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4 毫秒
1.
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为了提高我国建筑业的整体综合竞争力水平,必须分析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实力,因此进行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分析建筑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构建我国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引入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以计算全国31个省市建筑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得分,分析结果可看出整体建筑业产业的优势劣势。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法对东部地区十个省市的建筑业竞争力水平进行实证,得到各省市建筑业的规模、技术和盈利能力以及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得分,并对其进行较为全面详细的分析,以便为东部地区各省市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和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区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交通、信息的通达使得地区之间建筑业发展存在一定联系,因此有必要对建筑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探讨地区之间建筑业发展的相关性。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建筑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和历年统计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的建筑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2006—2016年各省市建筑业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其次依据评价结果,对各地建筑业发展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地区之间建筑业发展普遍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最后基于相关性分析结果,对不同类型的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可为实现各地区建筑业的协调联动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2018》及《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2018》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的建筑业竞争力进行测算、排序及分析。数据分析表明,建筑业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水平主要受产业规模及效益要素的影响。从地区角度看,东部沿海及华北地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建筑业竞争力更具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确各地区建筑业发展水平是政府部门和研究人员制定建筑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而进行建筑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是了解各地区建筑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建筑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关键在于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评价模型的选择。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选用了基于"灰贡献度"的TOPSIS评价模型。利用2005~2008年我国建筑业统计数据,计算出建筑业综合竞争力各评价指标对我国建筑业综合竞争力的"灰贡献度",并以此定量和客观地计算出评价指标权重。进而以2007年和2008年我国31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的统计数据和该评价指标权重为基础,运用TOPSIS模型评价了各省(市、自治区)建筑业的综合竞争力。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建筑产业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主成分因子法的评价模型对我国三十一个省市的建筑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明确地区建筑业的竞争力水平对于政府制定建筑产业的发展规划有着很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进行地区建筑业竞争力的分析评价工作是了解该地区的有效方式之一。建筑业竞争力分析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选择。利用近五年的统计数据,选择有关建筑业竞争的相关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各项指标赋予客观权重,对陕西省与江苏、山东等六个省市的建筑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以各主成分的表现来说明陕西省的建筑业竞争力水平。结果表明陕西省建筑业竞争力水平在所选具有代表性的七个省市中处于下游,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全面客观地对建筑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对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依据因子分析法对传统建筑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进行了改进,利用数据优化法将因子分析和层次分析两种权重综合赋权,最终采用接近理想点法计算了北京、天津及河北 7 城市建筑业相对贴进度并对竞争力水平排名,结果表明,产值规模因子对竞争力影响较大。通过对比分析,为河北省建筑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同时因子分析改进的综合评价法可为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选取代表建筑业细分产业规模水平、效率与效益水平、技术水平的15项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建筑业细分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各细分产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差异明显:房屋建筑业是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但效益、效率与技术水平薄弱;土木工程建筑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强,未来应注重发展产业效益;建筑安装与建筑装饰业效益水平优势明显,但综合竞争力水平居于末位。  相似文献   

10.
建立包含9 大分类指标、44 个细化指标的区域建筑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3 年相关数据,对天津市与部分省市建筑业竞争力水平用AHP-熵权TOPSIS 法进行评价和排名,通过分析,认为天津市建筑业竞争力资产规模有限,但竞争力过程软实力具有一定优势,并据此现状为天津市建筑业未来发展提出了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高度关联性,并且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更多地呈现出产业触及面广、多动力驱动发展以及差异性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和建筑业发展的关联性,从影响建筑业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方面入手构建区域建筑业发展竞争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以时间为发展轴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对区域建筑业发展竞争力进行动态评价、分等级排序。研究结果表明,各省市建筑业发展竞争力来源方向具有差异性,并且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与之相关的竞争力指标除建筑业本身的规模之外,也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通过分析建筑业竞争力来源的差异性为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建筑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规模、结构、能力、绩效四个方面建立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省市建筑业的竞争力进行评价,并从整体上对建筑业竞争力做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地区的建筑业竞争力最强,不发达地区的建筑业竞争力最弱。  相似文献   

13.
将指标综合选择方法引入建筑产业评价领域,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分析方法,定量化地选定了12 个观测指标,从资源要素、产业外部环境、产业内生能力3 个方面提出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该评价指标体系本身非递阶层次结构特点,利用网络分析法(ANP)建立了中国区域建筑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对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建筑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具体测定与排序。计算结果表明:建筑产业竞争力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和沿海地区表现明显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将产业竞争优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分析,有别于以往单纯从其中一方面进行的研究,也有助于建筑业在增强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可持续水平。文章建立了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体系,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指标中的主成分,以主成分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计算综合值。利用统计数据对我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建筑业可持续竞争力进行了计算、比较。排序结果证明,该模型符合地区差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5.
将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范式引入国内各区域建筑产业的分析中,并加以适当调整,构建了建筑产业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和TOPSIS评价模型,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定量而客观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利用2006~2009年我国建筑业的大量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出了评价指标权重,并予以排序。进而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筑产业在“十一五”始末(2006,2009年和2010年)的年度统计数据和该评价指标权重为基础,运用TOPSIS模型评价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建筑产业综合竞争优势,并进行分级和排序。根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省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以期为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支持和实证参考。在界定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专家咨询和三角模糊数改进层次分析法构建省域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模糊物元法建立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我国30 个省市地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整体上呈现“东强西弱”“地区集聚”的现象;绿色发展、产品质量与创新发展等是引发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的关键因素;各发展要素在省间存在较大水平差异且省内协调性不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科学、系统地评价建筑业整体生产效率及发展水平,基于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建筑业生产效率的投入、产出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 DEA)和 Malmquist 模型,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 2000~2019 年我国31 个省市的建筑业生产效率及发展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建筑业整体效率仍不高;不同地区生产效率差异明显,阻碍了整体效率的提升;各地区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都有所提高,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区域合作,迈向智能建造的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建筑业的四个细分产业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效益的 15 个技术经济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 2002~2013 年包括土木工程建筑业、房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与建筑装饰业的四个建筑业细分产业竞争力动态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土木工程建筑业排在首位,表明其动态竞争力水平较强,房屋建筑业位居第二,建筑安装业和建筑装饰业动态竞争力整体水平较弱;该情况表明:建筑业细分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很大差异,阶梯状过于明显,影响建筑业整体水平发展;应明确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