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已成为新时代重大发展战略。针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多是秉持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相平衡的原则,以及“乡村+文旅”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朝着打造文化旅游乡村、乡村遗产博览地、乡村文旅小镇、乡村旅游度假地和休闲康养地、乡村研学旅游基地等多个目标发展。由上可见,文旅业已经成为促使传统村落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驱动着乡村空间环境更新与创新利用。从传统村落空间环境更新利用来看,具体表现为三种主要倾向:优化乡村空间环境与风貌景观,营造村落旅游魅力场景氛围;挖掘物质空间遗产资源,打造乡村文旅的核心吸引物;利用闲置空间充实乡村旅游业态,完善旅游服务配套体系。下文结合旅游景区井陉县于家村的设计实践研究展开介绍。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人居遗产是指传统人类住区及其周边环境所体现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包括村落的物质形态和空间布局,还包括塑造社区生活的文化传统、社会习俗、地方知识体系和非物质实践。近年来,人居遗产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中日益受到重视。乡村人居遗产是人居遗产的重要类型,在人地关系的长期互动中,中国乡村人居遗产具备鲜明特色,具有重要价值。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多数传统聚落及其承载的遗产价值面临威胁,研究并保护其遗产价值十分必要且紧迫。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复兴和传统村落保护的大趋势下,传统建筑的更新再利用,连接着建筑遗产与乡村文脉、记忆、新需求等的关系。本文以丁屋岭客家传统民居更新为高校-乡村共建实践基地为例,探索基于最大化适应原有环境、空间、结构等的适度、适宜的更新设计;在高校-乡村共建目标下,促进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发展,以及提供与乡村建设结合的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乡村复兴活化的可推广策略经验。  相似文献   

4.
高艾媛 《城乡建设》2023,(16):50-55
<正>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历史资源。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做好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促进历史文化资源转化,对推动乡村振兴加快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潜山市传统村落保护成效显著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如火如荼地推进中,潜山市围绕传统村落保护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申报保护名录。深挖历史文化资源,积极申报国家、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传统村落活化并且展示新作为,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成为遗产保护的重要趋势。本文以五台山佛光寺和闫家寨村为例,从村落风貌与历史建筑的协调、适应,传统村落发展对旅游体验的提升,基于古建筑旅游的乡村振兴等方面探索传统村落与建筑遗产整体保护与开发的具体实施方案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得到了全国性的响应,并由此蓬勃发展;但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忽略了乡村原有的自然特色,滥用景观元素,导致了乡土文化的破坏与丧失。本文通过对闽西客家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调查研究,从村落外部空间的山水选址、村落内部的空间格局、院落空间与建筑类型四方面挖掘村落的空间特色与村落空间所承载的乡土文化。从空间的角度出发,在传承、延续乡土文脉的问题上做出创新性的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村落形式多种多样,村落景观在乡村发展及遗产保护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是村落历史变迁中文化、建筑等多方面结合的产物,对于村寨的历史文化考察和未来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本文以贵州占里传统侗族村寨为调研对象,通过对占里古村落景观现状、发展概况、村落景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结合传统村落的景观分布和建筑构成,试图从景观和文化的衍生方向为传统古村落景观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使传统古村落景观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能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中国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有乡村文化"活化石"之称。面对传统村落的逐渐衰落乃至消失,近年来,传统村落遗产数字化保护受到政府、学界和业界的重视。但目前数字化保护手段多以博物馆、网站等陈列、展示为主,难以满足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需要。本文以山西省传统村落数字信息平台为例,从功能分布、数据结构、模块构建、技术支持及实施主体等方面,探讨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的功能和路径,同时为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平台构建与功能拓展提供新的视角,为传统村落遗产管理数据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载体,传统村落是乡村发展的典型性代表,其空间分异受到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等多种因素影响。为进一步挖掘潜在的传统村落,加快传统村落评定和保护,本文以辽宁省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2技术平台,综合多种数据来源,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辽宁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辽宁省现有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呈现“辽西聚集,辽东分散”的不均衡性,地形、气候、中心城市距离等因素对传统村落的聚集性影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村落梳理、文明传承、制度建设等传统村落相关工作开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粹、乡土中国的活化石,是凝固的历史载体、看得见的乡愁、不可复制的文化遗存。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及传统文化的保护,也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之一,更是在新时代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可忽视的极为重要的资源与潜在力量。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力度和范围。2012年以来,住  相似文献   

11.
李郇  郑佳芬 《规划师》2016,(8):76-80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艺术介入村庄改造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推动了村庄物质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东莞下坝坊的村庄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着重从空间肌理再造、半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巷空间内部化等角度进行空间改造,并将艺术、旅游等整合到空间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6,(8)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乡村建设的热潮,艺术介入村庄改造为我国的乡村建设开辟了一条创新之路,推动了村庄物质空间和产业结构的转型,让村庄重新焕发活力。东莞下坝坊的村庄改造与文化创意相结合,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着重从空间肌理再造、半公共空间营造和街巷空间内部化等角度进行空间改造,并将艺术、旅游等整合到空间中,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了传统村落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富含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生态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存的宝贵遗产。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依赖于资源消耗的粗犷型传统村落生产、生活方式已不再适用。从产业转型视角入手,梳理了传统村落价值体现、问题现状、产业开发模式解读,并讨论了产业转型中新型空间的植入模式,希望为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和当地产业开发的良性互动提供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随着传统村落建成遗产保护模式逐渐多样化,除了对于传统建筑的修缮,还有更多的可行性措施可以引入。文章通过对长岭村实践中一系列的乡村振兴项目进行分析,根植于中国乡村生活方式和文脉环境,探寻适宜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活化的主体,提出合理构建工作营活化模式的建议,促进乡村建成遗产的活化和保护。对长岭村进行了长期实践研究后,通过专家工作营模式达到了传统村落建成遗产保护和活化效果。文章在借鉴国内外乡村建成遗产保护中的工作营模式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长岭村工作营的工作方式和推广其实践经验的可行性,并提出若干保障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特征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选取皖南地区9个典型村落作为考察和分析对象,采用定量化和可视化的研究方法,从村落自然环境特征、空间分类特征、聚居形态与轴线关系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形态与聚居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美丽乡村空间建设的建议。在不同自然环境背景下,团状村落的空间结构主要受到聚居向心力的影响,带状、辐射状村落受到聚居向心力及轴线的共同作用。村落聚居核心、聚居副中心、发展轴线的组合关系,体现了村落空间基本结构特征与乡村空间发展规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遵循自然环境特征,合理组织空间,丰富空间功能内涵。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正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借参与全国第五批传统村落调研申报工作的契机,以黄山市申报的传统村落为例,调查分析了传统村落的保护申报现状与价值补充,完成了中国传统村落调研申报工作的最后一块拼图。同时针对申报与保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优化策略,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趋势,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可持续保护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传统村落成为近年来旅游的热潮,许多古村落也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但有时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价值得不到充分传播,寻找传统村落遗产保护同旅游发展的共赢之路,对于古村落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及可持续发展都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乡村度假休闲的热潮促使乡村由极寒变为热土,传统民族村落因其显著的本土文化特征,成为大众乡村度假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本文以维西同乐村傈僳族村落保护与整治规划设计为例,在总结、提炼当地传统民族村寨聚落环境营造方面优秀思想、品质和方法的基础上,针对近年来村寨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策略、技术方法以及具体的整治要求。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宝贵遗产.传统街巷作为支撑村落形态"骨架",既是遗产的物质载体,又是一种文化空间.文章以太行山区平定州的上董寨村、宋家庄村、下马郡头村和西锁簧村四处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类型分析、空间尺度量化等方法,对街巷的生成原因、平面形态、比例尺度、界面特征等进行分析,揭示了太行山区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内在的地域性特征,以期有效传承与保护传统村落的原生性特色,使地域性空间特色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单纯依靠"输血式"的保护难以满足长远发展需求,传统村落若要重获生机,必须谋求合适的发展途径。研究从传统村落定义、内涵出发,探索其与乡村旅游在空间上的互动关系;并以官洋村为例,提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规划思路,设计其具体的物质空间,最后简要总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