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首钢工业区是北京市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历史地段,也是最有条件申报工业遗产的项目,随着首钢的整体搬迁,如何保护并利用好这一地区的各种工业遗存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文章通过对首钢工业区内现存建、构筑物和设施设备的逐一调查、研究,确立了保护与再利用的层次,提出了关于工业遗产保护区范围和单体建、构筑物保护与再利用名录的初步构想,并对保护与再利用的分级以及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方式进行了探讨,为首钢工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戴志中  陈洁 《室内设计》2012,93(3):10-16
重庆特钢厂是重庆工业遗产的重要代表。本文通过对重庆特钢的实地调研,结合重庆大学研究生课程设计分析了工业区内现存的建、构筑物,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原则、目标、保护层次、保护手段以及再利用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首钢工业遗产的现状特征及价值特色,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区的范围、保护名录及保护级别,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将工业遗产保护与旧工业区的更新紧密衔接,在此基础上对保留的工业遗产进行创新性的改造设计,赋予其全新的功能,使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实现复兴与再生,以此探索一条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新的旧工业区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首钢的前身是石景山钢铁厂,建于1919年,是我国最早的大型钢铁企业之一,在钢铁工业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解放后,首钢发展与新中国工业文明有着紧密的关系,首钢历史上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同时,首钢主厂区还是北京西部最大的工业区,是北京重要的经济支柱.首钢整体搬迁得到国务院的批复,2010年将生产全部退出北京.如何规划建设好这一地区对北京市今后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经过近90年的建设,在首钢主厂区内留下了大量的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各种设施设备,总建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目前使用状况良好,且不能随厂迁往新址.因此无论从历史文化、经济价值,还是资源再利用等角度看,该区域都不能进行简单的夷平重建.在规划建设之前对首钢工业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保护与再利用的建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洛阳城市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出发,通过对洛阳的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梳理、分析,针对当前洛阳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利用中的问题和矛盾,在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建议,以使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6.
<正>2008年10月2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羞手开始启动杭炼整体搬迁改造工程。针对杭州炼油厂工业构筑物的特点,规划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因子进行价值评判。对炼油厂区域内的工业建、构筑物进行选择,合理划定工业遗产保护改造的区块,确定拆、改、建的类型、数量与界线,并对工业遗产进行改造与保护更新。通过对建、构筑物、及工业景观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进行分析,研究不同的改造方式,从而营造新型工业遗产景观。  相似文献   

7.
工业遗产是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财富,但是我国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领域重视程度不高。本文以徐州市下淀片区老徐钢工业区规划设计为例,结合其现状自生条件,通过构建工业遗产价值保护体系、建立多级指标与权重,对老徐钢工业遗址进行价值评估与分析,试图通过对工业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策略的研究,找到正确对待工业遗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建筑是一项使时间和岁月凝固的艺术,记录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也记录着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历史建筑和历史地区的保护,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人们对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认同,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了对产业类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近20年内经历了经济转型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牺牲品.随着北京大山子工业区、上海苏州河沿岸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人们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和再利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工业遗产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开始被人们津津乐道.目前,北京有多个老工业区面临着改造,反思过去城市建设中对工业遗产的破坏,如何合理保护工业建筑并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当然,对于不同的工业区应该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和再利用方案.北京西二环外的北京第二热电厂(简称"二热")也即将面临改造,关于"二热"及其周边地区改造的研究也已经开始,下面我就结合着这项研究,谈谈对于工业遗产再利用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得到国内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工业遗产的转型、功能的提升直接关系到区域的发展方向。上海市杨浦区滨江带工业区是我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祥地,近期也是面临转型与改造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出发,探讨适合杨浦区区情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以期实现工业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升杨浦城市功能。  相似文献   

10.
自2006年初开始,我就一直关注城市中的工业用地,工业遗产等.在北京,我最先接触的工业项目是首钢.因为首钢工业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列了6个子课题,清华大学承担了其中2个:国外内的相关案例研究和现状资源调查.我主要是承担后者.2006年,对首钢的现状资源作了调查,对每个建构筑物设立了档案,并对其发展作了相关研究.最后的成果,一是建立了首钢工业建构筑物的保护名录,从200多个调查对象中选了90个比较有特色和有价值的;二是划定了首钢的工业遗产保护区.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承德避暑山庄碧峰门外老城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其紧邻承德避暑山庄世界文化遗产的特殊地理区位,提出以人为本的体验式功能空间再利用,以及以公众及内容多样性为目的的空间改善策略,探讨更加合理有效的旧城空间再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杨树浦地区工业发展历程和地区环境特征,在对地区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艺术审美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对工业遗产建筑进行了价值评估,针对工业遗产建筑的不同类型和法定身份提出了分级分类保护的措施;针对城市重要的工业遗产滨水地区,从规划设计创新、低碳生态利用、宜人社区塑造和整体风貌维护等角度,深入探讨工业遗产地区整体保护和全面复兴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3.
刘成  李浈 《华中建筑》2011,29(3):177-182
该文首先回顾上海工业的发展历程,并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最新成果对工业遗产的遗存情况进行简要总结.在近年来的相关保护政策出台、特别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背景下,对工业遗产再生模式进行梳理.从再利用的功能置换、设计观念、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发展过程,说明上海工业遗产再利用模式正逐步趋于成熟、并向多样化发展的态势.最后通过世博...  相似文献   

14.
揭示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介绍社区营造参与活化的方式及成果,为工业遗产活化思路提供借鉴。以台湾高雄桥仔头糖厂作为案例,分析其内在价值、空间再利用方式及地方组织参与营运模式,进而总结出一套具有普适性的活化策略:建构地方价值认同,灵活置换闲置空间,鼓励民间参与公共建设,并指出社区营造中建筑师的专业职责和桥梁作用,反思社区营造过程的局限性。社区营造介入工业遗产活化的根本前提是建立起地方认同。政府、 企业、民间及专家共同努力进行可持续的开发经营,将有助于推动工业遗产实体的保存与精神价值的传递。  相似文献   

15.
主要探讨工业遗产保护结合地下空间开发的策略。首先,藉由对现今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困难点主要集中地面的土地开发问题。其次,分析工业遗产结合地下空间的开发模式,论证工业遗产保护具有与地下空间结合的可行性。并综合上述两者的分析,提出四项工业遗产与地下空间两者共同开发策略优势与解决的问题。最后,以苏州苏纶厂地块作为实例论证,并提出地下空间开发与工业遗产保护结合后,对于工业遗产保护所可能产生的四种改变。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城市中工业遗址区因逐渐衰败而导致的区域经济、文化衰退和环境恶化,以及国内工业遗址区更新改造中面临的问题,将“城市触媒”理论引入到工业遗址区的更新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基于对触媒作用方式的分析研究,对遗址内区的触媒要素进行分类整合,通过触媒点的构建逐步激活片区活力,从而进一步刺激城市空间结构持续渐进的演化过程。最后,以绵阳市朝阳厂工业遗址区更新项目为例阐述了触媒在项目建设以及城市更新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上海国棉十七厂改造项目借鉴了欧洲建筑遗产保护和改造的理论及手法,以充分体现工业建筑遗产的结构美和空间魅力为出发点,强调园区公共空间的完整和多样性,改造后将成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单体改造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运用体现原貌、新旧结合、新旧对比等手法,"为建筑遗产吹入生命的气息"。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更新,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已引起广泛重视。该文对重庆市的工业发展史、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意义进行了小结,并针对其特征,从产业驱动的角度下探讨了工业遗产在城市中的几种产业发展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赵辰 《新建筑》2011,(5):62-65
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筑学专业必然要为之作出相应的贡献,但目前业界还存在不少误解。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馆作为一个成功改造自原废弃机械工厂的成功案例,透彻地说明了在改造过程中,不能简单地注重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应强调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将工业建筑重新融入城市空间环境。从而充分地显示建筑学的主体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