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安军 《中州建设》2009,(23):35-35
城镇规划体系分为五个层次:全国的城镇体系规划;省一级的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最后是乡和村庄的规划。不同层级的规划所规划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从全国体系规划来说,它要考虑到城镇化发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各地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包括一些重要的结点城市、城市群。而城市总体规划,要从全市域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河南省济源市突出全域城镇化特色,着力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2012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3.4%,取得了城镇化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的良好效果,也为传统农业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一、全域统筹规划,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规划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也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依据。优化城镇化布局,要强化规划的前瞻性、导向性作用,以规划引导城镇的优化布局,以规划引领新型城镇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1)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我国城镇化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科学编制和认真落实城镇发展规划;创新金融体制;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相似文献   

4.
我国不仅是多民族融合国家还是多山国家,在少数民族山区城市,将民族特色融入城镇,建设与山水环境融合的城镇,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塑造城镇个性、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综合性,从精准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及精确保障四方面入手,在城镇化发展形态、城镇化路径、城乡建筑风貌和城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探讨出一条突出"特色"的规划路径,可为规划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广西城镇建设》2003,(1):40-40
2002年,柳州市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和自治区“十五”城镇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加大了城镇的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不断扩大城市中心区和城镇的建设规模,有效地推进了城镇化进程。2002年,柳州市城镇化水平达到35%,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城镇化概况柳州市城镇化推进模式目前仍属于“大城市 小城镇”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但这一模式,正在逐渐被改变,在最近我市编制的“十五”城镇发展规划中,已提出要尽快构建“大城市 小城市 小城镇”三元结构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目前,柳州市辖柳江、柳城、鹿寨、融…  相似文献   

6.
一、 绿色城镇化与生态城镇规划 生态型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绿色城镇化的重要群体,是改变城乡二元对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结合点.与生态城市相比,生态城镇建设规模适中,可控性和可操作性好,发展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王又凡 《城乡建设》2015,(11):41-43
未来二十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区域性中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将成为国家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着眼点.本文针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尤其是湘西地区生态环境与城镇规划建设的关系;城镇规划建设的可持续生态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对应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作为浙西南经济欠发达且城镇化水平较低的丽水地区,应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不失时机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我区经济的更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学规划,完善体系,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城镇规划要着眼长远,立足实际,要体现科学性、超前性和可行性。一要进一步完善全区城镇发展体系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优化各县域城镇的总体布局,确定各城镇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规模结构和空间布  相似文献   

9.
信息动态     
《规划师》2001,17(2)
“十五计划”提出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符合我国国情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循序渐进,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要大力发展城镇经济,提高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城镇规划、设计、建设及综合管理,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全面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全区经济工作会上,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李兆焯多次提到推进城镇化进程工作,明确了2003年全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要任务。总的要求是:要与深入实施区域经济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以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社会经济承载能力为重点,突出抓好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建设,进一步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李主席说;第一、切实加强城镇规划和管理。结合引导产业经济带、城市经济圈的形成,加强城镇规划工作。重点抓好中心城市和新设地级市以及自治区重点镇总体规划的修编。新建…  相似文献   

11.
《小城镇建设》2011,(3):14-15
为加速城镇化建设,哈市规划未来5年构筑圈层状城镇体系的新格局,实施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环境多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具有多维性。城镇建设必须根据上述各种条件,从国土资源和环境特征出发,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云南省城镇发展总体水平较低,2003年,其城镇化水平为26.6%。根据《云南城镇布局规划》,到201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1500万人,城镇化水平33%;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23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7%。与2003年相比,城市人口将增加1200万,年均增加城镇人口71万。要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使城镇人口增长与其就业容量,基础设施与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与管理之间建立一…  相似文献   

13.
一、城镇化及其进程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要求放缓城镇发展速度的问题。况且,单纯的放缓城镇发展速度,也并不一定就能使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和持续利用问题得到根本保证。相反,它是要求我们变革城市建设形态,并作出适当的城市发展政  相似文献   

14.
<正>城镇化速度要适应产业和城市建设发展大力发展适合地方条件的产业。城镇化是产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了,城镇会多起来;第二产业工业发展了,城镇化比例会提高。因此,发展产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城镇化速度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批新型城镇正在形成。但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以及如何进一步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加强与城市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功能配套,内蒙古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既缺少详实的基础数据支撑,也缺少切实可行的监管手段。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其主体作用和地位越来越明显,城镇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也对经济的发展和改革起着重要作用。城镇化的建设不仅是关系城乡居民的民生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章就城镇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相应的策略,为国家就此问题进行政策制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区域城镇化过程中,城镇体系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依据城市首位度理论对新泰市的城镇体系结构中存在的城市首位度发展不足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重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等优化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1月17日的数据,2011年末中国城镇人口达6.9亿,城镇化率达51.27%,意味着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数据统计是否规范合理?以及如何平衡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与城镇化质量之间的关系,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我国城镇化水平主要的依据是对城镇人口的统计。但由于城市形态和城市规模分布的无标度性,城镇边界和城镇数目  相似文献   

19.
四平市是吉林省第三大城市,四平市确立突出内涵式城镇化的发展理念,纵深推进"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提质加速、城乡一体"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和城镇承载能力为重点,坚持三化统筹,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推动,城镇和乡村共进互动,有步骤、分层次、有重点、高质量地推进四平特色城镇化.在未来的全域四平规划统领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规划,广泛采纳各方意见,并做好法治保障,并突出产业特征、生态特征以及文化特征,做好全域布局,最后还需要重点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动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更快更好的做好四平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构建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就必须要重视生态城市规划,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基本特征,进而分析在新型城镇下如何规划生态城市以及从实践中去创新,为相关研究人士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