑师制度也成为建筑热潮中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仅仅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思考建筑师制度这个问题,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回顾近代建筑师制度的引入和发展进程,分析其建构历史过程中的政治属性,以便在今天能够换一个视角来看待建筑师制度。  相似文献   

9.
程世卓  赵晓龙 《新建筑》2023,(4):118-124
中国近代“非学院派”海归建筑师作为我国第一代建筑师,与“学院派”建筑师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建筑探索活动的脊梁。他们接受了海外成熟的现代建筑教育,归国后致力于中国建筑现代性的垦荒式建设,呈现出多元、多向的现代性探索。在世界现代建筑视域下,对该群体进行谱系式的观照,有助于厘清中国建筑现代性早期探索与世界现代建筑之源流关联,证实近代时期中国现代建筑活动为世界现代建筑谱系的有机分支。  相似文献   

10.
作为领导世界建筑潮流的,不断有精心之作问世的矶崎新,我只有由衷地拍手叫好。我与矶崎都是九州人,自然有一种亲近感。九州是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发祥地。佐贺县出了一位大隈重新,他创建了早稻田大学。大分县出身的福泽谕吉,创立了庆应义塾。它们至今仍是日本私立大学之雄。而九州出身的建筑师,有有名的日本艺术院会员的村野藤吾先生,他是唐津人,他以日本现代建筑的先导者而知名于世。因此新的文学的、艺术的建  相似文献   

11.
刘源 《南方建筑》2012,(2):37-43
近代建筑杂志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承担了相应的历史功能。在考察其功能时,应充分考虑近代中国建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近代传播技术和媒体仍不发达的历史背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建筑杂志对于中国近代建筑发展的作用尤显重要。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近代建筑杂志的功能。首先,作为一种专业媒体,建筑杂志发挥了传播建筑专业信息的基本功能,这是其他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其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传授知识及辅助教育的功能。再次,近代建筑杂志具有服务社会与指导实践的功能。此外,近代建筑杂志是促进中国建筑师获得社会身份认同的重要文化媒介。  相似文献   

12.
伍江 《时代建筑》1996,(1):39-42
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大多活跃于上海,本文考察了当时上海的主要华人建筑师,着重分析了他们的设计思想的演变过程,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第一代建筑师的主要活动轨迹。  相似文献   

13.
郭菂 《时代建筑》2005,(1):158-158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建筑界的现实状部从某种角度上看与鸦片战争后的近代中国有许多相似的地主。当时困扰着近代建筑师的问题今天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们仍然在努力寻找一种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研究近代建筑师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挑战所做出的种种尝试,总结其中的正反经验才识,无疑将会对当前的建筑创作提供帮助。中国近代的建筑活动是复杂多样的,中与西,新与旧,民族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碰撞。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最先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化建筑史上,最先尝试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的是外国人。其中,毕业于耶鲁大学的Henry Killam Murphy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由于种种原因,Murphy一直被国内外的建筑史学家忽略,我们对这位以复兴中国建筑传统为使命的美国建筑师知之甚少。Jeffery W.Cody博士的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在东西文化冲突的环境中Murphy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14.
自开埠以来,外籍职业建筑师开始进入上海;逐渐形成新的职业群体。晚清在上海活动的外籍职业建筑师来自英、法、德、日、西班牙、美、挪威、澳大利亚8个国家,总数不少于109位,分属于48个建筑事务所。文章首先对其群体的发展概况进行探究,之后分析其群体特征和经营特点,最后对其活动及影响进行总结。晚清在沪外籍职业建筑师的活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参与专业实践,营造大量洋风建筑;参与建筑法规的制定,规范建筑市场;成立专业学会,推动建筑师职业发展;接受晚清中央及地方政府聘请,助力晚清改革;引入西方建筑技术及制度,促进中国建筑业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美国建筑学会(AIA)上海分会24日在此间成立。作为全球顶级的专业建筑师协会,上海分会将帮助AIA更多和深入地了解中国市场,并帮助上海的专业建筑师为世界所熟知。美国建筑学会主席海伦·戴琳当天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上海摩天大楼的数量激增。在上海设立分会,对服务中国建筑师及在中国工作的建筑师非常重要,也有利于学会拓展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路中康 《当代建筑》2021,(11):116-121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近代建筑师所从事的四种主要执业活动,分析、计算出建筑师在各类执业活动的收入状况和收入水平,进而与其他自由职业者的收入水平进行比较,探讨近代建筑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建筑师的西方古典在中国的实践要比中华古典在中国的实践来得早,始于20世纪10年代末,主要由当时留学归来的中国近代建筑师直接主动引入西方古典的设计方法与建筑式样,建成作品已达相当高的水平,集中在银行、教育与景观建筑,主要代表性建筑师有沈理源、杨锡宗、庄俊、朱彬。  相似文献   

18.
浅议吕彦直与墨菲就当年南京政府中心选址和构思之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中山陵、广州中山纪念堂、纪念碑是近代重要的纪念建筑,由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先生所设计,他开创了使用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构造中国民族形式大型纪念建筑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1950年代初至1960年代中前期,在中国近代建筑发展脉络分枝延续与世界现代建筑思潮直接影响下,由大陆迁台建筑师及其学生组成的“新派”建筑师群体在我国台湾地区进行了体系化的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建构并形成理论流派。本研究将基于世界现代建筑运动传播和中国近代文化思潮延续之“双重维度”视域,阐述“新派”建筑师通过结构理性、功能主义与文人生活审美价值的融合,对现代中国建筑之“形态功能”范畴的求索与开拓,呈现1950—1960年代现代中国建筑理论发展的多元图景,以期完善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相关研究,补充战后中国建筑理论界在世界现代建筑运动进程中的叙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近代城市的快速崛起以及各种类型的近代建筑大规模地集中涌现,在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包括建筑师执业制度在内的中国近代建筑制度体系的保障,本文以1929年3月颁布的《北平特别市建筑工程师执业取缔规则》作为研究个案,对其相关内容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进行初步的分析,并藉此深入制度层面探析中国近代建筑师的执业状况,这对于优化改进中国当前的注册建筑师制度乃至整个建筑制度体系,都具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