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3,(24)
墨子的"和"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涉及有"阴阳之和"、"天下和"。通过对"和"的"潜能性"原理即"质料"与"形式"的关系问题到"实现性"原理即"动力"与"目的"关系问题的探讨,认识到墨子"和"是天地宇宙之"阴阳之和"的应有之态、天下世界之"天下和"的最高诉求。这些构成了墨子"和"哲学的理论架构,社会理想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2.
它们的名字叫"卡特"、"罗本"、"罗比"、"小贝"、"梅西"、"贝尔"、"卡罗"、"德罗巴"、"卡卡"、"韦德"。哈哈,没错,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的确来自那些世界最高级别的绿茵场与篮球场,但在本文所要展开的篇幅里,"名字们"的主人却和那些拥有着无数"粉丝"的球星们"打不着边"。它们拥有高出人类百万倍的气味辨别能力,高出人类18倍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1)
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采用"‘双学案’导学法"的方式进行阅读教学较效果。"‘双学案’导学法"立足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师主要起"导"、"点"和"结"的作用,通过学生"自主设疑"和"合作探究释疑",真正把"学习"的过程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开放"而"有序"的"探究"中形成"个性",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3):36-38
曹乃谦是一位用"口语"讲"真事"的作家,他用串联式结构呈现着另类农民"丑"和"俗"的"性欲"与"食欲",在这死寂、荒诞、庸俗、肮脏、无聊的"丑"和"俗"的背后真切地表达着人性的"善"和"美"。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2)
"象数"是易学中的两大构成要素之一。笔者考证了"象数"涵义的源流演变过程,归纳指出"象数"主要有两层涵义:"符号象数"和"事物象数"。分析了"象"与"数"之间的关系,考辨了两宋易学基于对哲学本体论意义的探讨,致使"象数"分化成"象本论"与"数本论"的内涵,认为"象""数"本为一体,显微无间。  相似文献   

6.
对"转型"和"城市转型"进行了概念界定,探讨了"转型"的若干特征、"城市转型"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力,提出了"科学转型"、"文明转型"和"生态转型"的三大城市转型主题,并对"科学转型"、"文明转型"、"生态转型"的内涵和若干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
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当下的数学教育正经历着从"离身"到"具身"、从"结果"到"过程"、从"内容"到"实践"的嬗变。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做思共生"的数学教学主张构建"手脑并用""学创结合""思行一体"的数学教育。"做思共生"既是一种操作范式、一种教学范式,也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杜勇 《四川建材》2011,37(5):255-256
本文探讨了教学的本质问题,得出教之本质在于学的初步结论,并由此引发对基于"学"的教学策略的进一步探讨,在归纳了以"复述"为基础的"勾划"、"默诵"、"摘要"、"设疑"、"联想"、"网联"策略之后,提出了以"注意力"为核心的策略简图,并引发策略之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5)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扬"与"弃"当建立在当代中国道德需求之上,当"扬"传统的"修身"之法,需辩证地"扬"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仁"、义利观、"法"的观念及"信"与"忠"等;当"弃"违背人本性的部分,违背平等自由观念的部分,与唯物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的部分及各种极端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研究,这类城市在规划编制中的重要难点主要体现在"空降式"的人口增长打破"渐进式"发展模式、"嫁接式"的文化转移打破"本土化"底蕴特色、"区域化"的空间链接打破"破碎化"空间孤立、"新形势"的规划管理打破"传统型"管理模式。为解决上述核心问题并满足生态型城市发展的未来需求,提出以"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布局模式化解"空降式"与"渐进式"的矛盾,以"分而治之、合而一体"的组织模式化解"区域化"与"破碎化"的矛盾,以"本土为底、嫁接为缀"的渲染模式化解"嫁接式"与"本土化"的矛盾,以"要素为器、指标为基"的耦合模式化解"新形势"与"传统型"的矛盾。最后,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为 《建筑师》2021,(4):51-57
本文通过对加州"现代住宅"几种典型"影像"的回顾,考察了战后世界建筑史中"现代性"与"地域性"共同塑造出的"空间"特征及其历史含义,并试图以此揭示"媒介"研究蕴涵的"文化转向"对建筑史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身体的现代性提及"现代"(modern)一词,似乎总会被关联上"时髦"、"新颖",用来表示与"过气"、"老朽"泾渭分明的"当代性"或"现时性"意义。甚至"现代"被用作为评价的标准,即以一种非此即彼的两分性在所谓的"新"与"旧"之间作出界定清晰的选择。这一切都是拜统治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主要研究中国古建筑中"分心斗底槽"与"金箱斗底槽"的概念。根据宋代《营造法式》中"斗底槽"侧样与"双槽"侧样相同的这一独特规定,通过分析"斗底"和"槽"的含义,提出"分心斗底槽"是"分心槽"之讹误,其中"斗底"二字为衍文;"斗底"指"回"字形平面,源自从容器斗的底部所见的两重方形;"斗底槽"的平面布局呈斗底状即"回"字形;"斗底槽"与"金箱斗底槽"是同一概念。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2)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无限性和高等教育管理者的任期有限性的"二元悖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重复购置,开放共享存在"垄断"与"攀比"、"高购"与"低用"、"疯投"与"盲购"等痼疾。究其根源是"己有"与"公有"思想失控,"所有权"与"使用权"制度混同,"亲近"与"疏远"行为失范,"雪中送炭"与"锦上添花"资助失衡。欲破解痼疾,必须转变传统观念,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培育一流管理服务人才,加强成本核算,构建"集中、开放、共治"的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5.
正之于企业,"新常态,新面对"这里"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关于"新常态",对于企业而言,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有自主创新的动力。在新常态下,每个企业可能有自己独到的产品和技术,以及创新的战略。也就是说,之于企业,"新常态,新面对"这里"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第二,是呼吁大家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特别是电商平台、互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9,(4)
阐释学的"视阈融合"理论和"变译"之间的相通性证明了变译就是一种视阈融合,"变译之‘源’""变译之‘变’"和"变译之‘策’"三方面的条分缕析将"变译"研究从方法上升到理论,这个过程证实了"变译"既是"视域融合"的过程也是"视域融合"的结果,这种经理解阐释阻断之后的"变译"是"文化融合"和"语言融合"后的一种"视阈融合",是实现文本意义重建与文化重构的翻译主客体之间的"视阈融合"。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22,(1)
人世日益演进,"真"却日益稀缺;"真"愈难得,人们慕"真"、求"真"之念愈烈。从思想史看,道家一方面引领人们投入内外修炼而返"真";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以"醉"达"真"的方便法门。后世追随者进而将"醉"视为"真"的直接前提与简洁路径。在他们的观念中,"醉"既能产生"真",也能呈现"真";既能乐"真"、养"真",也能保障不失"真"。他们甚而断言"惟有醉时真",将"醉"作为"真"的必要前提与呈现场域,以及精神生活的本源。王绩以"醉乡"全面敞开"醉"的精神内涵。"醉乡"平淡自然,独立自得,成为孕育、孵化"真"的基地。王阳明将"醉"作为良知开显的一个机缘,也是基于以"醉"显"真"的逻辑。"醉"非日常之态,由"醉"而"真"既透露出对"真"之难求的深深无奈,却也由此开辟了一条不凡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4)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给社会传播带来了由"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的形态转移。伴随着"互动传播"的上路成行,人类社会开始告别由"单向传播"形成的"硬传时代",走进了以"软传"为基本特征的"软传时代"。面对"软传时代"的到来,人类由"单向传播"生成的"硬传传统",面临着相当大的"转型"压力。而作为"硬传时代"的主导和代表性现象的国家传播,也一样面临着"转型"的考验。对于中国国家传播来讲,道理亦然。在一个社会传播"软传化"的历史阶段,国家传播如何调整好自己,如何放下自己长期形成的"硬传形象",如何改变自己的"硬传脾气",如何适应"软传社会"的需要和要求,如何在"互动传播"中做好传播工作,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114-115
吕惠卿《庄子义》一书以儒学家的视角对庄子思想进行了阐述与发挥。其中关于"心性论"的探讨集中了儒道合一的思想,其以"心"为孟子心性论与庄子心知观的融合,以"性"为庄子"性德反修"的"本性"与儒家"内圣外王"的"天性"融合,最终强调"心性合一"的总体呈现,利用"情"代替"知",溶解掉《庄子》"本性"与"心知"的矛盾,使得儒家学说占据上风,为宋代"以儒解庄"增添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9,(14):245-246
本文从文字学、语言学角度梳理"侠"字的起源和演变,从历时角度分析"侠"字的语义变化和组配规则。即探究"侠"字从本字本义到历史之"侠"、文化之"侠"到"XX侠"之"侠"的演变。进而重点分析当下社会"XX侠"的构词方式以及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