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安(西京)是西汉的都城。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公元24年)继秦之后,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建立了强盛的国家,长安成为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汉长安的基础为秦都咸阳。秦始皇把离宫修到渭南,无异乎把咸阳的范围扩大到那里,后来就成为汉代长安的城址。经过规划建设的长安,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第一个大都城。  相似文献   

2.
象天法地思想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不同尺度的空间,产生了具有象天法地特征的分野、城市、建筑、园林、器物等。秦代是大一统国家制度的创制期,在都城规划中创立了象天法地的思想与方法,以彰显天下一统、皇权至上的前所未有之大格局。基于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天文复原,揭示秦咸阳规划中象天法地的两个具体模式,即秦昭襄王时期以渭北为中心的"横桥南渡"模式,和秦始皇时期以渭南为中心的"阿房渡渭"模式;并进一步探讨秦咸阳规划中两个象天法地模式转换的社会文化背景,说明秦咸阳象天法地的思想与方法开启了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一个新传统。  相似文献   

3.
隋唐长安城规划手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提出隋唐长安城是以太极宫为基本模数单位,规划布局皇城和外郭,整个都城的形态由系列内含等边三角形的矩形组织而成的观点,尝试探寻长安城规划设计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代都城中轴线介绍 有明确中轴线的都城,经考古发掘证实是582年隋代建的国都大兴城,唐代更名长安(今西安),从太极宫经皇域朱雀门到城门明德门有一条笔直的大道.605年隋建洛阳从宫城到都城大门也有一条笔直的轴线但在都城偏西.  相似文献   

5.
唐代属国渤海国都城上京城东内苑遗址的考古发掘内容非常丰富,有主体殿堂、廊庑、大池、池边有山、池内有岛,整体格局保存较为完整。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辑录和读解,对唐代绘画、敦煌壁画等相关图像信息的分析以及对其他唐代苑囿遗址考古资料的研究,对东内苑的组成内容、景观结构与池岛格局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东内苑的景观原貌和其中的主体殿堂、亭榭等主要景观建筑进行了探讨和复原。  相似文献   

6.
王朝晖 《规划师》2006,22(1):92-94
咸阳曾是历史上秦国及秦代的首都和东方大都会,创造了璀璨的秦都文化.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实施城市差异化战略,深入挖掘秦都文化的内涵特色,延续本地具有秦都文化特色的城市文明,是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亟需解决好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从蹒跚学步的孩子沿着轴线走动始,轴线事实上成为了校准线.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虽没有明确提到"轴线"一词,但纵观中国的传统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存在确是明显的.我国古代都城犬都较为方正,在南北方向上多存在城市轴线且基本上位于城市中心.  相似文献   

8.
洛阳古代都城的选址体现出中国传统营城中自然和人文协调共生的生态智慧,其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不断适应人类的发展、迁徙,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智慧的结晶。通过历史文献和图像解译即舆图、历史地图、考古报告和遥感影像的信息叠合,结合相关学科研究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响应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结果显示:洛阳古代都城选址不仅需要考虑都城因水而兴,社会文明因水而就的原则,更需要考虑洛水泛滥的威胁;伊洛河交汇位置、洛河泥沙含量、土地肥力及气候的变化对都城选址的影响均体现了古人善于利用自然地势防御、调适气候及交通组织等的生态智慧。对洛阳古代都城选址如何响应自然环境的生态智慧进行更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不仅可以为今天古都的合理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更可以为未来城市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叶斌  刘正平  宣莹 《城市规划》2011,35(8):49-54
六朝宫城遗址是六朝古都南京市最宝贵的地下历史文化资源。由于历史上的破坏和南京"叠压型"古都的特点,六朝建康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一直十分薄弱,成为我国古代都城研究的一大空白。自2000年以来,现代城市建设为考古发掘工作提供大好契机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从案例研究、城市设计、制度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六朝宫城考古发掘与现代城市建设的关系,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周"礼制"伦理思想对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都城形态元素:宗庙、宫殿和市场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的影响,阐述了其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这一历史文献的关联。提出周"礼制"是在"道"的伦理思想层面上维护了权力的宣扬和继承,而《考工记·匠人营国》则是在"器"层面上指导和实施营建符合周"礼制"的理想化都城模式。只是由于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和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局限才未出现如后世北京那样经典的,符合礼制都城形态的案例。  相似文献   

11.
As the capital of the first unified Chinese empir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Xianyang in the Qin Dynasty is of significant value i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urban planning. However, it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s still ambiguous due to the insufficient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thereby enforcing the breakthrough of extant research vision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is a tentative response to this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planning. Firstly, the paper infers that the method of Bianfang Zhengwei [Orientation Identification and Position Determination] has been applied in the planning of Xianyang in the Qin Dynasty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planning tradition of pre-Qin and Qin-Han dynasties. Secondly, it recognizes and reorganizes the related literature doc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according to the clue of "Core Establishment" and "Orientation Determination," to identify the axis system of Xianyang with the Polar Temple and Epang Palace as the core, based on which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Xianyang is revealed. Ultimately, it expounds the methodolog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2.
郭璐 《城市规划》2019,43(3):9-16
由于历史上专门性理论著作的缺乏和城市规划本身的复杂性,学术界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知识的内容、结构与特色的认知尚较为模糊。本文通过以历史人物为线索的文献考察,以隋大兴为典型案例,以获得对这一时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知识的基本认识。首先梳理大兴城市规划流程,明确战略决策与布局建设两个阶段中的参与主体;进而分析并验证参与主体的知识构成,包括:政治谋略、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占卜、空间布局的技艺、设计工艺、人力与物力管理的技术等;最终综合归纳,提出中国古代都城规划中存在一个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一体系具有"工匠传统"与"王公传统"的双重属性,并与职官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阿房宫始建于秦代,是我国历史记载中最大的宫殿建筑。秦代盛行夯土建筑,且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高超的水平。秦国仅仅存在15年就灭亡了,现存的秦国建筑遗址多为秦统一天下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建筑,阿房宫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上林苑建造的朝宫,在秦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地位,其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对人们了解秦代宫殿建筑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阿房宫遗址考古资料和阿房宫遗址地区相关规划的研究,以及不同设计方案的对比,来寻求如何实现遗址保护、秦文化传承与展示,同时又能以史为鉴,让后人铭记“秦因奢而亡”的历史教训,利用公园绿地为古都西安的生态环境和市民休闲体验打造城市公园场所的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树声  崔凯  王凯 《城市规划》2016,(12):58-64
刻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的《长安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城市地图,可惜该碑毁于战火,无法窥其全貌,然从仅存的数块残片中,依然能看出其所表达的城市理念和规划智慧。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通过对该碑残片拓本的研究以及隋唐长安城相关历史文献、考古资料的进一步梳理,尝试对《长安图》的遗失部分进行补绘研究,为揭示该图所蕴含的中国本土规划智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面向内涵式发展的品质空间规划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素红  陈菲  戴颖宜 《城市规划》2019,43(10):13-21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速度减缓,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重构空间规划体系,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在梳理空间规划发展演化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品质空间规划体系的构想,认为:内涵式空间发展的前提是完善"一张蓝图"基础上"底线管控"的技术体系和实施机制设计;内涵式空间发展的保障是构建和完善满足人类不同层次需求的高品质空间规划体系。未来的空间规划体系可从以下方面改进:完善保障个体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圈规划体系;构建保障个体安全、健康、交往等高级生存需求的感知专项规划体系;改进保障个体自我实现需求的参与式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6.
赵春晓 《城市规划》2019,43(2):52-58
以往对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的作用的关注大多集中在其象征意义上,如元大都规划理念与《易经》和《考工记》的探讨。当以中国古代地亩制度和《元史》记载元大都宅地面积8亩的关系为切入点,利用民间流传两千年的"长十五,宽十六,不多不少正一亩"田亩实践谚语,可得出南北长32步,东西长60步的面积8亩的宅地平面模式,而且符合蒙古游牧集住的传统家庭社会组织方式。以此结合地亩制度的变迁和北京胡同间用地平面模式对"32步x60步"平面模式的关照,揭示了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形而上学"的象征价值,而且为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研究提供了更深层启示,进一步证明在古代城市规划研究中采取唯物主义辩证的态度审视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在快速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规划的社会过程被长期忽视,来自社会学理论下的审视更是稀缺。引入社会资本视角,讨论社会主体及其社会资本在城市规划社会过程中的重要性,根据"信任-网络-规范"结构对社会资本进行分类,发现我国传统型社会资本存量丰富,现代公民型社会资本缺乏。通过构建社会资本、社会过程、城市规划三者的逻辑关系组织,进而提出了"社会过程预测—社会资本需求与存量分析—社会过程重塑"的分析框架。基于此框架,对我国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针对社会资本需求的特殊性,需要引入社会资本分析框架对不同类型的具体规划行动进行分析,提升社会资本的使用率,完善规划的社会过程并营造公民型社会资本,为我国城市规划社会过程的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兰昀  郑丽 《城市规划》2013,37(6):47-51
按照国家批准重庆设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基本要求和国务院对重庆城乡总体规划的要求,以新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单独设立"其他建设用地(H9)"用地类别为契机,针对重庆市主城区具有在非城镇建设的广大乡村地区开展必要的特定重要建设活动的现实需求,结合主城区山地多的特殊情况,权衡城市发展需求及生态环境保护需要等实际,提出在其他建设用地中类下设立"独立建设用地"小类的设想,并对独立建设用地的内涵、特征、规划控制方法、规划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以期为下阶段主城区独立建设用地专项规划编制及其实施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边缘城市是美国郊区化的产物,产业园区是我国拉动经济和拓展城市空间最重要的载体,两者都是新形势下城市发展演进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通过对美国边缘城市的现象观察及其与我国产业园区的比较研究,从城市、区域、网络三视角,提出产城融合化、功能复合化、环境品质化、城镇体系化、数字智慧化等基于边缘城市理论的产业园区规划策略,并以中国-泰国崇左产业园规划进行了实证研究,将边缘城市理论运用于城乡规划实践。同时,立足"边缘城市=边缘+城市"解构,提出边缘城市的核心在于"城市"——立足职住平衡的城市功能中心化;活力在于"边缘"——立足网络协同的多中心城市区域形态格局建构,并指出边缘城市依托规模互借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形态沿单中心-多中心-城市群演替、空间结构沿等级化-(扁平化)网络化-一体化演化,已成为城市区域走向多中心网络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兴生长点或战略性支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