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随着"十三五"时期到来,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排水,建设自然积水、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将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  相似文献   

2.
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撑,是城市运行安全和效率的保障,也是政府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平台。筹备奥运以来,北京市基础设施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期,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保障了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新的时期,伴随京津冀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基础设施质量提升的新需求,首都基础设施建设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需求,出现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发展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突现时期”,在这个关键时期,论述了长沙城市规划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何从科学发展观的“五个统筹”的角度,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有关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给排水工程作为一个城市发展建设的基础工程,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中,一般来说分为供水、排水、和循环水三种工程建设。一个城市给排水的正常运转与否决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能否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尤其是对海绵城市建设极为重视,为城市排水问题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对海绵城市对市政道路排水设计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从车行道、人行道、绿化带、附属设施、绿化带衔接5方面,论述了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排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形式。结合海绵城市对市政给路排水设计的重要性,提出相关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各个城市在排水管理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排水工程所占据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不断的面对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将排水工程做好,提升排水效益,促进城市的稳定发展变得日益重要。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的城市供水排水事业在国家和建设部及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伴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走过了光辉的6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为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2)
黑龙江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经过半个世纪的资源开采,资源面临枯竭,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衰退趋势。国家为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黑龙江省四个煤炭资源型城市抓住机遇,积极探索转型新路,经济社会发展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城市水环境污染、城市内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排水设施规划、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排水设施规划,不仅影响到整个城市环境体系的构建,还会直接影响城市体系的高效运转。本文主要从城市排水现状和存在问题、要素的发展、新的规划方法、低影响开发设计("海绵城市"理念的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论证分析,总结出一些先进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时期,城市规划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的城市规划引导城镇化和城市健康发展,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科技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市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建设量增加,导致城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逐年递增,对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因此建筑垃圾减量化处理刻不容缓。通过阐述国外建筑垃圾治理模式,分析北京市建筑垃圾处理现状及问题,最后从建筑垃圾治理与城市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相衔接、构建建筑垃圾全过程减量化模式、完善建筑垃圾治理法律法规体系3个方面,提出北京市建筑垃圾减量化的规划策略,为我国其他城市建筑垃圾减量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郑州市郑东新区和韩国世宗市是同时期建设的新都市(区),且都采用了环形城市空间的规划理论。本文以这两个城市(区)为研究对象,从行政干预和自然引导两个侧面出发,从环形城市空间规:划的稳定性以及环形城市空间自然要素的生态性实现等方面,对郑东新区和世宗市的环形城市空间的规划建设过程进行了对比研究,以其差异性和实施方法为重点,讨论世宗市的环形城市建设实践对优化我国环形城市规划和建设途径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墙体材料改革已经遍布全国许多省市,当前相当多的新型墙体材料所用的原料仍然是天然砂、石。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在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进程中,旧房屋的拆除非常普遍,产生了大量的混凝土碎块、砖碎块等建筑渣土。发达国家对建筑渣土的利用已取得许多成功的处理技术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对建筑渣土的回收利用可首先考虑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制作非承重新型砌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寻求降低工程造价和墙改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浩 《城市规划》2019,43(7):83-91
在广泛占有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一五"初期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编制背景和过程、规划内容和主要技术特点等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编制内容,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当代城市规划初创时期的科学技术特征。通过以八大重点城市为代表的规划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保障了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并为八个城市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另一方面也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积累了宝贵的城市规划工作经验,并对中国特殊国情条件下的规划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发挥了奠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立足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才能更加客观、理性地审视规划实施的有关问题。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对60年前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背景下,八大重点城市规划在总体上得到了良好的实现,但规划实施中的问题也是不胜枚举的。制约规划实施的矛盾,突出表现在城市规划的整体性与建设实施的分散性、近期建设与远景发展、多部门配合与协调的矛盾,以及工业和国民经济计划多变等。60年前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形,与当前规划实施的局面有着惊人的相似。高度重视规划管理工作的经验积累与科学总结,是保障城市规划实施及促进规划学科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从住房供应结构(Structure of Housing Provision)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广深两城实践,着重论述中国大城市保障房供应的 两种结构,即“政府主导”(大规模建设模式)和“政企联合”(配建模式)。不同的供应结构,根植于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及城 市发展背景,其本质为不同行动主体由于资源动员能力的差异而联合起来以实现保障房供应。“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建设模式盛行 于“十二五”期间,主要受自上而下的中央政府压力以及城市扩张期郊区建设用地的相对可获得性所驱动。在“后‘十二五’”时期, 一方面大城市发展阶段逐渐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新增建设用地受限,而存量用地更新涉及复杂的利益主体和高昂成本,在此 情景下“企业化”的政府无法“独自”实现保障房供应;与此同时,大城市的保障房需求日益高涨,实现保障房供应的主体多元化(特 别是开发商)是形势所需,“政企联合”的配建模式成为典型。  相似文献   

17.
樊晓琼 《山西建筑》2011,37(4):15-16
通过城市发展模式和组团结构布局的前期研究,旧城、新区、城中村三种控规编制类型的分析,以及城市后期建设及运作方式的关注,探讨了控规工作方法,以期完善控规编制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人口密度大、规划用地紧张和环境要求高的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如何处理好环境保护、城区环境和功能协调等诸多问题,是21世纪摆在世界各大城市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该文通过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一体式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实地调研,分析其外部空间的边界、场所、出入口、通道、标志和周边这个六个构成要素,以期能为城市中心城区生活垃圾中转站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改造提供可参考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s steered by major events have a long history. Already from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World Expositions were mobilized as opportunities for urban upgrading.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spatial effects of three Chinese major expositions on their host cities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1906–1929). It will in particular highlight the impact on urban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ublic complexes, the promotion of new urban districts, and the catalysis of structural urban transitions. Considering the significant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social analogies, we argue in this article that expositions were adopt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examples as a model of planning interventions to prompt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host cities in China. However, while there was an important transfer of spatial concepts and models, we contend that Chinese authoritie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importing and exploiting these expositions as strategic instruments. They did so by actively and consciously mobilizing multiple urban actors such as social elites, but also civil society leaders and merchants. This article based on archival research on three expositions, provides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urban history of the host cities during the exposi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20.
王平 《建筑经济》2016,(2):113-115
我国城市地下管线长度快速增加,但集约化程度偏低,存在各自为政、年久失修、管理低效等现象,资源浪费、环境损害和城市安全隐患问题突出。本文就此全面介绍苏州综合管廊建设在机构设置、制度完善、融资模式、技术保障和收费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为各地加快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